而要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
鄧小平就此曾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表現在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他曾多次強調說,搞社會主義,一定要發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要通過發展生產力來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如果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它與資本主義比較存在的優越性,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要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在鄧小平看來,在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本身並不是目的,為全體人民謀利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才是最終目的。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成果是屬於人民的。社會主義各項政策和措施,都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社會主義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為了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實現共同富裕。
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兩個根本原則,一是公有製占主體,一是共同富裕。其中,共同富裕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之處。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財富屬於人民。
鄧小平還將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具體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領導全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使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不僅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的物質需要、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也使整個社會財富極大增長,加速人民實現小康目標的進程。
據統計,從1977—1999年,我國居民、農民和非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分別達到7.1%、6.7%和6.4%,各比1953—1978年提高了2.2倍、2.9倍和1.21倍;1978年—2000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5億減少到2500萬;到2000年,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實現溫飽,並邁向了小康,這為人的自由全麵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而要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
鄧小平就此曾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表現在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他曾多次強調說,搞社會主義,一定要發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要通過發展生產力來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如果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它與資本主義比較存在的優越性,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要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在鄧小平看來,在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本身並不是目的,為全體人民謀利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才是最終目的。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成果是屬於人民的。社會主義各項政策和措施,都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社會主義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為了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實現共同富裕。
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兩個根本原則,一是公有製占主體,一是共同富裕。其中,共同富裕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之處。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財富屬於人民。
鄧小平還將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具體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領導全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使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不僅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的物質需要、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也使整個社會財富極大增長,加速人民實現小康目標的進程。
據統計,從1977—1999年,我國居民、農民和非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分別達到7.1%、6.7%和6.4%,各比1953—1978年提高了2.2倍、2.9倍和1.21倍;1978年—2000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5億減少到2500萬;到2000年,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實現溫飽,並邁向了小康,這為人的自由全麵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鄧小平也強調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他提出,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通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