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致富經濟學:跳出窮人的圈子(2 / 3)

“分散經營”無法使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同時使企業獲取利潤的能力明顯下降、市場風險明顯增大。而“聚合經營”則可以彙聚“人氣”,形成“馬太效應”,進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購買,使企業獲得更大的利潤。同樣的道理,若甲選擇聚合經營的方式,乙選擇分散經營的方式,那麼它們各自經營的方式所獲得的利潤分別為5個單位和1個單位。但是,若甲、乙兩家超市都選擇聚合經營的方式,由於兩家企業可以互補,所以,兩家超市的利潤都會增加為8個單位。

當然,在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聚合選址,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勝,獲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連鎖企業要有個性,才有競爭力。在超市的經營上要有特色,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個性,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明確市場定位、深入研究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產品、服務、促銷等多方麵進行改善,力爭與其他門店類型和品牌的形象相區別。如果聚合的每一個連鎖超市都能做到這點,就可以充分發揮互補優勢,形成“磁鐵”效果,這樣不僅能夠維持現有的顧客,而且還能夠吸引更多的顧客。

另外,豐富的商品種類降低了消費者購物的成本,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且同業的大量聚集也實現了區域的最小化差異,為滿足消費者“貨比三家不吃虧”的心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還有,經營商為適應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謀求相對競爭優勢的同時,會不斷進行自身調整,讓更多的消費者受益,這樣,“規模效應”就在商業的聚集上產生了。正因為如此,聚合選址使商家更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吸引更多的顧客。因此,商家在選址時一般比較注意同行競爭者的選址,樂意與它們聚合經營。

信息效應:不做井底之蛙

寓言故事《井底之蛙》可謂眾人皆知。故事中的青蛙因為不知道外麵的信息,認為世界隻有“井口那麼大”,從而不願意跳出井口,另謀生路,最終老死在井底。

在當今社會,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許多這種類似的事件,他們整天安於現狀,陶醉在自己的狹小空間裏。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來,無論是企業或是個人,都將麵臨全球性的競爭和挑戰。因此,我們要想更好地去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就必須重視對外界信息資源的利用和搜集。

1958年的一天,在美國克利富蘭市的一家西餐館裏,有一個中國人正和兩個美國商人一起共進午餐。餐桌上三人親密地交談著。

那位中國人問道:“什麼行業在美國最能掙錢呢?”

其中一個美國商人答道:“Wigs!”

“什麼?假發?”這位中國人的眼睛一亮,脫口而出。

那個美國人再次肯定地回答說:“Yes,Wigs!”說完,他隨即放下手中的刀和叉,從隨身攜帶的皮包中拿出了一個漂亮的黑色假發,在大家麵前一晃,說:“我還想購買這樣的多種不同顏色的假發呢!”餐桌上的這句話,讓那位具有聰慧頭腦的中國人頓時萌發了一個念想,那就是“假發”生意可以讓他大做文章。像這樣的談話,對一般人來說隻不過是商場上一次普通的交談,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意。但是,對那位具有商業頭腦,且有心機的中國人來說,卻成了他事業成功的起點。這個人就是後來被中國香港人譽為“假發業之父”的劉文漢。

“見多識廣”是用來誇讚那些擅長獲取信息的人,這樣的人往往能從各條途徑搜索到有價值的信息,從而能謀到先機,取得事業的發展。“孤陋寡聞”則是用來譏諷那些不擅長獲取信息的人。而信息意識的高低恰恰是事業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所以,要想事業成功,首當其衝就要培養一種信息意識。隻有這樣,商人才能夠充分地把握時機,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屢屢取勝。

有一次,年輕的樹秀利在市場閑逛的時候,偶然聽見幾個顧客在議論現在的家用電器的電源插頭是單用的,特別不方便,如果能夠一件多用,且同時幾種電器都能插上的話那該多好。樹秀利聽後心血來潮,產生了新的想法,回去後立刻組織人員研究,沒過多久便生產了“三通”電源插頭,特別受到人們的青睞,從而賺了很多錢。公司的長遠發展就是被這些很小的心計、不大的改動、方寸的產品以及很少的追加投資奠定了基礎。

對從事商業的人來說,像樹秀利這種能通過從顧客那裏聽到的一句話而深受啟發,從而邁出了事業成功的第一步,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很好的榜樣。我們要想時刻發現新的事物,並從中受到啟發,就要經常注意周圍的環境,留意身邊每個人所說的話,同時再加上你自己的聰明才智,相信成功一定會向你招手。

個人成功的關鍵是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擁有廣泛的信息來源。當今社會的發財商機無處不在,幾乎包括社會風氣、文化現象以及政治等各個方麵,甚至對有些人來說,人類出生率的高低、貧富比例等專業的資料都是他們的商機。如果更深入一點,同類型的其他公司的生產動向,自己公司生產的產品是否受人們的歡迎等都是我們所要講到的信息。對一般人來說,如果市場發生了大的變化或者提供了大的契機,是很容易被發現的。因為這些機遇的征兆很明顯,信息的暗示性也很強烈。但是,大多數人已經捕獲了這樣的信息,真正屬於你的機會卻也不大。所以,要想別出心裁地尋找生財的機會,就必須留心那些被大多數人忽略的“小”信息。

1975年,美國一位從事肉食品加工的老板,在一次與朋友的不經意交談中,獲取到一條墨西哥發現了疑似瘟疫的病例的信息。他轉念一想,美國肉類食品主要是由加利福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兩個基地供應的,墨西哥如果真的發生了瘟疫,那麼美國也逃脫不了,這種瘟疫一定會從這兩個州的邊境傳染過來。到那時,肉類一定會供應不過來,肉價就會暴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