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程師笑著回答:“擰螺絲隻值2美元,但在哪擰,怎麼擰才值19998美元。我用5分鍾時間給你換來了一架運行完美的飛機。”負責人聽完老工程師的回答,不再多說,立刻把填好的支票拿出來。
老工程師為什麼能夠輕易地獲取航空公司的高額服務費呢?原因就在於他的稀缺性。因為飛機存在的問題,除他之外,沒人明白該“怎麼擰”,隻有他能輕易地發現。航空公司的負責人之所以心甘情願地給他付出萬元的支票,正是因為他知道了老工程師的稀缺性。
不可替代性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渠道獲得:
(1)自身具有一種天賦,像模特擁有高挑勻稱的好身材和歌星擁有好嗓子等。
(2)以血緣關係獲取,像高幹子女擁有比一般人更多成功的機會和私營公司老板的兒女可以接手父母的事業等,這些全是他們以血緣關係獲取的不可替代性。
(3)借助良好的人際關係獲取,像同學間的關係和戰友間的關係等。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人緣的地位也日益顯現,其不可替代性日益增強。
(4)借助地緣關係,像企業不招聘外地人隻招聘當地人。
若以上幾種你全不具備,那隻能以人力資本的投資來獲取。通過人力資本投資獲取不可替代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現代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中,要通過培植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來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以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獲取更多資源,才能讓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更牢固。
誠信效應:誠信是一種價值
約瑟·摩根在1835年還隻是一位極普通的公司職員。他隻要可以在穩定的收入之餘獲得一筆很小的外快,就足可以讓他心滿意足,從沒想過要發什麼大財。
一次偶然的機會,“伊特納火災”公司招募股東,條件是隻需要在股東名冊上簽上名字,而不需要立刻拿出現金,就能成為股東。這正合當時沒有現金卻又想獲取收益的摩根的意,就這樣他注冊成了這家小保險公司的股東。
可沒想到,摩根先生成為股東後沒多久,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遇到一場滅頂之災,一家在此投保的客戶突然遭遇了火災。按規定,假如把賠償金一次付清,保險公司就會麵臨破產。股東們一個個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便紛紛要求退股。
而這時的摩根認為,金錢和自己的信譽相比,信譽重要得多,經過再三斟酌,他便到處籌款,並且連自己的住房也賣掉了,以低價收購了全部要求退股的股份。他最後把賠償金如數付給了投保的客戶。
霎時間,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名聲大振。
就這樣,保險公司被身無分文的摩根所擁有,但是,由於資金嚴重短缺,保險公司瀕臨破產。在萬般無奈之下他打出廣告:凡是再到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投保的客戶,理賠金一律雙倍付出。
令摩根沒料到的是,在人們的心目中伊特納公司是一家誠實、講信譽的保險公司,比許多有名的大保險公司更受歡迎,沒過多長時間,來伊特納公司投保火險的客戶便蜂擁而至。從此,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迅速崛起。
這樣,摩根不但為公司贏得了信用資產,也掙取了利潤。而信用資產不但讓他永遠受用,也讓子孫得以繼承。
後來主宰美國華爾街金融帝國的金融巨頭I.P.摩根,就是約瑟·摩根的孫子。I.P.摩根的大女婿沙特利在他的日記中寫著,在I.P.摩根生前,為眾議院銀行貨幣委員會最後一次所做的證詞中,“信用”兩個字就是其核心證詞。
“信用創造學派”是經濟學家熊彼特曾經創立的,在他眼裏,貨幣就是信用,信用就是貨幣;貨幣是由信用所創造;資本是由信用所形成。在財富的世界中沒有比信用更寶貴的東西。
從經濟學來說,提供信貸(Credit),就意味著把對某物(像一筆錢)的財產權給以讓度,用來交換在未來的某一特定時刻對另一種物品(像另外一部分錢)的所有權。這是在《新帕格雷夫經濟大辭典》中對信用的解釋。由此可見,信用和資本以及財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為他們真正弄懂了信用的價值所在。而信用又和資本以及財產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如果人們在財富上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信用,以富人為榜樣。
“業不信不興、人無信不立。”作為道德底線,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提出了誠信的巨大作用,而時至今日,在經濟學中,誠信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有人這樣說過,誠信是一個國家發展狀況好壞的衡量標準。假如國民的誠信度低,就會使整個國家的經濟行為具有不可預期性和不確定性,商品的交易成本和投資的機會成本也就會變得很高,從而經濟的運行效率低下,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就會嚴重浪費。
很久以前,在一個小村莊裏,李一借了100兩銀子給王二,當時,他們之間既無書麵的借據,也無書麵的合同,以至於連還款的具體日期都沒有說清。但李一並不擔心王二會賴賬,因為,假如王二真不還錢,李一就把這事告知全村人,讓王二從那以後再也不可能從村子裏借到錢,這樣的話,代價就大了。因此,王二為了能繼續借到錢,必定會信守承諾按時還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的道理。就算把想要再借錢的念頭拋開,王二也要考慮自己的名聲,若不信守承諾,那以後自己再次遭遇困難時,就沒人敢幫了。所以,李一認為王二的承諾是可信的,而對王二來說,信守承諾也是他明智的選擇。
在我國的小村莊裏,人們大都能信守承諾,有學者對這一現象做出了這樣的解釋:
(1)借款的人不會為了短期的利益而去破壞自己的名聲,他的目的是為了追求長遠利益。要知道,農民不但對自己的未來很關心,對後代的福利也很關心。因為他們要在這個村莊裏祖祖輩輩的生活下去,因此,要想與其他同村人永遠進行博弈,這種信譽就必須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