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蜂的這種愚蠢倒使我想起了Audubon講的有關野火雞的故事:獵人用一些玉米粒兒做誘餌把火雞引到一條短地道裏去,地道通到一個柳條編的籠子中央。當火雞吃飽準備離開時,盡管一切都沒改變,籠子中央那條路還是通往野外,但是對於傻火雞來說,進去的路就是出去的路這個道理顯然是太高深了,它壓根兒就不知道怎樣回到野地。更何況整個通道一片漆黑,倒是柳條筐裏依稀可見筐縫透過的陽光,它還以為筐裏就是野外呢,所以就不停地在筐裏打轉,一直等到獵人來收拾它們。
蒼蠅也不例外,我在家中安放了一個捕捉蒼蠅的裝置。它由一個下端開口,三麵由其他東西支撐著的水罐組成。在水罐下麵,肥皂泡沫製成了一個環狀湖,圍繞開口處。再將一團糖放在入口的下邊,充當誘餌。蒼蠅飛向糖塊後,正當它準備飛離時,看到上方的光線,便會垂直上飛,進入捕捉器。它們用翅膀拍打著玻璃壁,精疲力竭之後全部被淹死了。
玻璃罩裏黃蜂的情況正是如此。它們知道怎樣進來,卻不知如何出去。它們朝著陽光從地下爬上洞口,當爬出洞口見到陽光後,便以為目標已達到。盡管飛行受到阻礙,那也無關緊要。整個罩子裏充滿陽光,就足以哄騙這些囚徒了。於是,黃蜂們不顧一切拚命地撞擊玻璃壁,卻不會想想其他辦法,以便更好地逃脫。
然而,從野外歸巢的黃蜂就完全不同了。它們是從陽光中回到黑暗;而且,即使沒有受到實驗者的有意幹擾,蜂巢的洞口也常會被雨淋或腳踩摧毀,但它們還是一定能找到歸路。它們會仔細地尋找、認真地清理、不斷地開挖直到最終找到進洞的通道。黃蜂的嗅泥找屋和快速清理、挖掘通道的技能都是它們天生的本能。正是這種本能使它們能對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意外,也正是這種本能使得這個種族得以延續。
在玻璃罩外,同樣的事情發生了。光看地形,蜂巢的位置對關在玻璃罩外的黃蜂來說是一目了然,但顯然不能直接進去。怎麼辦呢?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之後,它們會像往常一樣,開始挖掘和清理洞口,一頓折騰之後,困難總算被克服了。總之,在遇到難題時,不管困難多大,黃蜂都知道按照慣例,重新找到蜂巢的入口;而無須絞盡腦汁,想出新辦法。
然而,把它們關進玻璃罩裏,盡管困難一樣,它們卻不知如何出來了。這種情況就像火雞一樣,進出的路是一樣的這個道理對它們而言都太高深了。當遇到困難時,它們隻會急於逃命,亂哄哄地四處碰壁,衝著陽光而疲於奔命,卻不懂得靜下心來好好琢磨琢磨:是不是可以另外再找或再造一條出路?所以,急躁的火雞不曾想到要按原路返回,紛亂的黃蜂也不曾想到可以再挖一條通道,因為這的確需要花費時間來思考一番。結果,它們都由於故步自封,墨守成規而命喪黃泉。
黃蜂精美的圓形蜂巢及六棱形的蜂房為世人稱讚。它們既省料又省空間,可以與人類按幾何圖設計的建築物相媲美。黃蜂還懂得在蜂巢外圍裝上空氣墊來抵禦嚴寒,人類物理學家也不得不甘拜下風。但誰能想到這些傑出的發明竟是被黃蜂——這種隻知進路不知出路的低智能者創造出來的!拙劣的智能竟能創造出這番奇跡,可能嗎?我想這高超的本領一定另有根源。
現在讓我們來分解一下蜂巢,打開厚厚的外壁,裏麵是六棱形蜂房結成的圓盤,有許多個,分層橫放著。蜂房的層數隨著季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有時是十個,有時會更多。每間蜂房都開口朝下。在這片神奇的世界裏,幼蜂們出生、生長的過程毫無例外地都是腦袋朝下。
為了便於照顧幼蜂,黃蜂把蜂巢分成好幾層,各層之間有連接的柱子並留有空隙。外層與每層蜂房之間都有互通的側門,可以通向各間蜂房。蜂房裏,“護士”們來來往往,忙碌地照顧著幼蜂。最後,在蜂巢壁的一側有一個簡樸的開口,這就是蜂巢的大門了,沒有任何裝飾,很普通,不仔細看都辨認不出來。但蜂巢正是通過這個大門通到外麵的地下通道。
下層的蜂房要比上層的蜂房大一些,因為下層是用來飼養雌蜂和雄蜂。而上層的蜂房要小一些,由工蜂占用。起初,需要大量的工蜂來建設蜂巢。隨後,為了繁衍後代,又建起了許多大蜂房:一部分供雄蜂居住,另一部分則留給雌蜂。雌、雄蜂的總數占所有蜂的三分之一。
我們還觀察到,使用時間較長的蜂巢中,上層的蜂房除了地板之外,牆壁全都沒有了。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原來,蜂巢裏工蜂居多,當繁殖季節到來,大量雌雄蜂孵出時,黃蜂就會將體積小的工蜂居住的蜂房拆下,用大顎嚼碎重新加工成紙漿,用來建造大一些的蜂巢來作雌雄幼蜂的育嬰室。黃蜂喜歡將拆除廢棄蜂房的材料重新用於建造更大的新蜂房,隻要手邊有料,它們絕不會千裏迢迢地飛到外邊尋找材料,看來,它們也懂得廢物利用!
一個完整的蜂巢內能有多達上千個蜂房。下麵是我抽樣調查的數據。蜂房按建成的時間順序排號:最早的當然也是位於最頂端的蜂房為1號,最新建成,最底層的為10號蜂房。如下表:
以上數據隻是個大約值,因蜂巢不同,統計不可能很精確。但我的統計結果與雷奧米爾大師的統計結果基本吻合,他的統計是這樣的:在一個15層的蜂巢裏大約有16,000間蜂房。
大師還做了如下補充說明:“平均而言,每個蜂巢有1萬間蜂房用於哺育幼蜂,且每間蜂房每年可孵育三代幼蜂,每個蜂巢每年可繁殖3萬隻黃蜂。”
3萬隻,這是大師給出的數據。但這麼龐大的黃蜂集團,如果遇到惡劣的天氣怎麼辦?我們必須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當然了,解決問題最好最直接的辦法還是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