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1 / 3)

康德是一個二元論者和不可知論者,他為了調和唯理主義和經驗主義,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學。費希特則持有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後期也被認為傾向於客觀唯心主義),謝林和黑格爾有時候被認為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但事實上他們的意見是非常不同的。直到費爾巴哈以一種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黑格爾宏大的形而上學體係提出抨擊,從而終結了德國古典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特點,同時它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理論來源之一。此外,它提出了包括認識論、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哲學、曆史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各種重大問題和範疇,標誌著近代西方哲學向現代西方哲學的過渡。

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同誌為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新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前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

鄧小平民主與法製的理論

鄧小平民主與法製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民主與法製理論和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製國家的理論基石和重要指導思想。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法製的依托,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堅持的奮鬥目標。在政治上發展民主並實現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化、法製化,是政治體製改革的重要任務。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稱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業革命。其中西歐和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業得到飛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緊跟著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並且從英國向西歐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以電燈的發明為標誌。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為擴大侵華權益,英法聯合侵華,攻占了北京,進行野蠻的洗劫。清政府被迫再次大肆出賣國家權益,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是一個工人運動的世界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鬥爭的武器。組織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其後伯爾尼國際成立並作為實體運作。第二國際所做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創始了八小時工作製運動。當今世界最大的政黨組織“社會黨國際”實際上為其延續,在二戰後的1951年成立,成員均為原第二國際成員。

康德是一個二元論者和不可知論者,他為了調和唯理主義和經驗主義,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學。費希特則持有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後期也被認為傾向於客觀唯心主義),謝林和黑格爾有時候被認為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但事實上他們的意見是非常不同的。直到費爾巴哈以一種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黑格爾宏大的形而上學體係提出抨擊,從而終結了德國古典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特點,同時它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理論來源之一。此外,它提出了包括認識論、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哲學、曆史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各種重大問題和範疇,標誌著近代西方哲學向現代西方哲學的過渡。

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同誌為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新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前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

鄧小平民主與法製的理論

鄧小平民主與法製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民主與法製理論和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製國家的理論基石和重要指導思想。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法製的依托,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堅持的奮鬥目標。在政治上發展民主並實現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化、法製化,是政治體製改革的重要任務。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稱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業革命。其中西歐和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業得到飛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緊跟著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並且從英國向西歐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以電燈的發明為標誌。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為擴大侵華權益,英法聯合侵華,攻占了北京,進行野蠻的洗劫。清政府被迫再次大肆出賣國家權益,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是一個工人運動的世界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鬥爭的武器。組織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其後伯爾尼國際成立並作為實體運作。第二國際所做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創始了八小時工作製運動。當今世界最大的政黨組織“社會黨國際”實際上為其延續,在二戰後的1951年成立,成員均為原第二國際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