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2 / 3)

第一國際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1864年由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成立,馬克思代表德國工人參加該組織的工作,並逐漸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組織指導思想。由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ional”代指,簡稱為“國際”,曆史上即稱為“第一國際”。1871年,第一國際法國支部參加並領導了巴黎公社運動。但是隨著巴黎公社的失敗,第一國際也日漸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俄國二月革命

俄國二月革命是1917年3月8日於俄羅斯發生的民主革命,是俄國革命的序幕。其即時結果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俄羅斯帝國滅亡。二月革命結束了封建專製的統治,之後出現了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麵,即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權。後又因為臨時政府的措施不當,爆發了十月革命。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權控製了局麵。二月革命為俄國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二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歐洲各國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本國反動政府、爭取民主權利和民族解放的革命運動的高漲。

封建主義

封建主義包括三個方麵:一是指封建專製製度,包括政治、經濟製度在內的整個社會製度;二是指意識形態;三是指以封建主義思想為指導,為建立或複辟封建專製製度而進行的活動。三者之間相互聯係又相互區別,不能等同和混淆。也可以說,封建主義在經濟上代表的是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主義;在政治上代表的是專製主義和宗法製度;在思想上代表的是綱常倫理、宗法意識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落後、愚昧現象、迷信思想和活動。包括製度、活動、思想三方麵含義的封建主義,才能稱之為完整意義上的封建主義。

個體經濟

以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經濟。如小農經濟、小手工業經濟、個體商業等。原始社會解體時產生,存在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但從來沒有成為獨立的社會經濟形態,而總是從屬於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具有規模小、經營分散、經濟不穩定等特點。在我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絕大部分個體經濟已經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但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占絕對優勢的前提下,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允許個體經濟存在,作為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補充。

工農聯盟

工人階級和農民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的革命聯合。工人和農民的聯盟是取得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的必要條件。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其中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聯盟。我國的工農聯盟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建立和鞏固起來的,已經經曆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建立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第二階段建立在農業合作化的基礎上。在四個現代化建設時期,工農聯盟有了新的發展。鞏固與發展工農聯盟,是我國製定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重要依據。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曆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因此,曆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9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9年,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係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自英格蘭擴散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

工業革命是一般的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進程的推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供銷合作社

供銷合作社,簡稱供銷社。由農民集資並在國家大力扶持下組織起來的集體所有的合作商業,是我國農村社會主義商業的一種形式。它的主要任務是收購和推銷農副產品,組織農民開展多種經營,對農村供應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供銷合作社一般按行政區劃分,以鄉建社,稱為基層供銷社,下設門市部和供銷分店,縣以上設有進行批發業務的各種專業公司。行政管理上,各縣、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聯合社,在中央,設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在統計上,供銷合作社執行國家統計局和商業部聯合製發的以社會商業為總體,以社會商業國內純購進、社會商業國內純銷售、商品庫存為主要內容的商品流轉統計報表。

共產國際

共產國際,亦稱“第三國際”,1919年3月2日至6日在列寧的領導下,在莫斯科召開了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參加大會的有來自歐、亞、美洲21個國家的35個政黨和團體的代表52人,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共產國際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等文件,宣告了共產國際的成立。共產國際在其存在的24年中,共召開過7次代表大會和13次執行委員會全會。共產國際在列寧領導期間,成績比較顯著。1924年1月,列寧去世後,共產國際出現了一些錯誤。總的來說,共產國際在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團結各國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領導和推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促進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反對帝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促進各國共產黨的成長等方麵起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