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入豐厚、名聲在外的首飾匠,到默默無聞、清貧寒苦的畫家,這樣的人生,好比推倒重來。可戴進真這樣做了,之後好多年,有說法說他師從多位名家,潛心學畫;也有人說他一直跟在父親身邊,賣畫為生。但不論哪種說法,都是寒苦艱辛的人生。
這樣的人生抉擇,即使放在當時,也有人笑他傻。但他不在乎。如果說藝術家都是高傲的白鷺,那戴進就是其中一隻,像愛惜羽毛一樣,嗬護著自己的心血追求。
命運過山車
戴進的美術之路走得極苦,但不得不說,他在畫壇出名也極早。
大約是十七八歲的年紀,也就是永樂初年的時候,剛轉行學畫不久的戴進,隨父親來到了京城南京,做起了“京漂”。誰知剛入城門,便倒大黴,眨眼碰上“飛車黨”,一船行李全被腳夫搶走。
誰碰上這種事,一般都得捶胸頓足,但連犯人都沒來得及看清,最後也隻能認倒黴。可戴進不慌,當場揮毫潑墨,竟然憑著這電光火石間的記憶,就把犯人的樣貌,原原本本地畫了下來,一下技驚四座,結果還沒來得及“報警”,犯人就忙不迭來投案了:東西還你,服你了。
自從這則遭遇後,戴進的名號,便開始傳開了。這位年輕人精湛的技法與冷靜的心理素質,就連彼時南京的諸位名家也都嘖嘖稱奇。於是爺倆的境況,也就漸漸改善,先在南京城奮鬥了快二十年,然後永樂皇帝遷都,爺倆又一道去了北京。這時他們的身份,也早已大為不同,成為有工資拿的宮廷畫師,進入宮廷的戴進,也得以博彩眾家,技藝突飛猛?進。
但這時候的戴進,論繪畫技法,雖已接近巔峰,但論地位,卻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因為明朝初年的畫壇,並不是畫得好就萬事大吉的。地位高的畫師,首先都是位高權重的高官,年輕畫家想出頭,畫得好是其次,關鍵是既要聽話,又能鑽營。
可這兩條放在戴進身上,卻是哪樣也不靠。他本身就是個淡泊仕途的人,唯獨視藝術如生命,幾十年如一日,隻知低頭作畫,從不抬頭看人,誌同道合的朋友不少,但攀附權貴的事卻從來不屑去做,領導的麵子更是極少去賣。因此一直很努力,卻一直沒名氣。
也正是在這十多年的蟄伏期裏,戴進的繪畫創造,早已取得了驚人的突破,首先是博采眾家,對唐朝吳道子、馬遠等名家,都進行了大膽地吸收學習,深得其中精髓,更重要的卻是自成一家,特別是人物畫,一反宋代的厚重特色,相反極度精美,更兼用筆豪放,早已開一代新風。
而比起這些刻苦的探索來,同時期明朝幾位名聲在外的書畫大師,表現卻可謂拙劣。幾十年如一日,除了照著皇上的要求畫千篇一律的內容外,幾乎毫無建樹,隻會憑著乖巧馬屁功夫邀寵。但“大師”們本事不大,心眼卻更小,最看不得別人好,生怕哪家年輕人出類拔萃,搶了自家飯碗,於是時時瞪起“妒忌眼”,心裏打起小算盤,各種勾心鬥角不斷。
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師,便是謝庭循。
在明朝永樂至宣德年間,謝庭循可謂首屈一指的畫壇大師,出身就高貴,山水大師謝靈運的後人,更兼多才多藝,詩書繪畫都有極高造詣。而比起戴進來,此人情商更高,最會討皇帝歡心,經常陪侍左右,因而也得寵不衰。到明宣宗年間的時候,已受封錦衣衛千戶,還有“武德將軍”的爵位,堪稱畫壇頭牌角色。
但要論實際水平,謝大師卻“水”得很了,跟戴進比起來,可以說是天上地下。但雖說畫畫功夫差,嘴上卻從不饒人,一直極其刁毒,看誰不順眼,就得找機會“下藥”。眼看戴進技藝突飛猛進,謝大師心裏也著了慌,暗害的標靶早就給瞄上了。
而偏巧,有了這樣一個機會。
話說當時在位的明宣宗,極其熱愛繪畫藝術,除了自己喜歡鑽研外,更心血來潮,突然打算搞一場“書畫選秀”,也就是令宮廷畫家們人人作畫,然後在仁智殿評比。
這次的參賽選手裏,就有時年四十歲的戴進。而在他眼裏,這場皇帝突發奇想的“活劇”,便是自己不得誌的人生裏,最重要的一場機遇。所以使盡渾身解數,施展胸中所學,終於完成了一生中最傑出的傳世名品:《秋江獨釣圖》。
《秋江獨釣圖》為戴進美術生涯的巔峰之作,作品呈現了一個深秋的江邊,一位身著蓑衣的老者孤獨垂釣的情景。整幅作品立意獨特,筆法精巧,將深秋的肅殺與垂釣者怡然自樂的情懷呈現無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