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明朝皇帝當老師有多難(1 / 3)

而比起教小皇子讀書來,教大皇帝讀書,也輕鬆不到哪去。明朝宮廷教育製度規定,不但小皇子要上課,皇帝也要上課,也就是“經筵”和“日講”,即皇帝召集學問好的大臣開會學習,由大臣們給皇帝講課,主要以曆史課為主,評述曆代王朝治國得失。大規模的講座,就是“經筵”,通常在文華殿舉行,同樣也是一整套繁瑣禮節,先是官員行禮,然後講課,講完課去左順門吃飯,吃完飯還要回來謝禮,一場折騰才算結束。相比之下,“日講”則是小規模的討論會,沒這麼多繁瑣的禮節,講課的老師,通常都是皇帝的親信大臣,課也很輕鬆靈活。

而這樣的課程,與其說體現學習問題,不如說體現政治問題:能被安排參加經筵的臣子,就算不是重臣,也是皇帝正在考察的培養對象,講課表現怎樣,便是最好的升遷機會。而常去日講的官員,身份更不簡單,必得是皇帝最親近的重臣才行,有些甚至是皇帝孩提時代就教育讀書,感情極其深厚的老恩師。常為隆慶皇帝日講的高拱,以及常為萬曆皇帝日講的申時行,都是這樣的角色。

而綜合上麵的流程,能在這樣折騰中熬過來的老師,也同樣不是簡單人物。教小太子學習,不但要有水平,更要有耐心,給皇帝經筵和日講,考驗的不但是口才與智慧,更是表麵之下的暗流洶湧。每次看似講學問,其實官員之間,更是充滿鉤心鬥角,特別是晚明黨爭加劇的背景下,講課的講官們,更是喜歡含沙射影,借著講課機會攻擊政敵,那是家常便飯,至於被人攻擊,更是司空見慣。照著《明史》的話說,就是“講官於正文外旁及時事”,風平浪靜的課堂,成了刀光血影的權力戰場。倘能在這樣的課堂環境裏熬出來,必然需要技術含?量。

老師各個有奇招

講課如此凶險,上課當然要謹慎。

首先一個考驗老師們的硬標準,便是口才,不但要思維敏捷,口出蓮花,還得“普通話”標準,能講一口標準的官話,說話字正腔圓自然好,要是還懂朗誦,聲音洪亮動聽,那更是錦上添花。這其中最典型的,還當屬明孝宗朱祐樘的老師謝遷,天生一副好嗓子,外加長得帥,口才又好得很。當年東宮講學的時候,小朱祐樘就格外喜歡他,後來君臨天下,仍然寵愛有加,常把謝老師請進宮拉家常。而隆慶帝朱載垕早年的老師殷士儋,倒沒這麼幸運了,一口的山東話,常把皇帝聽得頭大。這位明朝傑出的學問家,仕途發展卻遠不如名臣張居正、高拱等人,教育戰線的表現是原因之一。

但更重要的,還是說話藝術。這條在“經筵”上更是決定成敗。說話好不好聽,口音標準不標準,都是形式問題,內容才是關鍵。尤其是皇帝開討論會,講官好多個,彼此競爭也激烈,於是各路老師也開動腦筋,盡展風采,以期出奇製?勝。

而比起教小皇子讀書來,教大皇帝讀書,也輕鬆不到哪去。明朝宮廷教育製度規定,不但小皇子要上課,皇帝也要上課,也就是“經筵”和“日講”,即皇帝召集學問好的大臣開會學習,由大臣們給皇帝講課,主要以曆史課為主,評述曆代王朝治國得失。大規模的講座,就是“經筵”,通常在文華殿舉行,同樣也是一整套繁瑣禮節,先是官員行禮,然後講課,講完課去左順門吃飯,吃完飯還要回來謝禮,一場折騰才算結束。相比之下,“日講”則是小規模的討論會,沒這麼多繁瑣的禮節,講課的老師,通常都是皇帝的親信大臣,課也很輕鬆靈活。

而這樣的課程,與其說體現學習問題,不如說體現政治問題:能被安排參加經筵的臣子,就算不是重臣,也是皇帝正在考察的培養對象,講課表現怎樣,便是最好的升遷機會。而常去日講的官員,身份更不簡單,必得是皇帝最親近的重臣才行,有些甚至是皇帝孩提時代就教育讀書,感情極其深厚的老恩師。常為隆慶皇帝日講的高拱,以及常為萬曆皇帝日講的申時行,都是這樣的角色。

而綜合上麵的流程,能在這樣折騰中熬過來的老師,也同樣不是簡單人物。教小太子學習,不但要有水平,更要有耐心,給皇帝經筵和日講,考驗的不但是口才與智慧,更是表麵之下的暗流洶湧。每次看似講學問,其實官員之間,更是充滿鉤心鬥角,特別是晚明黨爭加劇的背景下,講課的講官們,更是喜歡含沙射影,借著講課機會攻擊政敵,那是家常便飯,至於被人攻擊,更是司空見慣。照著《明史》的話說,就是“講官於正文外旁及時事”,風平浪靜的課堂,成了刀光血影的權力戰場。倘能在這樣的課堂環境裏熬出來,必然需要技術含?量。

老師各個有奇招

講課如此凶險,上課當然要謹慎。

首先一個考驗老師們的硬標準,便是口才,不但要思維敏捷,口出蓮花,還得“普通話”標準,能講一口標準的官話,說話字正腔圓自然好,要是還懂朗誦,聲音洪亮動聽,那更是錦上添花。這其中最典型的,還當屬明孝宗朱祐樘的老師謝遷,天生一副好嗓子,外加長得帥,口才又好得很。當年東宮講學的時候,小朱祐樘就格外喜歡他,後來君臨天下,仍然寵愛有加,常把謝老師請進宮拉家常。而隆慶帝朱載垕早年的老師殷士儋,倒沒這麼幸運了,一口的山東話,常把皇帝聽得頭大。這位明朝傑出的學問家,仕途發展卻遠不如名臣張居正、高拱等人,教育戰線的表現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