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明朝皇帝當老師有多難(2 / 3)

但更重要的,還是說話藝術。這條在“經筵”上更是決定成敗。說話好不好聽,口音標準不標準,都是形式問題,內容才是關鍵。尤其是皇帝開討論會,講官好多個,彼此競爭也激烈,於是各路老師也開動腦筋,盡展風采,以期出奇製?勝。

而這裏麵特別有頭腦的,當屬嘉靖年間的大奸臣嚴嵩。嚴嵩的官運早年非常不順,好不容易科場登第,碰上母喪丁憂,後來好不容易獲得肥缺,辦理王府襲封,出趟公差卻偏趕上寧王叛亂,差點把老命都搭上。前半輩子的人生可謂喝涼水都塞牙,直到四十來歲還是小官一個。

這時機遇再次垂青了他,新登基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上台後就搞整頓,罷免大批前朝老臣,連“經筵”的幾位老師也被轟走,正任國子監祭酒的嚴嵩恰好補了缺。可在這崗位上,還有彼時嘉靖帝的幾位新寵:比如張璁、顧鼎臣,各個名聲在外,官職也比他高,老嚴嵩很沒競爭力,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大爆“冷門”。多年宦海浮沉,嚴嵩別的本事沒長,長得最多的就是情商,極會察言觀色,幾堂課下來就把住了皇帝的脈,這皇帝最大的毛病,就是自負。於是奇特的一幕出現了,別人來講課,都是口吐蓮花,侃侃而談,相當地神采飛揚,還時常慷慨激昂。輪到嚴嵩,卻恰相反,滿麵的溫柔體貼,說話細聲細氣,聲音如春風拂麵,十分地溫暖輕柔,直叫新皇帝心花怒放。而最讓皇帝開心不已的是:別人講課,都拚命賣弄學問,換到嚴嵩,卻成了謙遜地向皇帝討教學問,經常是溫柔的聲音,謙遜的講課,突然地話鋒一轉,就變成裝傻狀,向皇帝試探著求教。於是“奇葩”一幕出現:本該是給皇帝上課的“經筵”,變成了皇帝洋洋得意,反過來給老師上課了。

這番“奇葩”表演,算是徹底撓到了朱厚熜的癢癢肉,於是嚴嵩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好比一支“黑馬股票”,刷刷的上漲,從此平步青雲,把持朝政,成了禍害明王朝二十來年的大奸臣。

而比起針對皇帝的“經筵”和“日講”來,輔導皇太子讀書的工作,則是考驗老師的基礎能力:早教能力。

在這項工作上,明朝公認教育水平最高的有兩人,一是明初大儒宋濂,整個明朝宮廷教育的製度,都是他一手創辦的,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標,更是他的得意學生。而作為朱元璋的長子,朱標的學問和能耐,不但讓苛刻的父親朱元璋滿意,其外柔內剛的性格,更深受老師宋濂的影響。宋濂在明初的官場上,是個出名的老實人,從來不說謊,平日小心謹慎,更從不私下議論朝政。但不說並不意味怕事,每當同僚遭難,大家都躲風頭時,他卻挺身而出,特別是不顧觸怒朱元璋,冒死營救茹太素的壯舉,更是震動明朝政壇。這份高貴品質也同樣潛移默化,傳給了他最重要的學生:太子朱標。

而在整個明朝,也不乏這樣有性格的老師。明孝宗的內閣首輔劉健,也是其中一位。明朝太子教學最大的困難,就是小孩子貪玩,一旦學業太苦,就想方設法偷懶,甚至和貼身小太監沆瀣一氣,合夥逃課。後來著名的貪玩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早年就是這方麵的典型。

而作為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朱祐樘在孩童時代,雖說總體表現好得多,可孩子天性愛玩,也不乏有貪玩偷懶的時候。而每當這時,他身邊幾位老師的表現,也是截然不同。最為溫柔的,還是那位口才甚好的謝遷,每當小太子要耍賴,謝遷都是一個辦法:講故事。小太子要偷懶,就給小太子講古人勤奮好學的故事;小太子想玩耍,就講玩物喪誌的故事,憑著超人的口才,每次都循循善誘,說得小太子回心轉意。

而比起溫柔的謝遷老師來,一同共事的劉健卻完全是另一種脾氣,他老人家早年沒考取功名的時候,就早早落了諢名:木頭。後來好不容易科場登第,官場混了沒幾年,諢名也進步了,變成了“爆竹”,顧名思義就知道:這人年輕的時候就倔,眼裏不容沙子,後來當了官,老毛病沒改,新毛病又添:火爆脾氣。

這性子的人去教小朋友讀書,後果可想而知:從來不拿太子當回事,犯錯了就批,功課完不成就罰,十足地生猛。而且這人雖然脾氣臭,但“氣場”卻強大,每次發飆都引經據典,既讓人震撼,還說不出話來,而且一旦脾氣上來,就是一根筋到底,動不動就撂挑子,非要你照他的辦。

而在這事上,同事謝遷也配合,每次小太子犯錯,劉健發飆,謝老師就來勸架,當然是拉偏架,表麵幫小太子,其實是和劉健一唱一和,紅臉白臉地哄小朋友,但這招確實管用。少年朱祐樘在這樣的教誨下,養成了刻苦學習的好品格。甚至後來朱祐樘登基,劉健也成了內閣首輔,這威力依然有效:就像當年讀書時,每次劉老師布置的作業,小太子都不敢拖一樣,後來劉健老師上奏折,朱皇帝也是第一時間批閱,快速認真回複,甚至很少拖過夜。勤政愛民的好習慣,算是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