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從來情意重
明朝的皇帝們,素來被人詬病的地方不少,但也有一個公認的好傳統:尊師。這個傳統,不僅是來自於文化傳承,更是一種成長的情感。
有明一代,凡是做過帝王老師的臣子們,哪怕有人犯錯獲罪,帝王念及昔日的教養之情,也都會倍加安撫。就連被公認為昏君,一輩子隻知道做木匠活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對老師也極其禮敬。他早年的老師之一,便是明代書畫大師董其昌。誰知這董其昌書畫一流,品德末流,在家鄉搶男霸女,無惡不作,終於惹來大禍,被人結伴尋仇,連家宅都給燒了,外加多年來他結怨太多,出事了連地方官都不管,樂得看熱鬧。而就在這最困難的時候,天啟元年(1621年),家破人亡的董其昌再次得到啟用,當上了太常寺卿的職務。這是天啟皇帝用自己的方式,作為對老師的保護。
而就連出了名的小心眼,對大臣們一點小錯就苛責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在對待自己老師的問題上,也展現出了寬容的態度。他早年做藩王時的授業恩師,便是當時的湖廣提學副使張邦奇,後來嘉靖帝君臨天下,張邦奇也得到重用,被任命為代理吏部尚書。可張邦奇天性耿直,又極有政治理想,見嘉靖皇帝做得不對,就時常直言進諫,外帶嘉靖皇帝登基後,常年沉迷修道,大搞封建迷信,張邦奇看不過去,多次極力勸阻。這事放在別的官員身上,那可攤上大事了,嘉靖年間的官員觸怒了嘉靖,輕的有流放,重的有杖責打死,但換到張邦奇身上,雖然也有嚴嵩等人極力構陷,可嘉靖還是不為所動,最後隻是將張邦奇平調到南京了事。這位忠誠耿介的臣子,最終善終於南京任上,十分不易。而另一位他昔日的老師張璁,後因得罪他被罷官,但即使賦閑在家,每年張璁過生日,朱厚熜都從來不忘,派宦官跋山涉水,來到張璁家裏慰?問。
而在明朝帝王的師徒感情上,最為動人的,則是明穆宗朱載垕與老師高拱的故事。
明朝曆代帝王中,明穆宗朱載垕,算是童年比較慘的一位。父親嘉靖皇帝篤信“二龍不相見”的說法,常年冷落他,外加嚴嵩專權,與他“不對付”,常年各種構陷,父愛缺失又兼政治環境凶險,十足沒安全感。
這樣的環境,也造成了朱載垕早年惶恐怯弱的性格,一點小事就會驚慌不已,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先生成為他的王府老師。這位老先生就是高拱。
作為後來明朝的一代改革家,高拱最大的特點,就是硬氣,天塌下來都不慌,啥大事都有主意。這下正對了朱載垕的心思,之後幾十年,強硬坦蕩的高拱,成了朱載垕心靈裏最大的依靠,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隻要高拱在身邊,他就有了主心骨。做王爺的時候,多少大風大浪,就這麼熬過來,熬到順利接班,登基為帝,接下父親留的爛攤子。然後開放沿海貿易,北抗韃靼入侵,整頓官場風氣,推廣一條鞭法,多少事關王朝命運的改革,多少牽一發動全身的大事,這位早年懦弱的青年,全都勇敢地擔當。因為,他有高拱。
正是在這對師徒的努力下,大明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一反嘉靖年間內外交困的慘淡,再次欣欣向榮。然而就在這節骨眼,體弱多病的朱載垕,生命卻走到了盡頭。隆慶六年(1572年),臨終前的朱載垕,再次召來了高拱,這個中國政治史中常見的托孤景象,卻演變成了一場濃濃的師徒情深。見到高拱後,朱載垕依然像個孩子似的,擼起褲腿,給老師看自己腿上的浮腫,一邊看一邊苦笑,說先生(高拱)我今天可以歇歇吧?如此情景,仿佛不是政治托孤,而是一個生病學生,在給老師請假。
而後的那一幕情景,更成了高拱一生中難忘的一幕:朱載垕讓高拱攙扶著他,在皇宮園林裏散步,等著終於走累了,高拱好心地勸朱載垕:該回去歇歇了。而這時,震驚在場眾人的一幕發生了:朱載垕緊緊地握住高拱的手,認真地看著陪伴了自己大半輩子的恩師,一字一句眼含熱淚的重複著一句話:送我!送我!先生送我!
此情此景,在場眾人無不垂淚,而一向以硬漢示人的高拱,也難遏感情,當場淚如雨下……
穿越那交織著權謀、利益、爭鬥的曆史表象,那年那月,那時那刻,躍然後人眼簾的,是那師生間永不消逝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