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舉都考啥(1 / 3)

考上國子監的意義,對於學生而言是非常誘人的,不但讀書免費,即使不參加科舉,隻要表現良好,考試成績優良,就有機會捷足先登,直接入朝為官。如果參加科舉,更可以在京城就近赴考,錄取機率要大得多。比起其他讀書人,可謂少奮鬥十年。

正是拜這樣的高福利所賜,在明朝時代,讀書成了一個低成本且前途遠大的工作。這帶來了兩個結果,一是文化的普及,中國人的識字率大大提高,這從明朝文化上就可得以佐證,各類通俗小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古典名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二就是科舉考試競爭的日益激烈,用數據說話,僅明朝成化年間,國子監的學生就多達1.9萬人。科舉更成了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

讓人抓狂的八股文

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放在明朝科舉上,也是同樣的道理:享受中國古代史上最優厚的教育福利,就要接受中國古代史上最艱難的科舉考試。

從表麵看,明朝科舉考試的方式,似乎比前朝簡單。唐宋的科舉考試,不但門類繁雜,而且科目眾多,比如唐朝,要按照考試專業來報名,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等多個門類,考試形式也五花八門,比如“貼經”是默寫儒家經典條文,“大義”是背誦儒家典籍等。宋朝科舉做了改革,死記硬背的東西考得少了,但加了“經義”,就是寫議論短文。一路考過來,好比翻山越嶺。

相比之下,明朝科舉的考試內容,就簡單多了,主要就是讓考生寫文章。但表麵簡單的考試要求,比起唐宋的“翻山越嶺”,卻更有一條考生難以逾越的鴻溝:寫八股文。?所謂八股文,就是明朝科舉考試製度規定的專用寫作文體,在中國古代文學的各類體裁中,它更是公認的最難寫的一種文?體。

八股文難寫,首先因為結構要求嚴格。顧名思義,一篇八股文,結構要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寫作,更有嚴格到苛刻的規定。比如考生拿到一個題目,首先要在“破題”中,用兩句話解釋題目,然後要在“承題”中,接著上文闡述題目,之後從“起講”開始,展開對主題的議論,“入手”部分,則承接觀點。接下來從“起股”開始,進入文章的正式論述環節,“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部分,要分成四個段落,每個段落中,更必須有兩段對偶排比的句子,作為結尾的“束股”部分,還要總結全文觀點,呼應主題。全篇的字數,更要限定在幾百字內(康熙年間確定為700字,並一直沿用至清末),其要求之嚴格,形式之苛刻,堪比花樣滑冰中的規定動作比賽。

而比起苛刻的結構要求,八股文對書寫內容的要求,更加嚴苛。考生不能有自己獨立的觀點,考卷上所寫的每一個字,表達的每一個主題,都要嚴格遵循理學大儒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否則任你寫得妙筆生花,一樣落榜沒商量。

考上國子監的意義,對於學生而言是非常誘人的,不但讀書免費,即使不參加科舉,隻要表現良好,考試成績優良,就有機會捷足先登,直接入朝為官。如果參加科舉,更可以在京城就近赴考,錄取機率要大得多。比起其他讀書人,可謂少奮鬥十年。

正是拜這樣的高福利所賜,在明朝時代,讀書成了一個低成本且前途遠大的工作。這帶來了兩個結果,一是文化的普及,中國人的識字率大大提高,這從明朝文化上就可得以佐證,各類通俗小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古典名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二就是科舉考試競爭的日益激烈,用數據說話,僅明朝成化年間,國子監的學生就多達1.9萬人。科舉更成了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

讓人抓狂的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