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舉都考啥(2 / 3)

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放在明朝科舉上,也是同樣的道理:享受中國古代史上最優厚的教育福利,就要接受中國古代史上最艱難的科舉考試。

從表麵看,明朝科舉考試的方式,似乎比前朝簡單。唐宋的科舉考試,不但門類繁雜,而且科目眾多,比如唐朝,要按照考試專業來報名,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等多個門類,考試形式也五花八門,比如“貼經”是默寫儒家經典條文,“大義”是背誦儒家典籍等。宋朝科舉做了改革,死記硬背的東西考得少了,但加了“經義”,就是寫議論短文。一路考過來,好比翻山越嶺。

相比之下,明朝科舉的考試內容,就簡單多了,主要就是讓考生寫文章。但表麵簡單的考試要求,比起唐宋的“翻山越嶺”,卻更有一條考生難以逾越的鴻溝:寫八股文。?所謂八股文,就是明朝科舉考試製度規定的專用寫作文體,在中國古代文學的各類體裁中,它更是公認的最難寫的一種文?體。

八股文難寫,首先因為結構要求嚴格。顧名思義,一篇八股文,結構要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寫作,更有嚴格到苛刻的規定。比如考生拿到一個題目,首先要在“破題”中,用兩句話解釋題目,然後要在“承題”中,接著上文闡述題目,之後從“起講”開始,展開對主題的議論,“入手”部分,則承接觀點。接下來從“起股”開始,進入文章的正式論述環節,“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部分,要分成四個段落,每個段落中,更必須有兩段對偶排比的句子,作為結尾的“束股”部分,還要總結全文觀點,呼應主題。全篇的字數,更要限定在幾百字內(康熙年間確定為700字,並一直沿用至清末),其要求之嚴格,形式之苛刻,堪比花樣滑冰中的規定動作比賽。

而比起苛刻的結構要求,八股文對書寫內容的要求,更加嚴苛。考生不能有自己獨立的觀點,考卷上所寫的每一個字,表達的每一個主題,都要嚴格遵循理學大儒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否則任你寫得妙筆生花,一樣落榜沒商量。

而等到莘莘學子躊躇滿誌,真正走進明朝科舉考場後,他們便會發現,所謂考驗,其實才剛剛開始。

明朝科舉的考試流程,堪稱中國古代史上最“熬人”的考試。以明朝鄉試為例,每三年的八月初九考一次,每次考三場,每三天一場。考生每次入考場前,需要先脫掉衣服接受搜身檢查,從檢查到進入考場,往往就要耗掉至少兩個小時的時間,比乘飛機前的過安檢麻煩得多。以至於有些考生還沒進考場,就早早癱了。等著好不容易進了考場,考生接下來要麵臨的,就是要在昏暗的小黑屋(每個考生都是單間)裏,接受連軸轉的車輪戰:第一場考四書五經,也就是按照考題寫八股文,總共要寫七篇;第二場考應用文寫作,考生要完成一篇政論文,五篇判詞,外加一篇公文寫作(詔、表、誥三種文體選一種);第三場考策問,也就是時政問答,考生要根據考試所給的材料(包括有曆史材料和時政熱點問題),書寫五篇論文。且不說考題難度如何,考生水平狀態如何,僅如此大的書寫量,就足夠把人累到七葷八素。

綜合上述情況,我們不難做出結論,比起唐宋科舉的“翻山越嶺”來,明朝科舉的這道“鴻溝”,還真不是考生們“躍”過來的,而是一步一滴血汗、艱難困苦地“爬”過來?的。

八股考試的弊病,無論是在明朝時代,還是在今天,都有不少抨擊之聲。但實事求是地說,八股文也並非一無是處,就連《儒林外史》的作者,批了一輩子科舉黑暗的清朝文學家吳敬梓都承認:“八股文若做得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事實也正是如此,八股文在形成過程中,充分吸取了唐宋散文甚至元朝散曲的特色,體式結構嚴整精密,文風凝練犀利。明朝時代璀璨的小說戲曲文化,甚至光耀古今的心學思想,也都從中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