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那些曾被歐洲人熱情追捧,甚至深度改寫歐洲史的中國科技文明,多半都是被清朝人自己忘光的。
國人誰知“中國熱”
說起明末那場東西交流風潮,近代國人常稱為“西學東漸”。這個新名詞是從日本傳入,而後被廣泛應用命名曆史上的東西方交流事件。在那個中國已落後挨打很久,喪權辱國成習慣的年代裏,這個新鮮詞語,寫照了當時東方“進步青年”們,對西方文化極度仰慕崇敬的心態。
但在西方自己的曆史記錄中,這場發端於明末的交流熱潮,卻還有一個高大上的名號:中國熱。
如果說明末西方人帶到東方的新文化,仿佛陣陣清新季風。那麼大明王朝回饋給整個歐洲的,卻是持續火熱的風暴:隨著東方商品的持續輸入,外加各類傳教士介紹中國的書籍在整個西方世界的熱銷,劇烈的中國風從此登上歐羅巴大陸,全歐洲近乎癲狂地卷入其中。
倘若穿越到17世紀至18世紀的歐洲,想找點中國元素,從宮廷到民間,都幾乎是司空見慣的場景:宮廷宴會上最亮眼的,是王侯貴族身上華美的漢服;巴黎城裏最拉動票房演出的名劇,是豐姿蹁躚的中國皮影戲;豪華幹道上絡繹不絕的,有裝飾精美的中國轎子。那些上流交際場合裏,達官貴人們最撐場麵扮風雅的隨身小物件,自然是中國扇子。而富家少爺、小姐花前月下的浪漫場所,則是中國風情的涼亭。至於精美絕倫的中國瓷器,更是從普通家庭到王族宮廷,受到千家萬戶熱捧歡迎。
貴為國王的法國路易十四,更堪稱其中的“腦殘死忠”,平時“上班辦公”,必穿中國漢服,王後也深受影響,大愛中國絲綢麵料的鞋子,業餘愛養中國金魚。兩口子愛到深切,還幹脆鬧出把大動靜:在著名的凡爾賽宮裏,新建了一所中國宮。這宮殿的整體建造完全是中式特色,宮裏的磚磚瓦瓦,也全是厚重中國風。柱子上、瓷磚上滿是中國圖案,能放東西的地方全擺滿了高檔中國瓷器,還有精美中國絲綢織成的紗帳。放眼望去,撲麵而來的是“洋土豪中國混搭風”。
國王如此,大家也有樣學樣。英國女王就不甘落後,照著作家笛福(寫魯濱遜的那位)的形容,女王不但最愛中式漢服,而且每當重大典禮活動,相關的房間更必須以中式風情來裝飾。且比起路易十四的混搭來,英國女王卻是個精細人,房屋的中國風情裝飾,一板一眼都必須考究,細化到窗簾、屏風甚至桌椅、家具,都必須完全中國式。她的足跡到哪裏,哪裏就打扮成中國樣式。
在國王們的帶頭下,貴族們的熱情也高漲。當時歐洲上流社會貴族婦女閑聊,主要就攀比自家的中國珍品,連帶著中國貨的價格,也連年水漲船高。當時歐洲紡織畫師的必修課,便是學中國圖案,隻要繪製得像,山寨版的絲綢貨都能賣高價。瓷器更了不得,在西班牙這類軍事國家,通常都是打賞有功士兵的珍品。而在奴隸貿易發達的英國利物浦,中國瓷器更炒到天價。沒事抱件青花瓷到奴隸市場走兩步,換十七八個黑奴回來不成問題。
隻是那些曾被歐洲人熱情追捧,甚至深度改寫歐洲史的中國科技文明,多半都是被清朝人自己忘光的。
國人誰知“中國熱”
說起明末那場東西交流風潮,近代國人常稱為“西學東漸”。這個新名詞是從日本傳入,而後被廣泛應用命名曆史上的東西方交流事件。在那個中國已落後挨打很久,喪權辱國成習慣的年代裏,這個新鮮詞語,寫照了當時東方“進步青年”們,對西方文化極度仰慕崇敬的心態。
但在西方自己的曆史記錄中,這場發端於明末的交流熱潮,卻還有一個高大上的名號:中國熱。
如果說明末西方人帶到東方的新文化,仿佛陣陣清新季風。那麼大明王朝回饋給整個歐洲的,卻是持續火熱的風暴:隨著東方商品的持續輸入,外加各類傳教士介紹中國的書籍在整個西方世界的熱銷,劇烈的中國風從此登上歐羅巴大陸,全歐洲近乎癲狂地卷入其中。
倘若穿越到17世紀至18世紀的歐洲,想找點中國元素,從宮廷到民間,都幾乎是司空見慣的場景:宮廷宴會上最亮眼的,是王侯貴族身上華美的漢服;巴黎城裏最拉動票房演出的名劇,是豐姿蹁躚的中國皮影戲;豪華幹道上絡繹不絕的,有裝飾精美的中國轎子。那些上流交際場合裏,達官貴人們最撐場麵扮風雅的隨身小物件,自然是中國扇子。而富家少爺、小姐花前月下的浪漫場所,則是中國風情的涼亭。至於精美絕倫的中國瓷器,更是從普通家庭到王族宮廷,受到千家萬戶熱捧歡迎。
貴為國王的法國路易十四,更堪稱其中的“腦殘死忠”,平時“上班辦公”,必穿中國漢服,王後也深受影響,大愛中國絲綢麵料的鞋子,業餘愛養中國金魚。兩口子愛到深切,還幹脆鬧出把大動靜:在著名的凡爾賽宮裏,新建了一所中國宮。這宮殿的整體建造完全是中式特色,宮裏的磚磚瓦瓦,也全是厚重中國風。柱子上、瓷磚上滿是中國圖案,能放東西的地方全擺滿了高檔中國瓷器,還有精美中國絲綢織成的紗帳。放眼望去,撲麵而來的是“洋土豪中國混搭風”。
國王如此,大家也有樣學樣。英國女王就不甘落後,照著作家笛福(寫魯濱遜的那位)的形容,女王不但最愛中式漢服,而且每當重大典禮活動,相關的房間更必須以中式風情來裝飾。且比起路易十四的混搭來,英國女王卻是個精細人,房屋的中國風情裝飾,一板一眼都必須考究,細化到窗簾、屏風甚至桌椅、家具,都必須完全中國式。她的足跡到哪裏,哪裏就打扮成中國樣式。
在國王們的帶頭下,貴族們的熱情也高漲。當時歐洲上流社會貴族婦女閑聊,主要就攀比自家的中國珍品,連帶著中國貨的價格,也連年水漲船高。當時歐洲紡織畫師的必修課,便是學中國圖案,隻要繪製得像,山寨版的絲綢貨都能賣高價。瓷器更了不得,在西班牙這類軍事國家,通常都是打賞有功士兵的珍品。而在奴隸貿易發達的英國利物浦,中國瓷器更炒到天價。沒事抱件青花瓷到奴隸市場走兩步,換十七八個黑奴回來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