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學對世界的影響(2 / 3)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上麵這些情景,絕不是當時歐洲某一季或某幾年的特殊風尚,而是綿延近二百年的火爆現象。從衣食住行到吃喝玩樂,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歐洲大地滿是最炫的中國風。風靡歐洲兩個世紀的中國熱,在明亡清興的年月,正是熱得發燙。

而比起看似輕飄飄的流行風尚,中國文化對歐洲的影響與改造卻更強力到震撼。

這其中知名度相對高的,便是來自大明的人文科學。這算是洋牧師們在中國傳教的最大意外收獲:本來隻為了獲得中國人好感,勉強捧起《四書》《五經》看兩眼,以方便傳教事業發展。孰料中國儒家文化的吸引力實在太強大,以至於這幫認不得幾個中國字的傳教士,竟都拿得起放不下,深深地陶醉於其中。不但廢寢忘食地學習,更前仆後繼地翻譯:利瑪竇將中國的《四書》譯成了拉丁文,金尼閣將中國的《五經》也隨後翻譯完成,隨後這股翻譯熱潮,更從中國本土傳到了歐洲。大批傳教士們嘔心瀝血,把中國儒家學說典籍,精心介紹給歐?洲。

而這件事的後果,更像給整個歐洲大陸,投下一顆顆“重磅炸彈”,但凡有頭腦的學者都給震得發暈,其後史不絕書,就是從17世紀至啟蒙運動年代,歐洲的哲學家思想家們,對中國文化毫不吝惜地讚美。照著啟蒙運動領袖伏爾泰的話說,中國文化便是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的世界”。

正是以這個新世界為平台,歐洲人越發深切體會到了儒家文化的厚重積累。照著17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的斷言,儒家思想“遠在希臘人的哲學很久很久以前”,而其中完善的思想體係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更是“竟使我們覺醒了”。儒家聖人孔子,也在大洋彼岸得到了極高的尊崇,以狄德羅的讚美說,“使世人獲得對神最純真的認識”。霍爾巴哈得到的結論更激奮:全歐洲的政府,都要以儒家思想立國的中國政府為模?範。

在對儒家思想的震撼認識與猛醒後,一代代西方思想家幡然振作,把各類典籍如饑似渴地解讀。清新的儒家思想,更成了西方啟蒙運動的最強力助推,如伏爾泰等領袖人物更對此推崇不已。風雲激蕩的法國大革命裏,更有這場思想革命的閃光印記:1789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的核心法律,正是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來自大明的高科技

比起儒家思想對歐洲思想家的火熱碰撞,中國自然科學的傳入,知名度不算高,影響卻同樣持久綿長。

中國自然科學改寫歐洲曆史這事,在中世紀早期就發生過一次,即有名的三大發明西傳。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科技,伴隨著蒙古西征的腳步登陸歐洲,然後深度改變了全歐洲的社會形態。之後的騎士階層瓦解,文藝複興運動紅紅火火,大航海時代蓬勃展開,全是這三大科技帶來的連鎖反應。照著“英國現代實驗科學真正始祖”弗蘭西斯·培根的話說:曆史上沒有任何帝國,宗教或顯赫人物能比這三大發明對人類的事物有更大的影響力。

而在培根的身後,一件同樣有著大影響力的事情緊跟著發生了:晚明科技持續傳入歐洲。

如果說三大發明的登陸,帶來的是天翻地覆的巨變。那麼這一次明朝各類科技的到來,效果卻是潛移默化的改變。

與《四書》《五經》的引進翻譯一樣,這次扮演介紹人角色的,依然還是傳教士們。

雖然這群人動機不同,水平眼光也有差異,但必須承認他們的一個優點,便是實在。特別是造訪中國後,他們逐漸發現了一個事實:三大發明的源頭就在這裏。因而也奮筆疾書,寫了不少論證此真相的資料筆記。比如門多薩的《大中華帝國史》裏,有整一章的篇幅,來論證並讚美中國發明印刷術。就態度來說,真比後來的韓國人“靠譜”。

而與正本清源同時進行的,便是對明朝先進科學技術,幾乎不遺餘力地介紹。首先讓歐洲人開眼的,便是大明的傳統優勢領域:農業生產。

西方傳教士們對明朝農業極其稱道的,除了辛勤的農民與廣袤的天地,便是高精尖的農業科技了。很多傳教士的日記裏,都清晰記錄了當時中國東南沿海發達的灌溉體係。利瑪竇的日記裏更清楚確認,當時中國南部大多數省份,已經普遍推廣了三季稻,以至於中國的大米畝產“遠比歐洲富裕得多”。中國農民的精耕技術,也令歐洲人驚歎。就連曾在中國因為走私而坐牢的海盜佩雷拉,都感慨回憶過中國農民精耕技術的細膩成熟。

比起稻種與技術,中國本土的農業設備,好些也更令歐洲人眼饞。西班牙人拉達曾不惜筆墨地形容過福建的水車,說這類水車比歐洲大得多,運轉能力也強得多,就連山坡丘陵上的荒地都能澆灌得到。同時又介紹了一種大功率農具揚穀扇車,這種可借助風力脫穀殼的設備,使用極其便捷。

類似的介紹書籍流傳到歐洲,引發了好多客戶的興趣。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有荷蘭船員倒賣中國大型農具,轉手就有暴利。而到了清朝年間,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們,也經常做這種倒賣生意。彼時在歐洲最受歡迎的設備,正是上麵說到的揚穀扇車,這種新農具的普及,結束了歐洲農民之前隻能人力揚穀的苦累生活。

這類明朝農業技術,也引發了中國熱時代,歐洲知識界對中國農業的興趣。特別是入清以後,每逢有重要外交活動時,歐洲人都格外精心策劃,處心積慮搜集中國在種植與開墾方麵的技術情報。但在鴉片戰爭前,由於清政府監管力度極大,這類學習工作,通常收獲極小。

中國農業科學奇書——《農政全書》的降臨,令歐洲人得償所願。這部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主筆的巨著,卻在清朝建國後的相當長時間裏遭到禁毀,直到乾隆年間才得以完全見天日。而作者徐光啟生前更萬萬想不到的是,這部凝結了他一生心血的巨作竟在歐洲格外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