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學對世界的影響(3 / 3)

在集結了明末多名傳教士回憶文字的18世紀歐洲暢銷書《中華帝國全誌》裏,便有整一章的《農政全書》法文選譯。這段《農政全書》裏講述養蠶技術的篇章,一下顛覆了歐洲人的蠶桑養殖理念,並很快被紛紛轉載。俄羅斯葉卡捷琳娜沙皇時代,《中華帝國全誌》得以轉譯成俄文版,但沙皇俄國隻允許轉譯書中的前兩章,相反其中的《農政全書》部分不但全數翻譯,更重新配有清晰插圖。

在以後的百年歲月裏,這部五十萬字的巨著,便由不同傳教士們艱難地引進轉譯,並於1849年完全翻譯成英文。書中陸續亮相的中國農業技術,不斷催生著歐洲本土產業的進步。這本書在歐洲,也逐漸有了一個公認的稱呼:農業百科全書。

而同樣獲得歐洲認同的,便是一門今天依然被國人反複苛責刁難的學科:中醫。

歐洲人開始大規模介紹中醫,是從明朝中期開始。早在嘉靖年間的時候,一些歐洲傳教士,就記錄了中國人用黃連治療病症的情況,甚至說明了茶葉的清熱療效。後來中國茶葉火爆歐洲,正是從這類“廣告”開始。

特別有趣的是,當西班牙拉達使團出使中國時,還機緣巧合得到了明代著名的針灸著作《徐氏針灸》。可是西班牙人知識水平太匱乏,哪怕腦洞大開,也終究沒看懂這書講的是啥。以至於門多薩在以這次出使為藍本,撰寫《大中華帝國誌》時,說到中國的醫學,依舊一頭霧水,隻能草草介紹幾種草藥了?事。

一直到精通漢學的利瑪竇出手,歐洲人才算開始明白中醫。利瑪竇不但詳細介紹了中醫的治療方式,更細致講述了中醫考核醫生和傳授醫術的方法。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對這學科發生了興趣。法國人哈爾文於南明永曆年間,正式成功翻譯了《中醫秘典》,並在巴黎出版,很快火爆一時。這是全世界第一本介紹中醫的歐洲讀物。

自此以後,越來越多的中醫典籍,相繼譯出了外文版本。一開始還是明代同期的醫書,後來許多中醫先賢名家的典籍,也陸續介紹到了歐洲。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晉朝王叔和的《脈經》,甚至還引發了版權糾紛:此書本來由波蘭人卜勒格翻譯,卻被荷蘭醫生可來耶剽竊,不但以個人名義明目張膽地出版,還配了新式插圖。但這種無恥做法,倒也帶來一個積極後果:中醫的經脈學在歐洲迅速流傳。

而隨著大批中醫典籍的翻譯,中醫的治療方法,也在歐洲名氣越發大,連道家的養生技法,也在歐洲流傳起來,並被稱為“G-FOU”。“功夫”一詞便是從此傳開。同時流傳歐洲的,還有中醫的種痘防治天花法。英國駐土耳其大使館首先采取了此法,後來在全歐洲推廣開來。以伏爾泰的話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先例”。

而相比於這一時期,中國在天文、數學等領域的落後,以及對於西方先進科學曾經全方位的學習,中國在另一個領域的先進技術更強烈地影響了西方社會:手工業。

首先一直被讚美的,便是外國人眼中的明朝產業工人們。以傳教士科魯茲的話說:明代中國南方城市的工匠們,技術特別精湛,到了巧奪天工的地步。紡織工人的技術,最令當時傳教士們稱道,當時中國絲綢的精致與細密,是歐洲絲綢難以做到的。而18世紀法國經濟的起飛,也因為一樣與中國絲綢有關的本事:強大的“山寨”能力。擅長學習的法國絲繡,能夠準確描摹中國絲綢的圖案,因而出現仿真版中國絲綢,照樣可以賣個性價比高的好價錢。

而在西方人引以為豪的造船和軍火製造領域,明朝帶來的影響同樣極大。後人常津津樂道明朝軍工對西方火炮的改裝,事實上歐洲對明朝火炮的學習同樣執著。西班牙菲利普國王時代,歐洲來的傳教士們,就曾用各種渠道,大量繪製明朝海岸火炮的圖紙。以曾德昭《大中國誌》裏的話說:這些炮比我們造得更好,更有威力。

西方人仿造學習更多的,則是明朝的造船術。早在明朝正統年間,意大利人尼格羅康的遊記裏,就曾展示過明朝造船的獨門絕技:橫隔艙技術。而隨著東方航路的開辟,學習明朝的造船術,也成了西方殖民者的重點工作。中國先進的船體構造技術,對後來的西方造船技術影響頗多。從萬曆晚期起,隨著西班牙菲律賓總督府的成立,不惜血本仿造中國船隻,更成為一度的熱潮。

在中國船流行的同時,中國特有的加帆獨輪車,也成了歐洲社會的熱寵。這種誕生於5世紀的交通工具,發展到明代,已進步到十分輕便迅捷。歐洲傳教士經常驚歎中國農民似操縱帆船一樣快速操縱小車,以門多薩的話說,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

對這偉大的發明,歐洲人也十分追捧。從16世紀晚期起,這種小車就傳入了歐洲,並用於物資運輸中。直到18世紀晚期拿破侖戰爭時,改裝的高速風帆運輸車,依然是輸送軍用給養的重要裝備。從萬曆晚期起,歐洲上流社會還流行飆車遊戲:把中國風帆小車改裝成高速風帆馬車,並有各種賽車比賽,場景十分火爆。荷蘭人開發出的“中國式揚帆馬車”,最高時速可達40英裏。這是汽車發明以前,歐洲陸地器械的最高時速紀?錄。

而在手工業著作方麵,一直在西方享有盛名的,便是明代宋應星的科學寶典《天工開物》,盡管比起《農政全書》來,《天工開物》介紹到西方的時間要晚得多,內容也同樣有限。直到19世紀早期,法國人儒蓮才將其部分翻譯。但書中所記錄的明代製墨、製銅、造紙等技術,依然遠高於這時期的歐洲。因為這部簡裝版一出,轟動效應十分大,很快被轉譯成英、德、意、俄等國文字。然而當歐洲人用火炮打開中國大門後,看到的清代手工業,卻是另一種酸楚的情景。因而這部19世紀中葉得以完整翻譯的奇書也就有了一個令人唏噓的譯名:《中華帝國工業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