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的習慣
西點這樣訓練學員的講話習慣,不隻是為他們個人,更是因為學員的成功或失敗,決定於他們是否完全了解長官所下達的命令和要求。聽完所有的簡報、講解,做過該做的練習之後,接下來的責任完全落在學員身上。我們派學員去做一件事,是期望他圓滿完成任務;我們“預期”學員要成功,這就是重點所在;表現不達到十全十美,是“沒有任何借口”的。
堅持如上的原則,嚴格地付諸實施就能夠激發學員無比大的毅力,產生最好的效果。畢業於西點的萊瑞·杜尼鬆在第一次奉派外地服役的時候,就有一次這樣的體驗。有一天連長派他到營部去,交代給他七件任務:有些人要見,有些事要請示上級,還有些東西要申請,包括地圖和醋酸鹽(當時醋酸鹽嚴重缺貨)。杜尼鬆下定決心把七件任務都完成,但是他並沒有把握要怎麼去做。果然事情並不順利,問題就出在醋酸鹽上。他滔滔不絕地向負責補給的中士說明理由,希望他從僅有的存貨中撥一點。杜尼鬆一直纏著他,到最後不知道是被杜尼鬆說服了,相信要醋酸鹽確實有重要的用途,還是眼看沒有其他辦法能夠擺脫杜尼鬆,中士終於給了他一些醋酸鹽。
杜尼鬆回去向連長覆命的時候,連長並沒有多說話,但是顯然他很意外杜尼鬆竟然把七件任務都辦到了。他沒有預期到杜尼鬆會成功,但是杜尼鬆心裏根本就沒有過失敗的念頭。這就是西點所要求的絕對服從。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沒有時間為做不好的事情找借口,沒有時間文過飾非,任何人都應該把握每一分、每一秒抓緊時間去完成任務。
這個例子是“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的延伸。西點的訓練讓學員明白,長官隻要結果,而不是要為什麼沒有完成任務的解釋。這是為了讓每一位學員懂得:失誤是沒有任何借口的。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借口。上班遲到了,會有“路上堵車”、“手表停了”或者“家務事太多”的借口;考試不及格,會有“出題太偏”、“監考太嚴”、“題量太大”的借口;做生意賠了本會有借口,工作落後了也會有借口。隻要細心去找,借口總會有的。實在找不到借口,也會說一句隻當是交了學費的話,從而把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推卸掉,他本人不再是想方設法去爭取成功,而是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如何尋找一個更合適的借口上。
在一次世界性的體育比賽中,中國隊以一分之差負於對手,這時,中國隊員向自己的教練反映,裁判員有失公正,最後一分應該屬於我們。誰知,教練靜靜地聽完後隻說了一句話:“對你們來說,失敗了是沒有任何借口的,你們要做的隻是,爭取下一次以絕對多的分數超過對手!”
“沒有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兒,但它卻可以激發起一個人最大限度的潛力。失敗了也罷,做錯了也罷,再美妙的借口對事情的改變又有什麼用呢?不如仔細地想一想,下一步究竟該怎樣去做。《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中嗅嗅和匆匆即是不找借口、及時應變、努力完成任務的好榜樣。
企業當中其實普遍存在著有令不行、拒不服從的現象。如果把企業比喻成人體的話,那麼高層就是頭腦,主要責任是經營決策——做正確的事;中層相當於腰杆,主要的責任是執行——正確地做事;而一線基層則相當於雙腿,責任是操作——迅速完成任務,把事情做正確。很顯然,企業如果缺乏服從執行力度,就不會有高的效率,就趕不上競爭對手,甚至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險。
造成企業執行力度不強,固然有管理能力的原因,這是需要對幹部層進行管理能力培養的。但根本性的原因可能是服從的問題。換句話來說,是幹部層沒有真正擺正自己的服從者角色。我們姑且把服從者的角色比喻為“職業殺手”,上麵做出了決定,就應該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務。但更多的情況是:老總命令把某個目標“殺”了,服從者的回答往往是:“找不到人啊,下不了手啊,不會用槍啊,沒有子彈啊……”最後,老板急了,你閃開,讓我來殺。結果管理的層級沒了,授權通道被堵。由此引發惡性循環,服從者也就越發不負責任了。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應用西點的訓練課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個解藥就是“四個標準答案”。
習慣的力量
經常做一件事就會形成習慣,而習慣的力量是難以抗拒的。但是人類還有一種潛藏的緩衝能力,也不容小覷。既然人有可能養成一種習慣,那肯定他也有能力改掉這種習慣。在這裏,我們就要把服從變成習慣,從而讓服從發揮出更大的威力。
下麵是一堂關於習慣的科學文化課程,它將帶我們探尋涉及習慣的方方麵麵。
“動作敏捷或遲緩隻是個時間的問題,一個人要麼習慣了準時,要麼他就會習慣遲到。”一個準時的人,總會體會到這種習慣給他帶來的好處,無論是約會、會議,還是什麼別的方麵的承諾。
對商人來說,準時是一項特別寶貴的資產。俗話說得好,“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永遠是正確的,現今的時代裏,這個原則比以前更加重要。現代企業的步伐是一日千裏,分秒必爭。主管和高級職員的每日安排都是滿滿的,因為他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浪費,就像生產線不能停下來一樣。
守信對生意人來說,是個難得的品德,最有希望成功的商人和公司,他們一定是準時接受定單,準時回複並交貨,提供服務,準時付款,準時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