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朝三十一年,朱元璋“憂危積心,日勤不怠”,說他想為天下蒼生締造一個朗朗乾坤般的理想國,並不誇張。但在這艱難的行進過程中,也始終有一股不為外人所道的潛在力量支撐、推動著他。甚至可以說,沒有這股力量,朱重八就成不了朱元璋。他的一生或是在刀口上舔血,或是用專製機器舔血,偌大的江山是他給子孫後代打下的“血酬”。他是一個拓荒的老農,一個開國的帝王。有人說,基於鄉村生活經驗,朱元璋的治國理念中表現出強烈的靜態取向。他治理國家的基本傾向就是把國家的運轉方式固定化,使整個社會倒退到“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狀態。

於最好的時代行走,於最壞的時代思想。在這塊曾經風雲際會、戰火彌漫的大地上,宗承灝就像是一個癡心不改的尋寶人,在曆史的瓦礫中尋覓翻撿,在往事留下的蛛絲馬跡中,讓久遠的回響在心靈中震蕩,在天地間複蘇。觀照當下,曆史的價值就在於使人從中讀出人性的幽暗與光輝,讀出現實問題之所在,引領我們走出時代的迷宮。

(呂崢,著名學者、專家,《互聯網周刊》主筆,矽穀動力首席企業文化師,著有《明朝一哥王陽明》《中國誤會了袁世凱》等暢銷書。)

洪武朝三十一年,朱元璋“憂危積心,日勤不怠”,說他想為天下蒼生締造一個朗朗乾坤般的理想國,並不誇張。但在這艱難的行進過程中,也始終有一股不為外人所道的潛在力量支撐、推動著他。甚至可以說,沒有這股力量,朱重八就成不了朱元璋。他的一生或是在刀口上舔血,或是用專製機器舔血,偌大的江山是他給子孫後代打下的“血酬”。他是一個拓荒的老農,一個開國的帝王。有人說,基於鄉村生活經驗,朱元璋的治國理念中表現出強烈的靜態取向。他治理國家的基本傾向就是把國家的運轉方式固定化,使整個社會倒退到“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狀態。

於最好的時代行走,於最壞的時代思想。在這塊曾經風雲際會、戰火彌漫的大地上,宗承灝就像是一個癡心不改的尋寶人,在曆史的瓦礫中尋覓翻撿,在往事留下的蛛絲馬跡中,讓久遠的回響在心靈中震蕩,在天地間複蘇。觀照當下,曆史的價值就在於使人從中讀出人性的幽暗與光輝,讀出現實問題之所在,引領我們走出時代的迷宮。

(呂崢,著名學者、專家,《互聯網周刊》主筆,矽穀動力首席企業文化師,著有《明朝一哥王陽明》《中國誤會了袁世凱》等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