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籍是江蘇沛縣,我有一個同鄉很有名,他就是漢高祖劉邦。其實劉邦的出身也不算高,不過比我可強多了,他畢竟當過泗水亭長。當然我們最後擁有了同一種身份——皇帝,在這一點上,我也曾自豪地說過:“惟公與我起布衣而有天下。”這裏的“公”當然指的就是劉邦。
後來,我的祖父朱初一從沛縣舉家遷至集慶路的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市)。當年隨著元朝的統一,城頭變換大王旗,宋朝百姓就成了大元的順民。元朝臣民都被編進固定戶籍,包括民戶、軍戶、匠戶、灶(煮鹽)戶、站(驛站)戶、儒戶、礦戶等,有幾十種。不同戶籍要為朝廷承擔著不同的供納和勞役。這種強製性的供納,與勞役者的身份並沒有絕對的聯係。國庫裏麵缺什麼,生活於底層的勞力者就要無條件地供納。
我的祖父朱初一被編為礦戶中的淘金戶,這就意味著我朱家每年都要向朝廷繳納定額的黃金。句容縣從來就不是一個黃金出產地,而作為赤貧戶的祖父有可能一輩子也沒見過幾次黃金,更不用說去淘金。沒有辦法,他隻有賣掉糧食購買黃金去繳納。本就是貧家小戶,又怎能經得起這般折騰,當時,他的日子過得異常艱難。
萬般無奈之下,祖父隻好領著全家人像候鳥似的四處遷徙。一路艱辛,全家人來到了洪澤湖南岸的盱眙(江蘇淮安市盱眙縣),此處有大片因戰爭而拋荒的土地,他們便停下來開荒種地。
農耕社會求生存,土地是活命之資。我的父親朱五四也在這裏娶妻生子,在這個動蕩的時代裏,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沒有享受幸福生活的資格,能夠活著就已經是上天給予的最大恩寵。
官府的敲詐和聚斂讓草根小民難以生存,我們朱家也不例外。按照元廷規定,淮河流域的農民需要繳納丁稅、地稅和科差。
具體來說,地稅每畝三升,丁稅三石,將近地稅的一百倍,即一百畝地折一丁,對於我們朱家這樣人多地少的貧困戶來說,當時的丁稅負擔沉重到了讓人難以承受的地步。三個成人,需要繳九石穀,再加上地稅,每年不下十石。稅糧要由稅戶自己輸納進倉,則每石稅還要再貼進去鼠耗三升,分例四升,共七升,這就接近十一石。除了丁稅和地稅這兩項負擔,還有科差。科差主要包括絲料、包銀、官吏俸鈔三項,是按戶繳納。規定每戶納絲十四斤,包銀鈔四兩(銀鈔二兩合銀一兩),官吏俸鈔五錢至一兩。除此之外,民戶還要負擔築城、挑河、運糧、打馬草、造船、造甲仗軍器等徭役。如此沉重的負擔,對於我們朱家這樣的小農來說實在是無力承受的。地主家有的是餘糧,而我們家卻吃了上頓就不知道下頓在哪裏。
對我來說,家族的卑微出身是我無法逃避的宿命。隻要有口飯吃,就已經讓我們很滿足了。在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何談命運呢?
我的祖籍是江蘇沛縣,我有一個同鄉很有名,他就是漢高祖劉邦。其實劉邦的出身也不算高,不過比我可強多了,他畢竟當過泗水亭長。當然我們最後擁有了同一種身份——皇帝,在這一點上,我也曾自豪地說過:“惟公與我起布衣而有天下。”這裏的“公”當然指的就是劉邦。
後來,我的祖父朱初一從沛縣舉家遷至集慶路的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市)。當年隨著元朝的統一,城頭變換大王旗,宋朝百姓就成了大元的順民。元朝臣民都被編進固定戶籍,包括民戶、軍戶、匠戶、灶(煮鹽)戶、站(驛站)戶、儒戶、礦戶等,有幾十種。不同戶籍要為朝廷承擔著不同的供納和勞役。這種強製性的供納,與勞役者的身份並沒有絕對的聯係。國庫裏麵缺什麼,生活於底層的勞力者就要無條件地供納。
我的祖父朱初一被編為礦戶中的淘金戶,這就意味著我朱家每年都要向朝廷繳納定額的黃金。句容縣從來就不是一個黃金出產地,而作為赤貧戶的祖父有可能一輩子也沒見過幾次黃金,更不用說去淘金。沒有辦法,他隻有賣掉糧食購買黃金去繳納。本就是貧家小戶,又怎能經得起這般折騰,當時,他的日子過得異常艱難。
萬般無奈之下,祖父隻好領著全家人像候鳥似的四處遷徙。一路艱辛,全家人來到了洪澤湖南岸的盱眙(江蘇淮安市盱眙縣),此處有大片因戰爭而拋荒的土地,他們便停下來開荒種地。
農耕社會求生存,土地是活命之資。我的父親朱五四也在這裏娶妻生子,在這個動蕩的時代裏,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沒有享受幸福生活的資格,能夠活著就已經是上天給予的最大恩寵。
官府的敲詐和聚斂讓草根小民難以生存,我們朱家也不例外。按照元廷規定,淮河流域的農民需要繳納丁稅、地稅和科差。
具體來說,地稅每畝三升,丁稅三石,將近地稅的一百倍,即一百畝地折一丁,對於我們朱家這樣人多地少的貧困戶來說,當時的丁稅負擔沉重到了讓人難以承受的地步。三個成人,需要繳九石穀,再加上地稅,每年不下十石。稅糧要由稅戶自己輸納進倉,則每石稅還要再貼進去鼠耗三升,分例四升,共七升,這就接近十一石。除了丁稅和地稅這兩項負擔,還有科差。科差主要包括絲料、包銀、官吏俸鈔三項,是按戶繳納。規定每戶納絲十四斤,包銀鈔四兩(銀鈔二兩合銀一兩),官吏俸鈔五錢至一兩。除此之外,民戶還要負擔築城、挑河、運糧、打馬草、造船、造甲仗軍器等徭役。如此沉重的負擔,對於我們朱家這樣的小農來說實在是無力承受的。地主家有的是餘糧,而我們家卻吃了上頓就不知道下頓在哪裏。
對我來說,家族的卑微出身是我無法逃避的宿命。隻要有口飯吃,就已經讓我們很滿足了。在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何談命運呢?
少年時感受到的生活苦痛如同烙印般讓我一輩子都難以消解,我曾在《皇陵碑》中用文字記錄了父輩的艱辛生活:“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彷徨。”正因為出身於農業社會的最底層,對於農民生活,我要比那些貴族和地主出身的君王有著更為深切的情感體驗,以至在我登基後,護農之情也與其他帝王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