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七年(1361)三月,我命中書省招攬文武人才:“自今有能上書陳言、敷宣治道、武略出眾者,參軍及都督府具以名聞。”後又強調:“得賢者賞,濫舉及蔽賢者罰。”尤其是那些曾經身在元朝體製內的儒家士子,他們中的很多人參與過鎮壓紅巾軍,對我的招降既疑且懼。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我特地宣布:隻要誠心歸附,一概既往不咎。在我的感召之下,不少曾經仕元的儒士和多年隱居不仕的耆儒名賢,紛紛前來投奔。
我不僅尊重儒生,自己也經常用實際行動向他們靠攏,比如我經常在征戰空閑之時作詩為文。我寫下的人生第一首詩叫《不惹庵示僧》:“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隻憑嘵嘵問姓名。”
在婺州,我曾經招攬了十三名儒士專門為我講解那些晦澀難懂的經史。與這些讀書人相處漸久,我的文字功底亦得到很大提升,已經能夠親筆寫些命令告示之類的文章。甚至可以寫詩作賦,注解經書。在我親自起草的《禦製皇陵碑》中,已經能夠通篇用韻。在《禦製文集》中,我更是將自己創作的一百多首詩歌結集,其中不乏我的得意之作。比如那首我最為滿意的《詠菊》,就寄托了我的精神信仰。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再比如另一首雲遊詩:
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腿,恐把山河一腳穿。
創業階段,我曾經抽調官員專門招攬賢士,讓這些官員攜帶大量金銀珠寶,四處尋訪地方大儒。聽說朱升很有學問,我就學著劉備“三顧茅廬”,親自登門拜訪。攻下應天後,我又禮聘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在和這些文人儒士打交道的過程中,我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從我領軍以來,很多儒生都是主動來投靠我。每占領一地,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派人尋訪、推薦地方名儒。我不惜重金禮遇,訪求隱士遺賢。
我聽說洛陽有個儒士秦從龍非常有學問,曾經做過元朝和林行省左丞、江南行台侍禦史,後來隱居鎮江。當徐達出征鎮江之時,我特地交代他:“鎮江有秦元之者,才器老成,當詢訪,致吾欲見之意。”
徐達攻克鎮江後找到秦從龍,我趕緊派侄兒朱文正和外甥朱文忠帶著錢財、寶物前去禮聘。秦從龍來到南京,我親自到龍江(在今南京中山門外)迎接,與他同榻而眠,朝夕相對,向他請教時政策略。後來建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我搬進元朝禦史台府第居住和辦公,也將秦從龍安置於西華門外,事無大小,都要和他商量。為了表示尊重,我每一開口必稱他為先生,從來沒有直呼過他的名字。
每年逢秦從龍生日,我和太子都會送上一份大禮,或者親自到他的家中,與其對飲。秦從龍被我的誠意打動,又將另一位高學之士陳遇推薦給我。
龍鳳七年(1361)三月,我命中書省招攬文武人才:“自今有能上書陳言、敷宣治道、武略出眾者,參軍及都督府具以名聞。”後又強調:“得賢者賞,濫舉及蔽賢者罰。”尤其是那些曾經身在元朝體製內的儒家士子,他們中的很多人參與過鎮壓紅巾軍,對我的招降既疑且懼。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我特地宣布:隻要誠心歸附,一概既往不咎。在我的感召之下,不少曾經仕元的儒士和多年隱居不仕的耆儒名賢,紛紛前來投奔。
我不僅尊重儒生,自己也經常用實際行動向他們靠攏,比如我經常在征戰空閑之時作詩為文。我寫下的人生第一首詩叫《不惹庵示僧》:“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隻憑嘵嘵問姓名。”
在婺州,我曾經招攬了十三名儒士專門為我講解那些晦澀難懂的經史。與這些讀書人相處漸久,我的文字功底亦得到很大提升,已經能夠親筆寫些命令告示之類的文章。甚至可以寫詩作賦,注解經書。在我親自起草的《禦製皇陵碑》中,已經能夠通篇用韻。在《禦製文集》中,我更是將自己創作的一百多首詩歌結集,其中不乏我的得意之作。比如那首我最為滿意的《詠菊》,就寄托了我的精神信仰。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再比如另一首雲遊詩:
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腿,恐把山河一腳穿。
創業階段,我曾經抽調官員專門招攬賢士,讓這些官員攜帶大量金銀珠寶,四處尋訪地方大儒。聽說朱升很有學問,我就學著劉備“三顧茅廬”,親自登門拜訪。攻下應天後,我又禮聘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在和這些文人儒士打交道的過程中,我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從我領軍以來,很多儒生都是主動來投靠我。每占領一地,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派人尋訪、推薦地方名儒。我不惜重金禮遇,訪求隱士遺賢。
我聽說洛陽有個儒士秦從龍非常有學問,曾經做過元朝和林行省左丞、江南行台侍禦史,後來隱居鎮江。當徐達出征鎮江之時,我特地交代他:“鎮江有秦元之者,才器老成,當詢訪,致吾欲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