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第三次出非洲

走出非洲的CF演變為C老亞洲人,而留在非洲的CF則演化為F,老亞洲人C、D走出非洲的同時,也必然帶著他們的配偶。人類最早母係線粒體夏娃單倍群類型是L,L下屬L3的一個分支M跟隨他們的丈夫老亞洲人C、D最早到達亞洲。在C帶著配偶M到達亞洲後,F也帶著自己的配偶N(L3的另一個分支,M的姐妹)走出非洲,這是人類第三次走出非洲,也是影響最大的一次。F單倍群是現代人中數量占壓倒性的類型,是今日中東、歐洲、亞洲大部分民族的父係祖先,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是這個變異點的後代。F從東非沿海—阿拉伯半島抵達伊朗沿海後,分化出H、G、J、I、K等分支。

F集團——H維達、G高加索、I克羅馬農、J閃米特、K集團

H沿著老亞洲人的老路進入印度,如今H在印度下等種姓中十分常見,位於印度中南部的原始部落如比爾人、傑糾人、奧朗人以及斯裏蘭卡的維達人擁有較高的H比率,被統稱為維達類型人。今天這些維達類型人大多依然過著原始社會半農半獵的生活,有些還住在山洞石穴中,原有語言已基本喪失。他們因為和印度棕種土著C大量混血,所以體型和澳大利亞的棕種土著類似,被一同劃為棕色人種。

G向西北進入亞歐中部交界的黑海和世界最大湖泊——裏海之間的高加索山脈,如今G單倍群體後代主要分布在高加索山脈地區,高加索三國格魯吉亞人的20%~40%、亞美尼亞人的20%、阿塞拜疆人的15%都為G單倍群,G單倍群對應語係是高加索語係,是格魯吉亞及相鄰俄羅斯車臣共和國語言。高加索地區民族屬於白種人,對比其他白種人,他們體毛更加濃密,鼻梁更高,鷹鉤鼻的特征也更加明顯。

J向西南進入地中海沿岸,成為整個西亞和北非及地中海沿岸地區主要的單倍群類型,是地中海人種最主要的父係基因來源。目前,中東阿拉伯族的48.5%、以色列猶太族的48%、土耳其族的25%、意大利族的20%、埃塞俄比亞族的15%、伊朗族的12%都含有J單倍群。過去地中海人種被劃為白種人兩大亞種之一,對比白種人另一大亞種“北歐白人”的顯白膚色,他們膚色暗白,有些甚至比黃種人還黑,所以又叫作暗白人種,此外他們身材也較北歐白人矮小,大胡子、鷹鉤鼻的特征則更加明顯,他們也不是金發碧眼,其頭發和眼珠都呈黑色或棕褐色。與J單倍群對應的語言是閃米特語族,主要包括猶太語和阿拉伯語等。

I向西北進入小亞細亞,並在約4萬年前進入歐洲,他們也就是在法國的克羅馬農山洞發現的歐洲最早的現代智人——克羅馬農人。從歐洲克羅馬農人的遺骨可以看出I人群身材高大魁梧,男性平均身高達1.8米以上,體格強壯,以狩獵為主要食物來源,連曾經的歐洲霸主尼安德特人都被他們成群獵殺捕食,到3萬年前這批人已經到達歐洲最西端的大西洋邊,並導致尼安德特人的徹底滅絕。如今伊朗人的18%、土耳其人的15%、冰島人的37%、丹麥人的36%、德意誌人的25%、蘇格蘭人的20%、俄羅斯人的18%都為I類型,在歐洲I比率最高的是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南歐巴爾幹半島地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主要為I1類型,比率占瑞典人的44%、挪威人的37%、芬蘭人的29%以上。巴爾幹半島主要為I2類型,其中克羅地亞人I單倍群高達50%以上,尤其是波黑共和國的克羅地亞人中I的比率更是高達73.3%,算得上是克羅馬農人最直係的後代。

K是繼續留在伊朗高原的一支,K單倍群是F單倍群下的最大分支,是繼F單倍群後的又一個偉大演化,全世界除西亞、非洲以外,大部分都是K單倍群的後裔,如我們漢族中96%的人都是K類型下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