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識的形成,還依賴其他人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一個人在同周圍人的接觸中,總是要注意他人對自己的態度,推測他人心目中對自己的評價。一般說來,他人的評價通常反映出某種社會角色要求、社會價值觀或道德觀。比如,損人利己、驕傲自大、虐待老人等行為,為社會所否定;認真努力、助人為樂、謙虛謹慎等品質,為社會所肯定。這些,往往成為人們主觀評價的依據。所以說,自我認識也是社會認知的反映。
所謂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的情感成分。
人在形成對自我的認識的同時,必然會伴有這樣或那樣的情感體驗。自我體驗的內容十分豐富,比如自尊感、自信感、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成功感與失敗感、自豪感與羞恥感,等等。
自尊感是人在社會比較過程中所獲得的,有關自我價值的一種積極的自我體驗。自尊感是一種內驅力,激勵人盡可能地努力獲得別人的尊重,盡可能地維護自己的榮譽和社會地位。
自信感是對自己的能力是否適合所承擔的任務,而產生的一種積極的自我體驗。自信感是對自己智能與精力的堅信,使人知難而進,走向成功。但是,如果自尊感和自信感把握不當,就會產生脫離集體,追求虛榮的個人英雄主義,稍有點成績就趾高氣揚,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到點挫折,則會自卑自貶,一蹶不振。
自我價值感指對自身的重要性價值的主觀感受,是反映一個人對自我接納程度的情感體驗。對自己基本持積極或肯定態度的人,我們就可以說他具有高水平的自我價值感;對自己基本持消極或否定態度的人,我們就可以說他具有低水平的自我價值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是人在活動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麼水平上完成活動的一種自我體驗。一個相信自己能處理好麵對的事情的人,在生活中會更積極,更主動。這時候,我們就說這個人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
所謂自我調控,是自我意識的意誌成分。
自我調控有兩個方麵的表現,一是發動作用,二是製止作用。人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強製自己的語言器官和運動器官進行種種活動,這就是自我控製所起的發動作用。比如,一個學生克服貪睡的欲望,堅持晨起跑步早讀,就是發動作用。而根據當時的情境,克製自我的行動和言語,則為自我調控的製止作用。比如,身患感冒的學生,在上課時強行壓製自己避免咳嗽。
自我調控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行為和態度的調控,包括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控製等。自我檢查是在頭腦中將自己的活動結果,與活動目的加以對照的過程。自我監督是以良心或內在的行為準則,對自己的言行實行監督的過程。自我控製是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的掌控。總之,自我調控是自我意識中直接作用於行為的環節,是自我意識能動性的集中表現。
青少年時期又是一個自我意識非常敏感的時期。
青少年的性意識覺醒了,抽象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急劇地發展變化的同時,促進了自我意識的成熟。於是,開始進入心理自我的階段。心理自我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自我體驗、成人感、性意識、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識的矛盾性等方麵。所以,在這個階段的青少年,總是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不再像以前那樣滿足,開始對自己不滿意,希望美化自己的外貌,完善自己的性格,等等。就是說,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讓青少年更在乎自己的麵子,更在乎自我形象了。因而,像案例中的女孩那樣,心中的自我也就更容易受傷。
從案例中可見,我們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對學生是那樣的關心,那樣的負責。但是,不無遺憾的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常常會有一些學生的行為反應,讓我們感到雲裏霧裏,感到莫名其妙。於是,我們就會擔心,就會緊張,就會把心理問題往精神障礙方麵想。
為了避免這種偏差,我們就需要學會讀懂學生的內心。
一是間接讀懂。所謂間接讀懂就是,平時學點青少年心理學,掌握點自己所教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到時候就可能比較容易讀懂學生的心。比如,就上麵的案例說,如果教師能夠了解一些青少年關於自我意識的特點,就比較容易把握女孩言行背後的內心活動了。
二是直接讀懂。所謂直接讀懂就是,在發現學生的一些行為反應存在問題時,不用擔心不用怕,與學生做深入細致的直接溝通,也會比較容易讀懂學生的心。比如,就上麵的案例說,教師感覺女孩有些言行異常後,如果心裏有些底氣,能夠和女孩親切接觸,營造一種安全信賴的溝通氛圍,就比較容易體察學生的內心了。
當然,怎麼說,普通教師也不同於心理專業工作者。在必要的時候,像這位老師這樣,及時幫助學生進行專業心理求助,也是一種盡職盡責,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