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好友之間彼此來點獨立性,行動上自由了,心理上也就自由了,距離感也就有了,感覺也就更舒服了。”
“再一個是調整一下空間距離。心理距離的遠近是與空間距離相關的。因而可以從調整空間距離入手。比如,你說你和好友是同桌,就不妨跟老師商量調開一下。這樣,心理距離也會拉開一點,感覺也就自在一些。”
“這樣會不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友誼?”小麗對此有點不放心地問。
“不會的。”我肯定地說,“你們既然是好朋友,可以兩人約好試一試。友誼如花香。越是淡淡的花香,越讓人回味無窮。適度的距離感,同樣會使人享受到友誼的天長地久。”
過了一段時間,小麗和她的好朋友一同來找我,歡快地告訴我:“馬老師,保持距離,真好!”聽到她們開心的笑聲,我也欣慰地笑了。
與教師探討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認識了平時容易忽略的人際氣泡。
接下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人際氣泡的大小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一是空間環境。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裏,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坐在他或她的旁邊。試驗進行了整整80個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個人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而選擇默默遠離到別處坐下。不難理解,如果閱覽室裏坐滿了人,就不會在意誰挨自己坐了。可見,隨著空間大小變化,人際氣泡大小也會變化。在廣闊的田野上散步,你的人際氣泡少則也要幾十米,在空曠的公共場所,人際氣泡也要幾米。而在公共汽車上,你會自動把人際氣泡調控到幾十厘米甚至是零。
二是個性特征。前麵說到兩個人談話時無意中發生的位移,其人際氣泡的不同,可能就是不同個性所致。通常,性格開朗喜歡交往的人,更樂意接近別人,人際氣泡較小,較能容忍別人的靠近;性格內向孤僻封閉的人,人際氣泡較大,不願主動接近別人,也不願別人靠近自己,喜歡保持較大距離。
三是文化背景。有的民族人際氣泡小,認為交往中近一些才合適,有的民族人際氣泡大,則認為遠一些才舒服。比如,一個美國人與一個巴基斯坦人麵對麵談話時,巴基斯坦人步步緊逼,美國人則步步後退。再如,法國人喜歡近距離,乃至呼吸也能噴到對方臉上,而英國人會感到很不習慣,步步退讓,要保持較大的空間距離。這是不同民族文化差異的體現。
四是臨場心態。不難想象,愉快與憤怒、激動與消沉、輕鬆與恐懼等不同情緒狀態下,誰的人際氣泡都會有所不同。如果一個人正處在“煩著呢,誰也別理我”的心態下,誰要貿然靠近,往往會使雙方都陷入尷尬。
“其實,好友之間彼此來點獨立性,行動上自由了,心理上也就自由了,距離感也就有了,感覺也就更舒服了。”
“再一個是調整一下空間距離。心理距離的遠近是與空間距離相關的。因而可以從調整空間距離入手。比如,你說你和好友是同桌,就不妨跟老師商量調開一下。這樣,心理距離也會拉開一點,感覺也就自在一些。”
“這樣會不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友誼?”小麗對此有點不放心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