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的父母繼續介紹說:
我們已經感到,最近一年來,孩子越來越對我們封閉了。可是,我們也沒顧上和孩子好好交流。半年前,因為搬家轉學到了現在這個學校。不久,感覺孩子好像變得樂觀多了。我們也就放心了,也就更顧不上孩子了。
直到前不久學校和我們聯係,才知道孩子早晨給老師打電話的事情。孩子打電話的時候,我們早晨已經出門了,家裏就孩子一個人。老師一說,我們這才引起注意,在孩子的房間裏找到了兩封信,說的都是對老師的愛,對老師的感情。我們和孩子說,學生愛老師雖然沒錯,但是,這樣打電話不是影響老師的生活嗎?再說怎麼能和老師成為姐妹呢?可是,我們也不明白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和女孩的谘詢會話,進行了較長的時間。
女孩小小的個子,有幾分瘦弱,性情比較內向,不大善於語言表達。但是,隨著交流的深入,女孩的訴說也基本印證了上述情況。
其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細節是,女孩說自己每天見不到父母,和父母不在家的孩子差不多,早晨給老師打電話的時候,就是自己一個人太孤單了,那天去找老師,就是太想老師了。女孩訴說中,有兩句話幾乎重複了好幾遍:沒人關心我,爸爸媽媽也不關心我,就這個老師關心我。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通過溝通了解到,女孩還非常單純,對老師的感情沒有絲毫性心理的因素。
谘詢師的診斷:親情缺失導致的戀師情結
至此,女教師擔心的問題可以窺到答案了。
女孩是不是同性戀,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對同性戀有基本的了解。
所謂同性戀與異性戀,說的是性取向的不同。性取向指向異性的叫做異性戀,性取向指向同性的叫做同性戀。就是說,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同性戀的時候,意思是說這個人的性愛對象是指向同性的。
從性取向角度說,性問題研究先驅金賽認為,在“異性戀——同性戀”之間有七個等級:一是單一的異性戀;二是異性戀占主導,很少或偶然的同性戀經驗;三是異性戀占主導,不時的幾次同性戀接觸,四是異性戀和同性戀幾乎相等;五是同性戀占主導,不時的幾次異性戀經驗;六是同性戀占主導,很少或偶然的異性戀經驗;七是單一的同性戀。這告訴我們,所謂同性戀有多種情態,有的是單一同性戀,有的是偏好同性戀,有的是境遇性同性戀,有的是潛隱同性戀,等等。
關於同性戀的成因,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比較公認的解釋,簡要說來大致是兩個方麵原因:一是先天的生物因素方麵的原因,比如單一性的同性戀;一是後天的心理因素方麵的原因,比如境遇性的同性戀。
我們過去的確對同性戀,有較多的失之簡單失之片麵的否定態度。我們做的較多的,是對同性戀的道德評判,而較少對同性戀有真正的理解和幫助。由此帶來的,是對同性戀者的人格的貶斥,是對同性戀者的心靈的壓抑。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同性戀的態度,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寬容。比如在西方,過去一直把同性戀視作一種心理障礙,並在曆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被列舉出來,但最近一版不再包括同性戀。許多性醫學、性心理學專家不再認為同性戀是性變態。現在,我們應有這樣的觀點:同性戀不是一種疾病,不是一種性變態行為,也不是一種因為某種原因造成的缺陷。它隻是一種一直就存在的性傾向類型。至少我們也應有這樣的觀點:既然同性戀存在於每個社會、每個時代、每個民族,我們就應正視這一性現象,不必用一個簡單的“不正常”來定性。在我國,總體看也是這樣的趨勢,社會對同性戀有了越來越多的接納。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盡管社會越來越接納了,同性戀者的生活依然有很多困擾。所以,有些同性戀者在尋求矯治和改變。說到矯治和改變,一個比較客觀的態度是,先天的生物因素為主要成因的同性戀難於改變,也不必非要尋求改變不可,後天的心理因素為主要成因的同性戀容易改變,也應該積極尋求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