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俗的話說明了這個意思,高強的心靈深受觸動,意識到自己宅在家裏的潛在危險,突然抬起頭:“我一定要從溫水裏跳出來!”
行為調節:推動自我改變的行動
我知道,接下來,最重要的是推動高強拿出自我改變的行動了。於是我接過話來:“你是說要走出家門走進學校?好,馬老師相信你曾經嚐試努力過,是嗎?”
“是的,那次同學聚會,幾個要好的同學連勸帶將,再次激起我上學的熱情,當晚就照以往那樣,想先把書包等用具送到教室。可由於時間太晚了,門衛不讓進。後來雖然在家長的幫助下進去了,卻因此而鬧得很不愉快。好容易才燃起來的想去上學的熱情,全給我打消了,再加上已經懶得早起了,結果第二天還是沒有去學校。”
“這給我們什麼教訓呢?”
“要做好充分準備,清除像上麵這樣的意外障礙。”
“好。想想看,還有什麼障礙呢?”
“還有就是平時睡懶覺慣了,哪天想去上學了卻要很早就起床,這也是個障礙。為了消除這個障礙,上學前先要調整作息時間,和上學一樣按時起床。”
“這個很好,以前是自己到時候起床嗎?”
“以前總是等媽媽叫,從現在開始,自己起床開始,不用叫早。”
“好。”我肯定說,轉而問道,“起床之後,能夠去上學當然更好,短期內還不能去上學的話,怎樣安排一天的活動呢?人沒有活動是很難受的,是吧?”
“我可以鍛煉,打球,跑步。”
高強開始思考怎樣活動了,這很重要。因為,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不是說教出來的,必須要在實際生活中鍛煉出來。因此,促使高強盡早走出家門是非常重要的,盡管可能暫時不能去學校,甚至永遠不再去學校,也要麵對社會生活。
為此,我進一步激發說:“不錯,活動起來。但是,人的活動有兩種,一種是消費性活動,比如打球娛樂;一種是創造性活動,比如學習工作。一個即將長大的人,光會消費性活動,怎麼擔當自己的人生呢?怎麼真正從溫水裏跳出來呢?”
在高強思考的時候,我和高強的父母進行了交流。通過溝通,高強的父母已經有了較深刻的反思,表示堅決合作,積極對孩子進行人格培養,進行非智力因素培養,積極推動孩子的行為調節。最後我們“三國四方”坐到一起,達成共識:先從培養自理能力入手,家長不再每天叫早,不再洗襪子,及早分床,並且,最終促使孩子走出家門做起事情來。父母表示,如果暫時不能去學校,打算先安排孩子去部隊鍛煉,或者去打工。高強表示,堅決不做溫水裏的青蛙。
與教師探討
這個案例,讓人不由得想起那句話——成才先成人。或許,不少人以為這不過一句流行的口號,一句說給別人聽的空話。其實,這是一個真實不虛的道理,是一個人才成長的真諦,是一條心理發展的鐵律。
高強逃避學校,宅在家裏,麵臨成為廢人的危險,究竟是為什麼?
歸根結底一句話,父母光顧了教孩子成才,甚至光顧了孩子的分數,忘了先教孩子成人,忘了孩子的人格成長。用心理學的話說,就是高強的父母隻重視智力因素的開發,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然而,難道這隻是高強家庭教育的誤區嗎?
從某種角度說,這個案例中家庭教育的誤區,簡直就是我們整個家庭教育和整個學校教育的一個縮影。有多少家庭隻盯住了孩子的分分分?有多少學校隻盯住了學生的分分分?結果呢?不用說那些拿不了高分的,即便拿了高分的,不也早有“高分低能”的定論了嗎?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位教師也該引起深刻反思的嗎?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成才與否不完全取決於智力高低,而取決於其智慧行為中的兩種心理機能係統的相互作用。其中,認知性心理機能係統在智慧活動中,具有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及處理各種內外信息的具體操作的機能。人們把具有這類機能的諸多心理因素,統稱為智力因素,它們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非認知性心理機能係統,對智慧活動具有動力和調節作用,它們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及處理各種內外信息的具體操作,而對於智慧活動起始動、維持、強化、定向、引導和調節作用。人們把具有這類機能的諸多心理因素,統稱為非智力因素,它們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誌、性格等。
心理學的研究結論是,一個人成才的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又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
心理學上,一個人的智力水平用智商表示,相對應的,非智力水平可以用情商來表示。智商和情商對一個人成才各起多大作用?有人說:智商決定人生20%,情商主宰人生80%。我們不必拘泥數字,但應看到數字背後揭示的規律:情商對人生的成功比智商更重要。這個“更重要”的作用在於,人的潛在智能要得到很好的開發,靠的就是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就是說,隻有具備了較好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才能得到較好的開發。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學會了成人,有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質,天資才能得到很好的開發,才能真正最終成才,即便不成為天才,也必會成為有用的人才;反過來,如果沒有學會做人,天資再好也難成才,甚至難成人。總之,還是那句話,成才先成人,人才,人才,沒有成人,哪有成才?
明乎此,作為教師,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又該如何踐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