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陽光回到了男孩的臉上。我們約定,有了心理戰略的調整,至於心理戰術的問題就好說了,需要的時候,我們再繼續交流。
最後,和男孩的母親做了一次詳盡的交流。男孩母親聽了我的分析,說剛才看了我的書,已經有了很深的反思,知道過去對孩子管得太多,愛得太多,嗬護的太多了。結果,就是讓孩子心靈不成熟,意誌不堅強,贏得起輸不起。男孩母親領悟得很好。問題出在男孩身上,根源卻是在這位母親身上。男孩母親表示,一定調整自己,做一個懶媽媽,做一個狠媽媽,對孩子學會放手,放手讓孩子鍛煉自己。
年後,果然有好消息傳來。男孩母親撥通心理谘詢專線告訴我,開學後男孩已經重新走進了校門,已經開始了正常的校園生活。我知道,為了這可喜的改變,他們母子一定付出了不少努力。我相信,他們母子一定會繼續努力。
與教師探討
綜觀案例,男孩問題的症結是什麼?是逆商低。
什麼叫逆商?
我們已經知道,人的智力水平用智商(IQ)表示,相對應的,非智力水平可以用情商(EQ)來表示。心理學告訴我們,情商對人生的發展比智商更重要。
在人的非智力因素中,意誌品質是重要方麵。所謂意誌,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支配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意誌力是人所獨有的心理動力,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種強大的推動力,推動人走向成才,走向成功。
在人的意誌品質中,最重要的是抗挫折能力。為此,與智商和情商相對應,美國的保羅·斯托茨提出逆商(AQ)的概念,全稱逆境商數,也有的譯為挫折商。
所謂逆商,說的就是人麵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也就是人麵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同樣的打擊,逆商高的人產生的挫折感低,而逆商低的人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前麵案例中的男孩遇到點挫折就崩潰,心理症結就是逆商低。
在逆商測驗中,一般考察以下四個關鍵因素:控製、歸屬、延伸和忍耐。控製指自己對逆境有多大的控製能力;歸屬是指逆境發生的原因和願意承擔責任、改善後果的情況;延伸是對問題影響工作生活其它方麵的評估;忍耐是指認識到問題的持久性以及它對個人的影響會持續多久。由這四個關鍵因素就不難理解,一個人的發展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逆商。所以,當我們說情商對人生發展比智商更重要的時候,其實很大程度上是說逆商對人生發展更重要。
然而,心理谘詢和教育實踐中,發現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們今天的不少中小學生的逆商不容樂觀。他們缺乏頑強的意誌,缺乏抗挫折能力,缺乏不倒的精神,心理脆弱得經不住一點點衝擊,遇到一點挫折、失敗、困難、坎坷、冤枉、委屈,就感到痛苦得仿佛到了人生末路:輕者如前麵案例中的男孩,贏得起輸不起,遇到點挫折和困難就崩潰;重者如我們時有所聞的,遇到點挫折和打擊,小小年紀真的就走上了不歸路。這種逆商偏低的現象,用個形象的說法就是“缺乏精神鈣質”。
學生逆商不容樂觀,學生缺乏精神鈣質,這能怪學生嗎?不。關鍵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當然,首要的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是那麼多好心的父母為孩子提供的“保險箱”,“培育”了孩子們像豆芽菜一樣脆弱的意誌。然而,我們的學校教育也責無旁貸,我們每一位教師,我們每一位學校教育工作者,也責無旁貸。無需贅言,我們隻需捫心自問:在智商、情商、逆商三者之間,我們是不是更偏愛學生的智商?在提高分數和鍛煉意誌之間,我們是不是首先關注學生的分數?
所以,我們的學校教育應該和家庭教育一起,來為中小學生“精神補鈣”,鍛煉他們的意誌,提高他們的逆商水平。我們應該怎麼辦?
一是讓學生經受困難的磨練。沒有困難,就沒有意誌。每克服一個困難,意誌便得到一次鍛煉。當然,我們無須有意為學生設置困難,因為人生路上處處有困難;我們也無須有意為學生排除困難,因為孩子有權享受克服困難後的自豪與快樂。我們隻需把真實的生活還給學生,他們就會從中得到磨練。
二是培養學生的挫折耐受力。首先是讓學生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作為中小學生,理應逐漸對此有所領悟了。其次是教學生正確對待挫折。挫折有兩重性,既會使人悲觀失望,失去前進動力,也會使人激發出更大的意誌力量。最後是教學生一些心理調節技術。前麵的案例中,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提供心理支持的。教師可以直接給學生這樣的心理支持,也可以幫助學生接受專業的心理支持。
三是給學生找點“苦”吃。美國和加拿大很多城市,每年舉辦“鐵孩子”運動會,比賽內容為連續進行長距離遊泳、騎車越野和長跑,非常苦。日本中小學普遍開設鍛煉課,在嚴冬組織孩子身著短衫短褲進行戶外長跑,讓孩子們上好“吃苦”這一課。還有的學校給孩子吃“饑荒餐”,吃他們祖輩二戰後饑荒年月裏吃過的東西,一連吃三天,盡管有的孩子“嚎啕大哭”,學校也不“心慈手軟”。你看,鍛煉學生的意誌,培養學生的逆商,為學生精神補鈣,學校和教師是不是也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