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失憶的背後(3 / 3)

不久,終於傳來好消息,方華的記憶已經完全恢複,開始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與教師探討

人在無法承受某些打擊或壓力的時候,潛意識裏就會采取一些保護措施,來進行自我心理防衛。心因性失憶症,從實質上說就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機製,是一種自我逃避,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由此可以說,心因性失憶,與其說是想不起來,不如說是不願想起來,從而讓心靈免於麵對困境或壓力。

具體說來,心因性失憶症的心理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麵:一是生活壓力。這個壓力可能是持續性的,比如學業或事業上的壓力,也可能是突發性的,比如家庭的突發重大變故。二是人格特征。有些人格特征容易出現心因性失憶,比如表演型人格,還有退行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等。三是心理素質。這樣的人心理脆弱,自我防禦體係的閾值較低,難以抵禦心理壓力和精神打擊,遇到困境就容易導致心因性失憶症。

就方華的情況說,他從小學就開始的經常鬧病,就屬於軀體化現象。所謂軀體化現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難以麵對的時候,潛意識裏會讓心理壓力轉換成某種軀體症狀。軀體化現象實際上就是一種心因性反應,是心病跑到身體上,是麵對壓力無處可逃就逃到了病裏。

三年級正是一個特殊的轉折期,六年級又麵臨著畢業和升學,對學生來說都是心理壓力相對較大的時期。因此,常常有學生在這個時候逃進病裏來避難。這也是方華在三年級和六年級,軀體化現象比較嚴重的由來。那時候,方華確實也通過鬧病而成功的避難——逃避了上學和考試。

但是,到了初中後,方華卻不能通過鬧病來成功的避難了——盡管他病休在家,全家人也要共同敦促他去上學了。這讓方華感到,自己盡管逃進了病裏,還是逃避不了麵對學校和考試的壓力,他茫然中感到無路可走了。

怎麼辦?逃進了病裏還不能避難,自我心理防衛就隻有一條路了,那就是傻了,就是什麼都不知道了。於是,方華逃進了心因性失憶症裏。因為失憶可以更好地逃避困境,更好的避難。這樣說來,心因性失憶症就成了最後的心靈避難所。平常說,“眼不見心不煩”,心因性失憶卻是連“心”都“不見”了:心裏什麼都不知道了。於是,方華成功避難,完全沒有了煩惱,不用再去麵對學習和考試壓力了。

這個問題跟我們教師有什麼關係嗎?

答案是肯定的。很明顯,學生中出現的這類心因性失憶,以及其他相類似的心理障礙,往往是因為學習壓力導致了心理壓力,心理壓力最終形成了種種心理障礙。學生的學習壓力哪裏來?當然不能全怪老師,然而,我們捫心自問,學生的學習壓力,有多少是老師親手製造的?

在前麵的案例,在方華出現心因性失憶後,為了化解方華的心理壓力,老師做了積極的調整,這是應該肯定的。但是,我們也看到,當初老師給方華製造的那種善意而溫情的壓力,也是導致方華心理障礙的一個誘因。

由此說來,對學生中出現的這類心因性失憶,以及相關的心理障礙,我們教師當然應該有所了解。但是,僅僅有所了解是不夠的。麵對類似的故事,麵對如今學生的學習壓力,麵對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出現的種種心理問題,我們教師該做怎樣的自我反思呢?我們教師又該做怎樣的自我調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