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鬆鬆做減法(1 / 2)

如何重獲心靈的自由、體驗真正的幸福?很顯然,一味追求物欲的滿足,那是一條永無盡頭的死路;隻有反諸自心,從減少欲望著手。減去一分欲望,羅網上的繩索便解脫了一條;當欲望少之又少,到了老子所謂“複歸於嬰兒”的境地時,心靈便全然解脫,給一點陽光便燦爛,吃一顆冰糖便滿足,幸福也會不求自來、不期而至,如此做人,豈不“輕快脫灑”?

欲望越大,幸福越小——對欲望和幸福的反比關係,東西方哲人所見略同,孔子提倡“貧而樂”,老子提倡“聖人為腹不為目”,而蘇格拉底則說:“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原因何在?一個人的真實需求的東西極少,住不過一室,睡不過一屋,吃不過一飯,一旦享用的東西超過了真實需要,反倒成了負累,誠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需要吃飯,但天天山珍海味,除了吃出一身肥肉和糖尿病、腦血栓等各種疾病,又有什麼好處?人需要傾聽美妙的音樂,但是,大街小巷不絕於耳的流行音樂,又成了噪聲;人需要適當玩樂,但玩樂太多,有何樂趣可言?王陽明所謂減“人欲”,並不是做一個不吃不喝、不近女色、遠離名利的無欲之人,而是將欲望降低到自己的真實需求,而不被虛假的欲望所蒙蔽。

如何減少欲望呢?王陽明提出了一個方法:“私欲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便又有一層,著實用功,便見道無終窮,愈探愈深,必使精白天一毫不徹方可。”人是一種按慣性生活的動物,當你產生了某個欲望並開始認真追求時,便很難收住腳步,要麼使欲望得到滿足,要麼被碰得頭破血流。這一特性使很多聰明人變成了“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傻瓜,如佛家所說:一念可纏縛菩薩。如何對治慣性呢?當你產生某個欲望時,不妨反躬自問:難道它對我真的很重要嗎?打個比方,同事泡吧、蹦迪、染黃頭發,吸引了許多豔羨的目光,於是,你產生了攀比心理,並被“不懂時尚”的自我評價所折磨,那麼,你不妨審問一下自己:難道真正的時尚非得用流行元素裝飾嗎?難道別人的喜好可以代替自己的真實需要嗎?難道表達時尚的形式隻能如此膚淺嗎?當你一次次審問自己時,你的心靈也被一遍遍清掃而變得清靜了,自然能品嚐到那種不為物累、輕鬆恬然的快樂。

人的欲望每時每刻都可能萌生,欲望一生,心塵便起,需要時時清掃,所謂修身養性,功夫全在這兒了!真正的幸福也發源於此。沒有人真的可以減盡多餘的欲望,沒有人真的可以把心靈打掃得一塵不染,怎麼辦呢?唐代高僧鼎州禪師的話或許可以為你釋疑解惑:

如何重獲心靈的自由、體驗真正的幸福?很顯然,一味追求物欲的滿足,那是一條永無盡頭的死路;隻有反諸自心,從減少欲望著手。減去一分欲望,羅網上的繩索便解脫了一條;當欲望少之又少,到了老子所謂“複歸於嬰兒”的境地時,心靈便全然解脫,給一點陽光便燦爛,吃一顆冰糖便滿足,幸福也會不求自來、不期而至,如此做人,豈不“輕快脫灑”?

欲望越大,幸福越小——對欲望和幸福的反比關係,東西方哲人所見略同,孔子提倡“貧而樂”,老子提倡“聖人為腹不為目”,而蘇格拉底則說:“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原因何在?一個人的真實需求的東西極少,住不過一室,睡不過一屋,吃不過一飯,一旦享用的東西超過了真實需要,反倒成了負累,誠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需要吃飯,但天天山珍海味,除了吃出一身肥肉和糖尿病、腦血栓等各種疾病,又有什麼好處?人需要傾聽美妙的音樂,但是,大街小巷不絕於耳的流行音樂,又成了噪聲;人需要適當玩樂,但玩樂太多,有何樂趣可言?王陽明所謂減“人欲”,並不是做一個不吃不喝、不近女色、遠離名利的無欲之人,而是將欲望降低到自己的真實需求,而不被虛假的欲望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