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一個人隻要認真做功夫就行了,別的都不用多想,想了也白想。如果你“混得不好”,無法引起別人的注意,一定是功夫不行,而不是因為你不夠狡滑,或別人心眼不好、“不給你機會”。你想改變命運,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功夫。當然,功夫不止一種,說話有說話的功夫,辦事有辦事的功夫,持家有持家的功夫,戀愛有戀愛的功夫,功夫自然是多學一點好,但不可能學成萬事通,一般而言,道德上的功夫人人必修,事業上的功夫則要依人生誌向而定,你立定了什麼誌向,就去學什麼功夫。王陽明說“立誌用功”看成一件事,不立誌自然懶於用功,不用功也談不上立誌,隻是空想而已。
王陽明是一個實幹家而非空想家,他一旦立誌,就會采取行動,去做“栽培之功”。他幼年時的誌向是成為一個縱橫疆場的將軍,於是他勤練武功,擊劍射箭,無不精通。後來他帶兵時,在校場表演,三箭皆中,令人嘖嘖稱奇。青少年時,他立誌修煉“長生久視”之術,於是四處尋訪名師,探討玄理,打坐修煉。成年後他立誌做聖賢,走上了儒家“經國濟世”之路,於是他勤學各種切身功夫,提升領導素質。他本是文人,為何能統領大軍、戰無不勝而立下赫赫軍功?那絕對不是天賦才能,而是平日勤做功夫的結果。
弘治十二年(1499),28歲的王守仁考中進士,“觀政工部”,即在工部擔任一個實習官員。當時明朝的北部邊疆受到瓦剌的侵擾,而朝廷官員都無進取之誌,不敢領軍出征。對這一現狀,心懷報國之誌的王陽明很是不滿,於是向皇上上書,提出八項措施,請求革故鼎新,改革經濟、政治和軍事,增強國力。他的上書得到了皇上的肯定,但八條措施都未施行。王陽明深知空言無益,於是下決心學習兵法,以備將來為國出征。據《王陽明年譜》說:“當時邊報甚急,朝廷舉將才,莫不惶蘧。先生念武舉之設,僅得搏擊之士,而不能收韜略統馭之才。於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書,莫不精究。”以此可見,王陽明學兵法的誌向是成為“韜略統禦之才”。
王陽明讀過多少兵書,不得而知,但從有關文獻的記述看,他至少讀過《孫子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吳子兵法》、《三略》、《唐李問對》,而且他對這些兵書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他論《司馬法·天子之義》說:“先之以教民,至誓師用兵之時,猶必以禮與法相表裏,文與武相左右,即‘賞罰且設而不用’,直歸之‘克讓克和’,此真天子之義,能取法天地而觀乎先聖者也。”他論《李衛公問答》說:“李靖一書,總之祖孫、吳而未盡其妙,然以當孫、吳注腳亦可。”他對《尉繚子》的心得是:“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兵之用奇,全從教習中來。若平居教習不素,一旦有急,驅之赴敵,有聞金鼓而目眩者矣,安望出死力而決勝乎?”他還從《六韜》、《三略》中悟到了一條寶貴的成功理念: “古者寓兵於農,正是此意。無事則吾兵即吾農,有事則吾農即吾兵,以佚待勞,以飽待譏,而不令敵人得窺我虛實,此所以百戰百勝。”後來,毛澤東提出“兵民乃勝利之本”的英明勝策,與王陽明的認識神合意同,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所以說,一個人隻要認真做功夫就行了,別的都不用多想,想了也白想。如果你“混得不好”,無法引起別人的注意,一定是功夫不行,而不是因為你不夠狡滑,或別人心眼不好、“不給你機會”。你想改變命運,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功夫。當然,功夫不止一種,說話有說話的功夫,辦事有辦事的功夫,持家有持家的功夫,戀愛有戀愛的功夫,功夫自然是多學一點好,但不可能學成萬事通,一般而言,道德上的功夫人人必修,事業上的功夫則要依人生誌向而定,你立定了什麼誌向,就去學什麼功夫。王陽明說“立誌用功”看成一件事,不立誌自然懶於用功,不用功也談不上立誌,隻是空想而已。
王陽明是一個實幹家而非空想家,他一旦立誌,就會采取行動,去做“栽培之功”。他幼年時的誌向是成為一個縱橫疆場的將軍,於是他勤練武功,擊劍射箭,無不精通。後來他帶兵時,在校場表演,三箭皆中,令人嘖嘖稱奇。青少年時,他立誌修煉“長生久視”之術,於是四處尋訪名師,探討玄理,打坐修煉。成年後他立誌做聖賢,走上了儒家“經國濟世”之路,於是他勤學各種切身功夫,提升領導素質。他本是文人,為何能統領大軍、戰無不勝而立下赫赫軍功?那絕對不是天賦才能,而是平日勤做功夫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