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迷信權威(1 / 1)

王陽明以“求之於心”對治迷信的方法,語焉不詳,一般人很難理解,此法跟佛家禪宗“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提法非常接近,而佛家卻提出了反對迷信的具體方法,比王陽明所說似乎更易掌握。學佛有四個原則,可以用於做任何學問:

第一,依法不依人。意思是說,依從正法,而不依從講法的人。王陽明的“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和“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跟“依法不依人”正好契合。在生活中,很多普通人也有真知灼見,很多權威人士也會胡說八道,一定不能被對方的身份迷惑,需要冷靜判斷,才不會偏離真知。

第二,依經不依論。傳世經典往往千錘百煉,其價值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經論尚未經過時間考驗,價值難免令人懷疑。既然有疑,就不能盲信。如果經與論相衝突,在無條件驗證誰對誰錯時,要依經不依論。王陽明雖然說即使孔子的話也可以不必信,那是在孔子說錯了的前提下,假設無法判斷對錯,還是相信孔子的比較好。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有些經典屬於“了義經”,有些經典屬於“不了義經”。什麼是“了義”和“不了義”?大致是通達真理或未通達真理的意思。打個比方,1+1=2,大家用了幾千年都沒問題,可以算了義;有人說1+1=3,並且講得條條是道,卻沒有提供可靠的證明,隻能半信半疑,當屬“不了義”。一般而言,《論語》、《中庸》等百代經典,經無數智士參研,沒有發現問題,基本可以算“了義經”;王陽明的《知行錄》,因未經足夠的參研認證,隻能算“不了義經”。但這並不是說,“不了義經”不值得去學,即使其中有“不了義”處,也必有“了義”可供求知悟道。

第四,依智不依識。“智”是內心體驗,是一種真切感受,即王陽明所謂“得之於心”; “識”是知識、見解。一般而言,“智”比“識”更可信。打個比方,你吃過糖,便有了“糖是甜的”的真切體驗,這是你的“智”;如果有一個大師用嚴密的邏輯、華麗的語言證明“糖是苦的”,你讀了印象深刻,可以倒背而流,這是你的“識”。那你到底該相信你的“智”還是你的“識”呢?很顯然,應該“依智不依識”。

你隻要按上述四條去做,任何權威都無法攪亂你的大腦了!

王陽明以“求之於心”對治迷信的方法,語焉不詳,一般人很難理解,此法跟佛家禪宗“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提法非常接近,而佛家卻提出了反對迷信的具體方法,比王陽明所說似乎更易掌握。學佛有四個原則,可以用於做任何學問:

第一,依法不依人。意思是說,依從正法,而不依從講法的人。王陽明的“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和“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跟“依法不依人”正好契合。在生活中,很多普通人也有真知灼見,很多權威人士也會胡說八道,一定不能被對方的身份迷惑,需要冷靜判斷,才不會偏離真知。

第二,依經不依論。傳世經典往往千錘百煉,其價值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經論尚未經過時間考驗,價值難免令人懷疑。既然有疑,就不能盲信。如果經與論相衝突,在無條件驗證誰對誰錯時,要依經不依論。王陽明雖然說即使孔子的話也可以不必信,那是在孔子說錯了的前提下,假設無法判斷對錯,還是相信孔子的比較好。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有些經典屬於“了義經”,有些經典屬於“不了義經”。什麼是“了義”和“不了義”?大致是通達真理或未通達真理的意思。打個比方,1+1=2,大家用了幾千年都沒問題,可以算了義;有人說1+1=3,並且講得條條是道,卻沒有提供可靠的證明,隻能半信半疑,當屬“不了義”。一般而言,《論語》、《中庸》等百代經典,經無數智士參研,沒有發現問題,基本可以算“了義經”;王陽明的《知行錄》,因未經足夠的參研認證,隻能算“不了義經”。但這並不是說,“不了義經”不值得去學,即使其中有“不了義”處,也必有“了義”可供求知悟道。

第四,依智不依識。“智”是內心體驗,是一種真切感受,即王陽明所謂“得之於心”; “識”是知識、見解。一般而言,“智”比“識”更可信。打個比方,你吃過糖,便有了“糖是甜的”的真切體驗,這是你的“智”;如果有一個大師用嚴密的邏輯、華麗的語言證明“糖是苦的”,你讀了印象深刻,可以倒背而流,這是你的“識”。那你到底該相信你的“智”還是你的“識”呢?很顯然,應該“依智不依識”。

你隻要按上述四條去做,任何權威都無法攪亂你的大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