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道隻在簡潔處(1 / 1)

他們為什麼喜歡簡單問題複雜化呢?其實並不奇怪,他們靠做學問吃飯,如果學問都變得簡明易行,三言兩語就把道理講透了,許多人就會丟掉飯碗。所以,學問一定要從複雜處做,枝枝蔓蔓越多越好。

許多人雖然不是學者、教授,也有此作風,因為功夫太差,沒有真材實料,隻好把事情搞得很複雜,使別人無法判斷其貨色的真假,甚至不惜無中生有、沒事找事,把水攪混,好蒙混過關。

王陽明最討厭“簡單問題複雜化”的作風,他曾祭出孔聖人,對此大加撻伐:“孔子述《六經》,懼繁文之亂天下,惟簡之而不得,使天下務去其文以求其實,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後,繁文益盛,天下益亂。始皇焚書得罪,是出於私意;又不合焚《六經》。若當時誌在明道,其諸反經叛理之說,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刪述之意。自秦、漢以降,文又日盛,若欲盡去之,斷不能去;隻宜取法孔子,錄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則其諸怪悖之說,亦宜漸漸自廢。”

王陽明竟然主張學秦始皇焚書,把那些很複雜的書都燒掉;當然這不可能,所以他又提出改進之道:一跳二千年,直接上學孔子,不理會那些沒用的學問。這個主意確實很好,當代人學傳統文化,隻需讀懂《論語》、《孟子》,再讀《道德經》、《莊子》和三五部佛經,便已學了十之七八,其餘的即使全不理會,損失也不大。

天下比較有用的還是那些技能之學,學可以致用,哲學方麵其實沒有那麼多道理可講。佛祖在靈山會上說法,拈花示眾,不著一字,一般人莫名其妙,明白人卻知道:佛四十九年說法,盡在拈花之中。“道理是明擺著的”,聽不懂的終歸聽不懂,聽得懂的終歸聽得懂,所以佛祖拈花,“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祖也將衣缽傳給了迦葉這個明白人。

總而言之,簡單勝於複雜,說話要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最準確的意見,辦事要用最簡明的方法收獲最大的成果,做人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開心。得一個“簡”字,雖然不一定得道,已經接近得道了!

他們為什麼喜歡簡單問題複雜化呢?其實並不奇怪,他們靠做學問吃飯,如果學問都變得簡明易行,三言兩語就把道理講透了,許多人就會丟掉飯碗。所以,學問一定要從複雜處做,枝枝蔓蔓越多越好。

許多人雖然不是學者、教授,也有此作風,因為功夫太差,沒有真材實料,隻好把事情搞得很複雜,使別人無法判斷其貨色的真假,甚至不惜無中生有、沒事找事,把水攪混,好蒙混過關。

王陽明最討厭“簡單問題複雜化”的作風,他曾祭出孔聖人,對此大加撻伐:“孔子述《六經》,懼繁文之亂天下,惟簡之而不得,使天下務去其文以求其實,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後,繁文益盛,天下益亂。始皇焚書得罪,是出於私意;又不合焚《六經》。若當時誌在明道,其諸反經叛理之說,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刪述之意。自秦、漢以降,文又日盛,若欲盡去之,斷不能去;隻宜取法孔子,錄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則其諸怪悖之說,亦宜漸漸自廢。”

王陽明竟然主張學秦始皇焚書,把那些很複雜的書都燒掉;當然這不可能,所以他又提出改進之道:一跳二千年,直接上學孔子,不理會那些沒用的學問。這個主意確實很好,當代人學傳統文化,隻需讀懂《論語》、《孟子》,再讀《道德經》、《莊子》和三五部佛經,便已學了十之七八,其餘的即使全不理會,損失也不大。

天下比較有用的還是那些技能之學,學可以致用,哲學方麵其實沒有那麼多道理可講。佛祖在靈山會上說法,拈花示眾,不著一字,一般人莫名其妙,明白人卻知道:佛四十九年說法,盡在拈花之中。“道理是明擺著的”,聽不懂的終歸聽不懂,聽得懂的終歸聽得懂,所以佛祖拈花,“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祖也將衣缽傳給了迦葉這個明白人。

總而言之,簡單勝於複雜,說話要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最準確的意見,辦事要用最簡明的方法收獲最大的成果,做人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開心。得一個“簡”字,雖然不一定得道,已經接近得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