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於愛民,忠於謀國(1 / 1)

當兩廣和湖南的瑤族民眾暴亂時,朝廷上下一片喊打聲,因為王陽明比較能打,所以他被指定為“打手”,出任兩廣巡撫。但王陽明認為,瑤族的暴亂是民族歧視的結果,一味征剿不是善策,他不想要眼前這個立功機會,因為“良知”告訴他,“欲殺數千無罪之人,以求成一將之功,仁者之所不忍也”!因此向朝廷建議改剿為撫,他說:“兵凶戰危,聖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他還認為,“罷兵行撫則有十善”, “窮兵黷武則有十惡”。最後他的建議得到首肯。

此後,王陽明不斷尋求跟暴動首領們和談,做了很多工作,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暴亂者終於決定走上王陽明給他們指出的“更生之路”,他們齊集南寧城下,向官軍投降。王陽明發給他們“歸順牌”,一時間“皆羅拜踴躍,歡聲雷動”。為了顯示王法的威嚴,王陽明決定象征性地懲治暴動首領盧蘇、王受——讓他們穿著盔甲接受一百殺威棒。事前,他還不忘了做溝通工作,對盧、王二人說:你們擾害一方,牽動三省,若不懲罰,何以泄軍民之憤?盧、王二人並無怨言,欣然接受了一百殺威棒。

於是,這場震動天下的民族糾紛,在“不折一矢,不戮一卒”的情況下,春風化雨般地解決了,“全活數萬生靈”,取得了圓滿結果。

王陽明以寬仁之策對待被迫揭竿而起的民眾,但對怙惡不悛的慣匪卻不姑息,實施毫不留情的打擊。但在打擊時,他並不一味求功,仍然一隻眼睛看著國,一隻眼睛看著民,考慮問題非常深遠。例如,在清剿黔江、府江等八寨老匪時,依據慣例,應從外地調集“狼兵”會剿。但王陽明知道,明軍紀律很壞,禍害有時重於土匪,因此民間有“土賊猶可,士兵殺我”的說法。因此,王陽明堅決不同意從外地調“狼兵”,他認為:調集遠來的客兵,他們不肯為用,反倒百般求索,耗費地方資財,“欲借此以衛民,而反為民增一苦;欲借此以防賊,而反為我招一寇”。後來,他僅從地方調兵,並且組織民眾自衛,實行村村聯防,結果,未用大兵,隻用當地力量就將八寨土匪剿平了,省時省力省錢糧,唯獨王陽明自己不省心,真可謂嘔心瀝血,為國為民立遠謀。

王陽明為官,無心於自己的功勞,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他辦的事往往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很少留下後遺症。所以他真的有資格說“誠於愛民者,不徒虛文之舉;忠於謀國者,必有深長之思”,因為他能說到做到!

當兩廣和湖南的瑤族民眾暴亂時,朝廷上下一片喊打聲,因為王陽明比較能打,所以他被指定為“打手”,出任兩廣巡撫。但王陽明認為,瑤族的暴亂是民族歧視的結果,一味征剿不是善策,他不想要眼前這個立功機會,因為“良知”告訴他,“欲殺數千無罪之人,以求成一將之功,仁者之所不忍也”!因此向朝廷建議改剿為撫,他說:“兵凶戰危,聖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他還認為,“罷兵行撫則有十善”, “窮兵黷武則有十惡”。最後他的建議得到首肯。

此後,王陽明不斷尋求跟暴動首領們和談,做了很多工作,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暴亂者終於決定走上王陽明給他們指出的“更生之路”,他們齊集南寧城下,向官軍投降。王陽明發給他們“歸順牌”,一時間“皆羅拜踴躍,歡聲雷動”。為了顯示王法的威嚴,王陽明決定象征性地懲治暴動首領盧蘇、王受——讓他們穿著盔甲接受一百殺威棒。事前,他還不忘了做溝通工作,對盧、王二人說:你們擾害一方,牽動三省,若不懲罰,何以泄軍民之憤?盧、王二人並無怨言,欣然接受了一百殺威棒。

於是,這場震動天下的民族糾紛,在“不折一矢,不戮一卒”的情況下,春風化雨般地解決了,“全活數萬生靈”,取得了圓滿結果。

王陽明以寬仁之策對待被迫揭竿而起的民眾,但對怙惡不悛的慣匪卻不姑息,實施毫不留情的打擊。但在打擊時,他並不一味求功,仍然一隻眼睛看著國,一隻眼睛看著民,考慮問題非常深遠。例如,在清剿黔江、府江等八寨老匪時,依據慣例,應從外地調集“狼兵”會剿。但王陽明知道,明軍紀律很壞,禍害有時重於土匪,因此民間有“土賊猶可,士兵殺我”的說法。因此,王陽明堅決不同意從外地調“狼兵”,他認為:調集遠來的客兵,他們不肯為用,反倒百般求索,耗費地方資財,“欲借此以衛民,而反為民增一苦;欲借此以防賊,而反為我招一寇”。後來,他僅從地方調兵,並且組織民眾自衛,實行村村聯防,結果,未用大兵,隻用當地力量就將八寨土匪剿平了,省時省力省錢糧,唯獨王陽明自己不省心,真可謂嘔心瀝血,為國為民立遠謀。

王陽明為官,無心於自己的功勞,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他辦的事往往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很少留下後遺症。所以他真的有資格說“誠於愛民者,不徒虛文之舉;忠於謀國者,必有深長之思”,因為他能說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