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屈人之兵(1 / 2)

藍天鳳及部下多願意投降,而謝誌珊態度堅決,不肯投降,“主降派”和“主戰派”意見不一,議論不休。王陽明趁敵人內部猶豫不定、人心不齊時,派知府邢 王旬、伍文定等率軍進至各出擊地段,於次日晨,冒雨急攻,一舉突破險隘。“山賊”驚惶之下,倉卒派人守備,已經來不及,隻好且戰且退。官軍乘勝前進,連破“賊巢”五十多個,斬二千多人,俘二千多人,謝誌珊、藍天鳳都被活捉。

有趣的是,王陽明聽說抓住了謝誌珊,來了興趣,特意命人押來,問:“你何以能網羅這麼多同黨?”

謝誌珊說:“也不容易。”

王陽明饒有興趣地問:“怎麼不易?”

謝誌珊說:“我平生遇見世上的好漢,斷不輕易放過;必多方勾致之,或縱之以酒,或幫他解救急難,等到相好後,再吐露身份,最後無不追隨我。”

王陽明聽了,感慨不已,命人將謝誌珊帶出,就地正法,又對跟他從軍的學生說:“我儒一生求朋友之益,不也是這樣嗎?”

王陽明做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很好,假設聚眾造反也是本職工作的話,謝誌珊做得也很好,兩人正有許多共同之處,難怪王陽明對他產生惺惺相惜之意。可惜二人如同水火,勢必不能相融,最後王陽明以水滅火,大概是天數。

當王陽明全力攻打謝誌珊、藍天鳳時,為防廣東的“賊首”池仲容、高仲仁夾擊官軍,王陽明以仁人之心,寫了一封精彩的《告諭 氵利 頭巢賊》,廣為散發,使盡人皆知。“告諭”首通報官軍日前掃平詹師富等“賊眾”的情況,“斬獲功次七千六百有餘,審知當時倡惡之賊不過四五十人,黨惡之徒不過四千餘眾,其餘多係一時被脅,不覺慘然興哀”,並且表明,他不想殺死那些本可不殺之人,前提是不要負隅頑抗。

接著,王陽明備述“賊眾”為“賊”的不智,同時為其開脫,承認他們有不得已的苦衷:“夫人情之所共恥者,莫過於身被為盜賊之名;人心之所共憤者,莫甚於身遭劫掠之苦。今使有人罵爾等為盜,爾必怫然而怒。爾等豈可心惡其名而身蹈其實?又使有人焚爾室廬,劫爾財貨,掠爾妻女,爾必懷恨切骨,寧死必報。爾等以是加人,人其有不怨者乎?人同此心,爾寧獨不知;乃必欲為此,其間想亦有不得已者,或是為官府所迫,或是為大戶所侵,一時錯起念頭,誤入其中,後遂不敢出。此等苦情,亦甚可憫。”

接著,王陽明替他們指明生路:“若爾等肯如當初去從賊時,拚死出來,求要改行從善,我官府豈有必要殺汝之理?爾等久習惡毒,忍於殺人,心多猜疑。豈知我上人之心,無故殺一雞犬,尚且不忍;況於人命關天,若輕易殺之,冥冥之中,斷有還報,殃禍及於子孫,何苦而必欲為此。我每為爾等思念及此,輒至於終夜不能安寢,亦無非欲為爾等尋一生路。惟是爾等冥頑不化,然後不得已而興兵,此則非我殺之,乃天殺之也。今謂我全無殺爾之心,亦是誑爾;若謂我必欲殺爾,又非吾之本心。爾等今雖從惡,其始同是朝廷赤子;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八人為善,二人背逆,要害八人;父母之心須除去二人,然後八人得以安生;均之為子,父母之心何故必欲偏殺二子,不得已也;吾於爾等,亦正如此。若此二子者一旦悔惡遷善,號泣投誠,為父母者亦必哀憫而收之。何者?不忍殺其子者,乃父母之本心也;今得遂其本心,何喜何幸如之;吾於爾等,亦正如此。”

藍天鳳及部下多願意投降,而謝誌珊態度堅決,不肯投降,“主降派”和“主戰派”意見不一,議論不休。王陽明趁敵人內部猶豫不定、人心不齊時,派知府邢 王旬、伍文定等率軍進至各出擊地段,於次日晨,冒雨急攻,一舉突破險隘。“山賊”驚惶之下,倉卒派人守備,已經來不及,隻好且戰且退。官軍乘勝前進,連破“賊巢”五十多個,斬二千多人,俘二千多人,謝誌珊、藍天鳳都被活捉。

有趣的是,王陽明聽說抓住了謝誌珊,來了興趣,特意命人押來,問:“你何以能網羅這麼多同黨?”

謝誌珊說:“也不容易。”

王陽明饒有興趣地問:“怎麼不易?”

謝誌珊說:“我平生遇見世上的好漢,斷不輕易放過;必多方勾致之,或縱之以酒,或幫他解救急難,等到相好後,再吐露身份,最後無不追隨我。”

王陽明聽了,感慨不已,命人將謝誌珊帶出,就地正法,又對跟他從軍的學生說:“我儒一生求朋友之益,不也是這樣嗎?”

王陽明做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很好,假設聚眾造反也是本職工作的話,謝誌珊做得也很好,兩人正有許多共同之處,難怪王陽明對他產生惺惺相惜之意。可惜二人如同水火,勢必不能相融,最後王陽明以水滅火,大概是天數。

當王陽明全力攻打謝誌珊、藍天鳳時,為防廣東的“賊首”池仲容、高仲仁夾擊官軍,王陽明以仁人之心,寫了一封精彩的《告諭 氵利 頭巢賊》,廣為散發,使盡人皆知。“告諭”首通報官軍日前掃平詹師富等“賊眾”的情況,“斬獲功次七千六百有餘,審知當時倡惡之賊不過四五十人,黨惡之徒不過四千餘眾,其餘多係一時被脅,不覺慘然興哀”,並且表明,他不想殺死那些本可不殺之人,前提是不要負隅頑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