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烏蘭布通古戰場--仿佛聞到狼煙氣息和烽火熱浪(2 / 3)

準噶爾大汗與康熙大帝的交鋒

康熙皇帝為了遏阻噶爾丹南下,兩軍在烏蘭布通展開激戰,那麼,在這場戰爭中,康熙皇帝在不幸染病的情況下是如何擊毀噶爾丹堅固的駱駝城呢?

1.噶爾丹的挑釁

噶爾丹是新疆厄魯特蒙古族部落準噶爾部的首領。準噶爾部就是厄魯特部,這一時期,厄魯特部控製著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它的政治中心在伊犁。

噶爾丹在康熙九年繼任準噶爾首領後,兼並四部,進兵南疆,嚴重破壞了西部地區的安寧。

事實上,噶爾丹的擴張行為早已引起了清王朝的注意,隻不過當時的朝廷正忙於平定"三藩之亂",無暇顧及噶爾丹。

康熙皇帝一方麵派大將軍費揚古在古北口一帶屯兵聚糧,練兵備戰,以此來防止噶爾丹的南侵。另一方麵派大臣通過調停、會盟及賜予封號等政治手段籠絡噶爾丹。

後來,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並收複了台灣,接著,他派大臣索額圖和佟國綱與沙俄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雖然損失了黑龍江流域的大片土地,但是換取了東北地區的安寧,也起到了孤立噶爾丹的作用,這時打擊噶爾丹就非常容易了。

後來,噶爾丹以"為其弟複仇,追索喀爾喀等三部仇人"為名,率領三萬勁騎(對外號稱十萬)南侵,向漠北喀爾喀蒙古發起進攻。接著,噶爾丹以追擊喀爾喀土謝圖汗和哲布尊丹巴為名,率兵渡過克魯倫河,進入呼倫貝爾草原,沿大興安嶺西麓南馳,到達烏爾會河。

理藩院尚書阿喇尼率軍阻截噶爾丹,結果兵敗。於是噶爾丹順利進入了烏珠穆沁地。

2.康熙的反擊

為了阻止不斷南下的噶爾丹,消滅這股分裂勢力,康熙帝立即派出兩路兵馬迎擊噶爾丹,一路由康熙胞弟、恭親王常寧率兩萬多人出喜峰口,沿朝陽、林西一帶奔烏珠穆沁,此為右路軍。左路軍則由康熙堂兄和裕親王福全率師三萬,出古北口,打算沿承德、烏蘭布通、黃崗梁一線奔烏珠穆沁,兩路夾擊噶爾丹。康熙皇帝隨左路軍禦駕親征。

裕親王福全請求派大同綠旗兵往殺虎口(今內蒙古涼城與左雲間長城隘口),於是康熙帝令大同鎮標馬兵六百、步兵一千四百人從征,並命理藩院設置驛站。

隨後,裕親王福全又請求所有的諜報都下至軍中,被批準。

清軍出發後,康熙帝先後派遣內大臣阿密達、尚書阿喇尼和都統阿南達各自率領部下同裕親王福全師會合。

康熙帝經古魯富爾堅嘉渾噶山,進駐博洛和屯,命康親王傑書由蘇尼特地方率師進駐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以便阻斷噶爾丹的歸路。

此外,他命簡親王雅布參讚福全軍事;命內大臣索額圖和都統蘇怒率領部下一起趕往巴林(今屬內蒙古),繞至噶爾丹側後;命阿密達、阿喇尼等率兵分駐福全師所經之路,隨時待命。這樣裕親王福全的兵力得到了加強。

行軍途中,康熙皇帝患寒熱之症(瘧疾),康熙帝遣使諭福全,加強警戒。

3."駝城"激戰

當時, 清軍內部因爭奪軍權發生了矛盾,康熙怕發生兵變,便令左路軍在土爾埂伊紮爾紮營待命。清軍"凡營盤四十座,連營六十裏,闊二十裏,首尾聯絡,屹立如山"。這樣直接導致了右路軍的孤軍深入。

接著,烏珠穆沁同噶爾丹接仗後首戰失利,四百名蒙古騎兵被消滅掉了。常寧見事不妙,率領右路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烏蘭布通地區,在那與左路軍會合。

噶爾丹見勢步步緊逼,追隨常寧大軍到烏蘭布通地區。

噶爾丹率領兩萬勁騎,屯兵於烏蘭布通(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峰頂,在峰前高涼河畔叢林沼澤布陣防禦。

當時,清廷調集的助攻部隊約一萬六千人無法按時到達,康熙命裕親王福全想辦法拖延噶爾丹,等待科爾沁諸部兵的援助。

於是,裕親王福全以"先禮後兵"為由,通知噶爾丹派出使節,雙方進行談判,勸其歸降,希望可以拖延更多的時間。

不久,噶爾丹發現了清軍意圖,準備隨時逃跑。

形勢危急,康熙下令同噶爾丹在烏蘭布通進行決戰。當時,噶爾丹出兵三萬,號稱十萬;清軍出兵五萬,號稱十萬。

噶爾丹利用對岸地勢較高,將數萬隻駱駝的蹄子綁住,讓它們臥在地上,背靠著箱垛,用濕氈蒙上,排列成柵欄的形狀,取名為"駝城"。然後,他再將兵士安置在旁邊,士兵從兩駝的間隙向外打槍、放箭,可以說守禦非常嚴固。

噶爾丹軍隔河相拒,橫臥駝陣,以其作為障蔽。

清兵佯攻,死傷慘重,無法渡河,於是架起大炮猛轟,從黎明一直轟到傍晚,駱駝基本上都被炸死。

於是福全命令清軍分左、右翼,設鹿角槍炮,列兵徐進。中午,右翼清軍接近敵人,發槍放炮,結果騎兵為泥沼所阻,好不容易到了對岸,才發現河岸高出河床數尺,無法登岸。右翼清軍阻於泥淖,失利,隻好回到原來的地方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