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章諸神之戰(十一)
“儒家認為,君權神授,授命於天,神聖不可侵犯。如周王授命於天,稱為周天子。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尚書·召誥》曰,有夏受天。我們教化人民首先遵守‘三綱五常’。先秦之時,至聖先師孔夫子最早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信之學說。亞聖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道德規範。他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集先賢之大成,提出‘三綱五常’之說,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他認為三綱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五常也可以理解成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及五倫,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準則。”
“但是儒家除了堅定不移維護君主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外,也堅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思想。也就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國家社稷是為民眾建立的,君的位置是為國家社稷而設立的。
“說得太好了!君為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儒家的這個觀點,本公子是深深認可的。”劉禪激動得拍案叫好,離座朗聲道:“古之聖君先賢,無外乎三皇之伏羲、女媧、神農炎帝;五帝之黃帝、顓頊、帝嚳,以及堯、舜、禹、湯等。這些君主都是人民推舉而出的賢明君主,他們沒有私心雜念,一心為民,選賢用能,天下為公,得到了天下老百姓的衷心擁戴。民眾有力量抬舉出一個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為天下民眾設的,誰來做君完全應當由天下民眾決定。故而這些明君能以禪讓方式傳承帝位。”
民為貴,是說人民的地位與權力,是至高無上,不可動搖的。一切政治權力與政治製度,從根本來說,都是來自人民、治於人民、為了人民。
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穀神,山川大地,五穀物產,乃是養育人民,建立國家的物質基礎,當然十分重要。後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所以也可以說“社稷”就是國家。作為一個國家,當然要有製度,要有憲法。但製度也好、憲法也好,終究還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於人民。
君為輕,是說相對於民與社稷來說,君的地位並不那麼重要。君的地位與權力是民賦予的,沒有民就沒有君,君怎麼可以與民相提並論呢?社稷是一個國家存在的基礎,很難設想一個國家可以既沒有山川大地,又沒有五穀物產,也沒有憲法製度。一個國家死掉個把國君,仍然不失為一個國家;若是沒有了社稷,國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國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