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章諸神之戰(十七)
劉禪知道,老子出關,入天竺國,教胡王為浮屠,這個典故。其實是道教為了保持在中國本土第一宗教的地位,而故意編造出來的。佛教傳入中土,就不可避免發生了佛道之爭。傳統文化之衛道者有以下排斥抗拒的理由:一、以佛教來自天竺印度,乃夷狄之教,以為夷狄文化低落,不及華夏,故不當信從;二、以華夷地域不同,益證老子序中以東為木,屬陽,為道之所出。西為金,屬陰,為佛之所生。陽尊陰卑,故道教優於佛教;三則以華夷之間,種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華人不當信;四則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國家之衰亂,故不應信。
自道教初興,佛教東來,初期頗有互相利用之處,因兩者所標義旨,間有相同。佛教傳入之初,譯天竺文為漢字,嚐襲用道家字義,後道家亦有襲用佛教教義者。
佛道之爭,雖屬宗教衝突,然二者之興替,皆不離帝王之愛惡親仇,結果有力者較易獲勝,失敗者,每遭毀滅之厄運。唐朝大文韓愈曾言:事佛求福,反得其禍。比如南北朝的梁武帝、隋朝的楊堅楊廣父子、武周的武則天,晚唐的中宗、憲宗、懿宗等,元朝的忽必烈等等,這些太過迷信佛教的帝王所在的王朝,都是短命的。也許是佛祖的恩賜將他們早早帶到了極樂世界。而曆史上佛教之所以發生“三武一宗”滅佛慘劇,就是因為本身驕而不斂、驕奢無度,寺廟成為無數多的國中之國,極大消耗了國家的元氣,威脅到政權的生存。
其次,佛教的教義讓人逆來順受,久而久之就使人精神萎靡不思進取,再也沒有尚武精神,信徒越多,民族就越軟弱無能。一是把希望寄托在人死後的後世,看不見摸不著,不易推廣;二是禁**。影響人類繁衍生息,人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少,影響更多的人信奉;三是不殺生,禁肉食,影響人的正常發育和健康。
故而,劉禪認為,凡事不可太過於執著迷信宗教。人生如果不努力奮鬥,天天求神拜佛也是沒有用的,最終也是一事無成,無論你是帝王還是平民。
看到支謙失魂落魄的樣子,劉禪於心不忍,笑眯眯的安慰道:“支謙大師切不可妄自菲薄,作為大智慧的宗教,佛教的優點也是很多的,其理論博大精深,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自他兩利,能糾正人心,澄本清源,從而安分守己,遵紀守法,安定社會。其基本戒律,在於五戒,是人倫的正法,近乎儒家的五常。於家於國也有諸多好處,可以預見,貴教在大漢的前途無量。”
劉禪心中的真實想法是,把支謙打發得遠遠的,讓他去曹操統治區的鄴城、洛陽、襄陽、樊城、長安等地,禍害曹操、曹丕父子,軟化腐蝕曹軍。等數年或者十數年之後,北伐大軍進攻之時,必定能勢如破竹,底定中原指日可待。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支謙大喜合掌道:“以我觀之,施主之佛性和禪意天下無雙,絕無僅有。我教之興衰榮辱全係於施主一身。”
劉禪心中一樂,這廝果然上鉤了。表麵卻裝出一副大驚失色的神情,擺手連連:“支謙大師,你可折煞我也。我何德何能,福薄智短,可擔當不起如此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