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療法(3 / 3)

(2)上體微向左轉,左手向後上方劃弧,右手翻掌,左手由耳側向前推出,左臂後撤。同時,右腿提起左後退一步,重心移右腳上,成左虛步。

(3)與(1)同。(4)與(2)同。

7.左攬雀尾:

(1)上體向右轉,右手向上方,左手向左下方劃弧抱球,左腳尖點地。左腳向左前方邁出,成左弓步,上體向左轉,同時左臂向左方繃出,右手落於右胯旁。

(2)左手翻掌向下,右上翻掌向上,然後兩手下捋向右上方劃弧,重心移右腿。

(3)上體左轉,右手附於左手腕,雙手向前擠出,重心前移。

(4)右手經左腕上方、上體後坐,兩手收回下按至腹前再向斜上方推出,重心前移。

8.右攬雀尾:重心移右腳,上體右轉,扣左腳,右手向右下方劃弧與左手成抱球狀,右腳尖點地。又做繃捋擠按動作,隻是左右相反。

9.單鞭:重心移左腿上,右腳尖裏扣,上體左轉,兩手運轉到身體左側;重心移右腳,上體右轉,左腳向右腳靠攏,腳尖點地,右手向上方劃弧變鉤,左手向下腹前向右上劃弧;左腳向左前方邁出,右腳跟後蹬,成左弓步,重心移左腿,上體左轉,左掌向前推出。

10.雲手:重心移右腿。上體右轉,左腳尖裏扣,左手經腹前向右上方劃弧至右肩,右手變掌,重心左移,左手由臉前向左側運轉,右手向下向左上劃弧,同時並右步,上體向右轉,左手經腹前向右上劃弧,右手向右側運轉,左腿向左橫跨上步。再重複上述動作,連並3個右步。

11.單鞭:動作同前單鞭。

12.高探馬:右腳跟步,重心後移,兩手心向上,左腳前移,腳尖著地,右掌經右耳旁向前推出,左手收至左腰。

13.右蹬腳:左手伸向右手背,隨即分開向下劃弧,同時左腳向左前方邁步,重心前移。兩手交叉合抱於胸前,右手在外,同時右腳向左腳靠攏,腳尖點地,兩手分開,同時右腿提起向右前方蹬出。

14.雙峰貫耳:右腿收回;左手向前,兩手同時向下劃弧於右膝兩側,右腳向右前方落下,兩手變拳分別向上向前劃弧,拳眼斜向內下方。

15.轉身左蹬腳:重心移左腳,上體左轉,右腳尖裏扣,兩拳變掌,由上向左右劃弧。重心移右腳,虛左步,兩手合抱於胸前,左手在外。兩臂左右分開,左腳提向左前方蹬。

16.左下勢獨立:左腿收回,右掌變鉤,左掌向右劃弧於右肩前,右腿下蹲,左腿向左側伸出成左仆步,左手向左腿內側穿出,腳尖外撇,重心前移,右腿後蹬,上體起身,右手反鉤。右腿慢慢提起,右手鉤變掌立於右腿上方,左手立於左胯旁。

17.右下勢獨立:右腳下落成右虛步,左腳跟轉動身體左轉,左手向後變鉤,右手向左側劃弧於左肩前,其餘同左下勢獨立,隻是左右相反。

18.左右穿梭

(1)身體微左轉,左腳向左前落地,腳尖外撇,右腳虛步,同時兩手在左胸前抱球(左上右下),右腳向左前方邁出,成右弓步,右手翻掌停在右額前,左手由左下向前推出。

(2)後坐,右腳稍外撇,重心右移,左虛步,兩手在右胸前抱球(右上左下),其他動作與上同,隻是左右相反。

19.海底針:右腳跟步,重心後移,左腳稍向前移,成左虛步,同時右手下落經體前向後上提至耳旁,再向正前下方插出,同時向下落於左胯旁。

20.閃通臂:上體稍右轉,邁左腳成左弓步,同時右手上提,停於右額上,左手上提向前推出。

21.轉身搬攔捶

(1)重心移右腳,左腳尖裏扣,身體向右後轉,重心又移左腳上,右手向右下變拳劃弧至左肋旁,拳心向下,左手上舉於頭前。

(2)向右轉體,右拳經胸前翻轉撇出於右腰旁,左手下落胯旁,右腳收回後向前邁出。

(3)重心移右腿,左腳向前邁出,右手攔出。

(4)左弓步,同時右拳向前打出,左手附於右手裏側。

22.如封似閉:左手由右彎下伸出,右拳變掌,兩手回收,後坐,兩手在胸前向下向斜上方推出,左弓步。

23.十字手:重心右移,左腳裏扣,向右轉體,右手向右劃弧,與左手成側平舉,同時右腳尖外撇,成右側弓步。重心左移,右腳尖裏扣,向左收回與肩同寬,兩腿蹬直,兩手交叉合抱於胸前,右手在外。

24.收勢:兩手下落,手心向下,停身體兩側。

呼吸操對防治慢性支氣管炎有哪些要素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特別是肺氣腫患者)的肺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一般而言,藥物治療隻能暫時改善肺功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量的國內外研究證實,呼吸操作為醫療體育的一種形式,是使減退的肺功能得以恢複及阻止肺功能進一步下降的有效方法。

呼吸體操之所以能防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主要是由於以下幾點:

1.使呼吸肌尤其是膈肌強壯有力。慢性支氣管炎特別是肺氣腫患者的膈肌長期處於緊張性過高的狀態,活動能力差,故需要有意識地加強鍛煉,加大它的活動範圍。據研究觀察,膈肌活動度每增加1cm,就可能提高肺通氣量250~300ml。長期進行專門的呼吸操鍛煉,可使肺氣腫患者的膈肌活動度增加2~4cm,這就使吸入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的量大為增加,從而促進肺功能的改善,使氣短、氣喘症狀減輕,甚至消除。

2.改變呼吸形式。慢性支氣管炎特別是並發肺氣腫者的呼吸多為以上胸部活動為主的淺而快的胸式呼吸,這種呼吸既不能保證肺髒有效通氣量,又容易使胸部呼吸肌緊張疲勞。通過呼吸操的鍛煉,患者可由此種呼吸逐漸變成以下胸部、膈肌及腹肌活動為主的深而慢的腹式呼吸,這樣既可改善血液內氧氣和二氧化碳氣體的交換,又不至明顯增加呼吸肌做功而避免疲勞。

3.促進排痰,減輕由痰引起的氣道阻塞,使呼吸變得通暢。

4.呼吸操作為一種體育鍛煉,可增加體質,放鬆精神,調動人體免疫係統的應激能力,增強免疫功能。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進行呼吸操鍛煉的方法有哪些

呼吸操曆史悠久,種類很多。遠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總結出了“吐納術”——呼吸體操。隨著曆史的變遷及社會和醫學的發展,呼吸操也不斷更新、完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內容豐富,並更加係統化、科學化。目前常用的呼吸操鍛煉方法有腹式呼吸鍛煉、臥式呼吸操、坐式呼吸操、立式呼吸操以及一些簡易的練習方法。

1.腹式呼吸鍛煉:腹式呼吸鍛煉法不但是改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肺功能最簡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還是其他鍛煉方法(如呼吸體操、氣功等)的基礎。呼吸操的特點就是采用腹式呼吸,加強呼氣。但有些人不會用腹式呼吸,一吸氣就收腹擴胸,這還是胸式呼吸。其實,腹式呼吸運動的方式,就是通常所說的“吸鼓呼癟”。吸氣時腹壁鼓起,膈肌位置下降,胸腔體積擴大,增加了吸入氣體量;呼氣時則正相反,腹壁癟下去,膈肌恢複原位或稍上升,幫助呼出氣體,使肺內殘留的氣體量減少。從外表看腹部呈節律性的鼓起與癟下。

生活中,有相當多的人平時就是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鼓起,隻要留意一下自己的呼吸,如果是腹式呼吸,便順其自然,然後加大幅度,控製吸氣、呼氣時間比即成。

如果不會腹式呼吸,就要專門練習。初練時(臥、坐、立位均可)可以一手放在胸前不動,另一手按在上腹部。胸部盡量保持不動,呼氣時稍用力壓腹壁,吸氣時則對抗手的壓力而鼓起腹壁。要深吸、細呼,用鼻吸氣,讓氣流通過鼻腔進入肺內;用嘴呼氣,讓氣流緩慢從收攏的口唇間(如吹口哨樣)呼出。呼氣的時間要比吸氣的時間長1倍或2倍,即吸氣與呼氣的時間比例是1:2或1:3,每次練習5分鍾,以後可以逐漸增加到10~15分鍾,每天練2~3次。

腹式呼吸鍛煉可插空在其他體操之間進行。

2.臥式呼吸操:在呼吸操的臥、坐、立3種姿勢中,臥式呼吸操是基礎。其做法為:

(1)仰臥,兩手握拳在肘關節處屈伸4~8次。

(2)平靜深呼吸4~8次。

(3)兩臂交替向前上方伸出,自然呼吸4~8次。

(4)兩腿交替在膝關節處屈伸4~8次。

(5)兩腿屈膝,雙臂上舉外展並深吸氣,兩臂放回體側時呼氣,做4~8次。

(6)做唧筒呼吸,即口唇呈吹口哨狀用力呼氣,做4~8次。

(7)兩腿屈膝,做踏步動作4~8次。

(8)做腹部呼吸,兩腿屈膝,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腹壁收縮,做4~8次。

3.坐式呼吸操:坐式呼吸操一般是坐在較高的方凳或椅子上進行,其步驟是:

(1)兩手握拳在肘關節處屈伸4~8次。

(2)平靜深呼吸4~8次。

(3)兩手臂交替向內前斜方伸出4~8次。

(4)先展臂吸氣,然後壓胸呼氣,做4~8次。

(5)兩腿交替在膝關節處伸4~8次。

(6)兩手換單腿時吸氣,然後壓胸呼氣,交替做4~8次。

(7)旋臂運動。兩手分別放在肩上,做旋轉運動4~8次。

(8)先展雙臂並吸氣,然後抱單腿壓腹部並呼氣,交替做4~8次。

4.立式呼吸操: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其做法是:

(1)兩手叉腰呼吸4~8次。

(2)一手置肩上,一手側平舉並轉體,左右交替做4~8次。

(3)做壓胸呼吸。雙手置肋緣吸氣,然後壓迫胸廓兩側並呼氣,做4~8次。

(4)雙手叉腰,直腿交替上抬4~8次。

(5)做唧筒呼吸,即口唇呈吹口哨狀用力呼氣,做4~8次。

(6)旋臂運動。兩手分別放側肩上,做旋轉運動4~8次。

(7)展臂抱胸運動。先展臂吸氣,然後抱胸呼氣,做4~8次。

(8)兩腿伸直分別交替向外展,做4~8次。

(9)兩臂伸直,兩手五指交叉翻掌向上舉並吸氣,放下呼氣,做4~8次。

(10)橫膈呼吸。吸氣時腹部隆起。然後彎腰呼氣並收縮腹壁,做4~8次。

5.其他簡易呼吸鍛煉:為加強呼氣的練習,除前麵所介紹的幾種練習之外,還可采取以下簡易練習方法:

(1)吹線練習。把一根線或細繩懸吊在身前約50cm的地方,深呼氣時把線吹動,使線繩離開身體越遠越好。

(2)吹瓶練習。瓶子中盛水,通過塑料和/或玻璃管膠管向瓶內水中吹氣,使水麵形成連續氣泡冒出。吹氣控製時間逐漸延長。

(3)吹水練習。盆中或杯中盛水,口唇成吹口哨樣向水麵吹氣,使水麵形成一凹,吹氣控製時間逐漸延長。

(4)壓胸呼吸。雙手叉在下胸部,拇指朝後,其餘四指壓住兩側肋骨底部,軀幹前傾呼氣。

(5)立位,雙腳開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深吸氣時微上仰,深呼氣時做深膝蹲,同時雙手放於腹前,在呼氣將完時稍加力按壓腹部,以改善呼吸功能。

(6)坐位,雙手抱頸,左右扭轉腰背,--以保持或增強肋骨與椎骨問關節的活動度,從而使呼吸深長,但動作要緩慢平穩,尤其是遇到頭暈時,要適當減緩扭轉速度。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做呼吸操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做呼吸操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全身肌肉要放鬆,整個過程節奏要自然輕鬆,不可屏氣。開始由慢而快,先取臥位,以後根據病情取坐位、立位。

2.一般每天做2~3次,每次5~10分鍾或15~20分鍾,以身體能適應為度。一次時間不可過長,以免因連續深呼吸造成換氣過度(發生頭昏、眼花、胸悶、心慌等感覺)。

3.做呼吸操的重點是加強呼吸功能,要用鼻吸氣,用嘴呼氣,呼氣時間要比吸氣時間長,呼吸比為2:1或3:1。

4.當有感染發炎時,不宜進行鍛煉,要待炎症基本控製後方可進行。

5.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暴十寒。隻有長期堅持鍛煉,才能使肺功能得到改善。做操的目的之一是使日常呼吸也習慣於腹式呼吸,這樣就可以不拘姿勢,隨時隨地練習。

耐寒鍛煉對防治慢性支氣管炎有哪些作用

有人將耐寒鍛煉、呼吸操、戒煙等喻為預防慢性支氣管炎發作的幾張盾牌,而且將耐寒鍛煉放在首位。

每到秋冬季節,不少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由於身體適應能力差,經受不住寒冷刺激,而且受涼感冒,使咳嗽、咳痰及氣喘等症狀加重,導致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有些人怕受涼犯病,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掩門閉窗,采取“貓冬”的辦法,以此來避免遭受寒冷的侵襲,但是這個辦法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那麼,怎樣才能使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增強抗寒能力、避免受涼感冒而少犯病呢?實踐證明,進行適當的耐寒鍛煉,是預防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耐寒鍛煉的方法很多,其目的是加強身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適應性,增強抗寒能力。常用的耐寒鍛煉方法有積極的室外鍛煉、簡易耐寒按摩及冷水鍛煉。冷水鍛煉包括一般冷水鍛煉和冷水浴。

冷水鍛煉之所以能夠提高身體對寒冷刺激的適應能力,是因為皮膚接觸冷水後,其表麵的周圍神經末梢就受到寒冷的刺激,通過反射可促使皮下組織的血管很快收縮。體表血管一收縮,血液必然加快向深部組織及內髒流動,所以皮膚馬上變白,可減少身體熱量散失;同時,表皮的立毛肌也在冷水的刺激下開始收縮,結果皮膚可出現通常所說的“雞皮疙瘩”。人體的高級指揮中心——大腦皮質收到寒冷刺激的信號後,便命令全身各個部分去積極抵抗,表現為內髒的血液大量流向皮膚,皮膚由白慢慢變紅,體表溫度回升,人身有了溫暖之感,“雞皮疙瘩”也隨之消失。

正是由於皮膚血管這一縮一張的訓練,就可提高皮膚血管神經的反應能力。當外界氣溫突然變化而又未能及時添加衣物時,身體也能夠適應氣溫的驟然變化,不致發生受涼感冒而使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經常進行冷水鍛煉的人很少患感冒,就是這個道理。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耐寒鍛煉。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進行耐寒鍛煉的方法有哪些

1.室外耐寒鍛煉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由於長期患病,身體健康狀況下降,體力差,活動後使氣喘加重,故部分患者不願意運動鍛煉,尤其在秋冬季節,懼怕寒冷刺激,更少到室外活動。如此年複一年,他們的耐寒能力愈來愈差。

然而積極的室外活動則能改善全身的健康狀況。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可采取早晚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適當快走、慢跑、練氣功、打太極拳、做廣播操、做自由體操、舞劍等活動。

進行室外活動時也要注意保暖,要根據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如室外活動後全身大汗,要用幹毛巾擦幹,最好到室內休息,以消除汗液,要避免在風涼處消汗。

2.簡易耐寒按摩

用手摩擦頭麵部及上下肢的暴露部分,每日數次,每次數分鍾,到皮膚微紅為止。做穴位按摩對預防感冒有一定幫助,常用的穴位和按摩手法有:

(1)擦鼻梁:用兩手示指擦摩鼻梁兩側,至有熱感為止。

(2)按摩風池:風池穴位於頸肌兩旁的凹窩中。用兩手掌心或手指前端按摩兩側風池穴,每次按摩30~60下,每日2~3次。

(3)按摩迎香:迎香穴位於鼻唇溝上段正對著鼻翼最突出的地方,用示指尖側麵輕輕揉按這個穴位1~3分鍾,每天2~3次。

3.冷水鍛煉

通常把水溫低於20℃的水稱做冷水,一般冷水鍛煉就是用冷水洗手、洗臉、洗腳和揉搓鼻部,逐漸用冷水擦洗麵部、頸部,每日1~2次,每次5~10分鍾。1個月後進而擦洗四肢至全身,四季不斷。冬季因寒冷可改為用溫水擦洗,然後逐步向冷水浴過渡。

4.冷水浴

冷水浴不僅可鍛煉皮膚血管神經,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同時也鍛煉了高級神經係統和全身其他器官,提高它們適應客觀環境變化的能力。所以,冷水浴有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作用。

冷水浴是指在水溫12℃~20℃的水中衝洗或擦浴。冷水浴有多種方式,作用最輕的是擦浴(擦身),其次是衝浴(洗身)、淋浴、盆浴,作用最強的是在低溫天氣下遊泳——冬泳。

進行冷水浴時要從簡單的方式開始,先練習擦洗和衝洗,經相當時間鍛煉後,身體逐漸適應,再進行淋浴和盆浴。冬泳則隻限於有特殊訓練的人。每次進行冷水浴前需先行溫水擦身淋浴,然後逐漸降低水溫,一般不要低於12℃。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進行耐寒鍛煉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進行耐寒鍛煉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從溫暖的夏季或晚春開始,循序漸進,慢慢適應,千萬不可急於求成。不要突然用冷水洗臉或進行冷水浴,否則會適得其反,使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病情加重。

2.當有感冒發熱、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或患有其他急性疾患時,則要停止冷水鍛煉,尤其是冷水浴。

3.冷水鍛煉前若身體有汗,必須待汗液消失後方可進行。

4.體質較弱、慢性支氣管炎病情較重、肺功能又較差者,可以采取一般冷水鍛煉的方式,如冷水洗臉、洗手、搓擦麵頸四肢等,不要勉強進行冷水浴。

總之,耐寒鍛煉要有毅力,持之以恒,隻有堅持,才能見效。從夏練到冬,從冬練到夏,天氣好時在室外活動、做操、練氣功、打太極拳、散步等,天氣差時在室內冷水擦身及其他鍛煉,常年不輟,無疑可使機體增強耐寒能力,少受涼感冒,減少慢性支氣管炎的發作,促進肺氣腫康複。

三、藥浴療法

藥浴療法的作用有哪些

藥浴療法,古已有之,眾多的古籍醫書中均有關於藥浴的記載。清代名醫吳尚先在精心研究前人外治經驗的基礎上,對中醫外治法進行了係統的整理,寫成了《理淪駢文》一書,他認為藥浴等外治法“雖治在外,無殊治內”,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理論。書中還記載了約80則藥浴方,治療範圍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幾乎所有臨床各科,使藥浴療法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

按照中醫的基本理論和中醫的整體觀念,外治的作用機製與內治之理基本相同,都是根據疾病的在表在裏、在腑在髒、虛實寒熱、標本緩急,采用不同的藥浴方法。藥浴療法是借助藥力和熱力來開腠發汗、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通過發汗活血而調節體溫、排泄廢物,達到消除邪熱和邪毒的目的。具體地說,藥浴療法的作用機製包括了刺激作用和藥效作用兩個方麵。

1.刺激作用:刺激作用是指洗浴時浴水對體表和穴位的溫熱刺激或冷刺激、化學刺激和機械物理刺激等。水的溫度刺激和靜水壓力等物理作用,以及水中(水蒸氣中)含有微量礦物質的化學刺激作用,可以通過經絡、腧穴將刺激信息傳入內髒或至病之所在,發揮調節或治療作用,從而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此外,藥浴時水的熱力可以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藥物中的有效成分通過開放的皮脂腺、汗腺等滲透吸收,揮發性的藥物分子還可以經上呼吸道進入人體。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藥浴對體表某一部位的刺激可以通過反饋作用將刺激信息傳入體內的相應部位,從而產生生理效應。

2.藥效作用:藥浴後,浴液中的藥物可以通過皮膚吸收,使人體局部或全身的血藥濃度提高,從而產生治療作用。藥浴可以使藥物透過皮膚、穴位等,而直接進入人體的經絡血脈,再分布全身,而發揮其藥理作用。藥浴療法要根據不同的病症來選擇相應的藥物配伍,因而可以產生不同的治療作用。

藥浴療法的種類和方法有哪些

1.全身沐浴:全身沐浴是將藥物煎取較多的藥液作為浴水,來進行全身洗浴。其特點是洗浴範圍大,浸浴時間長,可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竅開放,起到發汗退熱、溫經散寒、疏通經絡、祛風除濕、調和氣血、消腫止痛的作用,適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等。

當前外國人對中國的藥浴治病養生的方法也頗重視。日本等國的科學家借鑒我國的經驗,研製出多種藥浴劑投放市場。例如,日本市場上有一種二氧化碳入浴劑,主要成分是小蘇打(化學名為碳酸氫鈉),溶於水後能緩慢地釋放出二氧化碳。浴水中的二氧化碳小氣泡可以滲透和通過人的毛孔及皮膚的角質層,作用於血管細胞和神經,使末梢血管擴張,促進皮膚、肌肉的血液循環。將這種入浴劑放入40℃左右的浴水中就會形成一個小小的溫泉,起到一種類似洗溫泉澡的感覺和功效。據日本的研究人員說,常用這種二氧化碳入浴劑,不僅能有效地清除乳酸等皮膚分泌物,消除全身疲勞,使人感到輕鬆舒適,而且能促進體表及內髒器官細胞的新陳代謝,延緩皮膚衰老。

2.淋洗法:淋洗法是將藥物加水煎取藥液,不斷噴灑患處,利用藥浴液的刺激和衝洗作用,促進局部經絡疏通、氣血流暢,從而收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淤、除腐生肌等功效。

3.足浴:我國民間素有“睡前一盆湯”的習慣做法和“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除濕祛暑,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的說法。中醫認為,足為人體之本,人體的五髒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反射區。連接人體髒腑的12條經脈,其中有6條起於足中。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雙腳分布有60多個穴位與內外環境相通。如果經常進行足浴,刺激這些穴位,促進血氣運行,調節內髒功能,舒通全身經絡,則能達到祛病除邪、滋補元氣、益氣化痰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腳是人體的“第二心髒”,腳部有無數的神經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經常進行足浴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熱水洗腳本身也可以說是一種藥浴的好方法。洗腳時的水溫多在40℃~50℃,水量以淹沒踝部為好,讓雙足浸泡5~10分鍾,同時可用手連貫、輕鬆地按摩雙足,先腳背後腳心,直至發熱為止。這樣能使局部血管擴張,末梢神經興奮,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增強。在浴水中添加藥物,還能防治感冒、慢性支氣管炎等多種疾患。

此外,還有坐浴、蒸汽浴、擦洗浴等方法。

沐浴可以清潔皮膚,促進皮膚與肌肉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降低肌肉張力,消除身體疲勞,增強抵抗力。尤其是淋浴,更容易產生一種“空氣負離子”,對改善人體的呼吸功能和調節神經係統功能均有很大好處。

進行藥浴療法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進行藥浴前和藥浴時,應注意下列幾個方麵:

1.藥浴所用的器械、物品要準備完善:除了我們平常沐浴必須使用的毛巾之類外,進行藥浴還應備有:①浴盆或浴缸,用於全身藥水浴。②木桶,大木桶用於全身熏洗,小木桶用於四肢熏洗。③臉盆,用於頭麵部、四肢、手足部等局部的洗浴。④沙鍋,用於煎取藥液。⑤取暖設備,天冷藥浴時用於取暖,但使用火爐時需防煤氣中毒。

2.掌握辨證施治的原則:藥浴療法雖是外治法的一種,但在辨證施治這一原則上與內治之理一樣,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不同的藥浴方法。

3.藥浴液要保持適宜的溫度:藥浴液溫度過高有可能引起燙傷,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某些疾病而對溫熱感覺遲鈍者應特別加以注意。另一方麵,藥浴液必須保持一定的溫度,過冷會影響藥浴的效果,並產生不良刺激。因此,遇藥浴液溫度低時應調換藥浴液或加溫後再用。

4.注意防止感染:藥浴時應防止感染,因而藥浴所用的物品、器械均應注意消毒。

5.對於不適應藥浴的患者要作妥善處理:某些患者在藥浴過程中有可能發生頭暈等不適症狀,遇此情況應停止藥浴並臥床休息。患有較重的心髒病、高血壓等疾病者宜選擇合適的藥浴方法,並注意觀察,以防發生意外。婦女月經期不宜采用藥浴方法,以免引起感染。患者處於疲勞或過饑過飽的狀態時也不宜進行全身藥浴。

6.藥浴時應注意保暖避風:冬季藥浴可用空調、電爐取暖,也可用一般火爐代替,但需防煤氣中毒。夏季藥浴後要避免風吹,因為藥浴後全身皮膚血管擴張,血液循環旺盛,要避免感受風寒引起感冒或加重病情。因此,全身藥浴後要注意擦幹身體,穿好衣服,稍加休息後再外出。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藥浴方有哪些

大葉桉葉方

【成分】 大葉桉葉2500g。

【功效】 清熱解毒,適用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

【用法】 以上1味加水煎湯,去渣備用。熏洗全身。

2.桑菊荊蘆方

【成分】 桑葉15g,菊花15g,荊芥15g,蘆根30g。

【功效】 清熱解毒。適用於風熱感冒、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 以上4味加水煎煮數次,合並藥液,備用。溫洗全身,每日2次,每次20分鍾。每日1劑,連用3劑為1療程。患者洗浴後要多飲一些水,臥床蓋被以助出汗祛邪。

3.麻黃桂枝薑方

【成分】 麻黃9g,桂枝6g,生薑9g,紫蘇15g,甘草3g。

【功效】 辛溫散寒,發汗解表。適用於風寒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

【用法】 以上5味加水煎湯,備用。熏洗頭麵部,得汗而解。

4.蘇葉防風方

【成分】 蘇葉50g,防風30g,荊芥30g,蔥白30g,白芷20g,生薑9g,藿香20g。

【功效】 辛溫解表,祛風散寒。適用於風寒感冒、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 以上7味加水煎湯2 000ml,備用。熏洗頭部10分鍾,擦洗胸背部10分鍾,汗出而愈。

5.浮萍蔥薑方

【成分】 浮萍30g,蔥白30g,生薑30g,白酒少許。

【功效】 辛溫發汗。適用於風寒感冒、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 以上前3味搗爛,加水煎湯3 000ml,加入少許白酒,備用。全身灑浴洗透,胸腹部多洗幾遍,每日洗浴1次。每次洗浴10分鍾,洗後擦幹全身,覆被取汗。

6.麻黃薄荷方

【成分】 麻黃10g,薄荷15g,荊芥15g,防風12g,生薑10g。

【功效】 辛溫散寒,祛風散寒。適用於風寒感冒、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 以上5味加水煎煮2次,合並藥液,去渣備用。溫洗全身,每日2次,每次10~20分鍾,3天為l療程。

7.紫蘇雞蛋方

【成分】 紫蘇60g,雞蛋2個。

【功效】祛風散寒。適用於風寒感冒咳嗽而下肢作冷者。

【用法】 以上2味加水煎煮15分鍾,取出雞蛋,藥液去渣備用。取藥液溫洗雙足,吃雞蛋。

8.荊芥防風方

【成分】 荊芥9g,防風9g,白芷12g,柴胡12g,前胡12g,羌活9g,獨活9g,生薑9g。

【功效】 辛溫發散,解表祛邪,散風除濕。適用於風寒感冒、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 以上8味加水煎湯2000ml,備用。熏洗頭麵部,每次10分鍾,每日2次。

9.白鳳仙元胡方

【成分】 白風仙花全草1株,元胡15g,艾葉30g,杏仁30g,訶子20g,白果仁25g,川椒目25g。

【功效】 散寒除溫,止咳平喘。

【用法】 以上8味加水適量,煎湯,去渣備用。熏洗胸前部,如能找準肺腧穴、雲門穴、中腑穴,對其進行熏洗刺激,則效果更顯,見效也快。

10.魚腥草蘇子方

【成分】 魚腥草60g,蘇子30g,五味子20g,地龍30g,雞蛋2個,沉香10g。

【功效】 清熱解毒,止喘。適用於各種類型的哮喘的輔助治療。

【用法】 以上前5味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加入沉香稍煎,取出雞蛋,去渣備用。吃雞蛋,取藥液溫洗雙足,每晚1次,10天為l療程。

11.鳳仙芥子方

【成分】 白鳳仙花90g,白芥子90g,白芷9g,輕粉9g,蜂蜜適量。

【功效】 祛風除濕,利氣祛痰。適用於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 以上前1味加水熬取濃汁,白芥子、白芷、輕粉共研細末,用蜂蜜調製成藥餅,備用。先用藥汁擦洗背部令熱,再用藥餅貼於背部第3胸椎處,雖有熱痛勿揭,貼數餅即見效。

12.大黃川椒方

【成分】 大黃50g,川椒20g。

【功效】瀉實熱,破積滯,行淤血。適用於咳喘帶咯血。

【用法】 以上2味加水煎煮,去渣,倒入桶內備用。趁熱將雙足放入桶內浸洗,對輕症患者有一定效果。

13、鬱金擦方

【成分】 鬱金適量。

【功效】 行氣解鬱,涼血破淤。適用於咳喘帶咯血。

【用法】 以上1味加水磨汁,備用。以絲棉蘸法擦洗背部,每日2次,每次10分鍾,3天為1療程。

四、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有哪些效果

大量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證明,針灸對機體的各個係統、各個器官均具有多方麵、多環節及多途徑的調整作用。針灸之所以對各器官、各係統疾病具有治療作用,正是由於針灸的調整正常化作用所致。下麵僅簡述針灸對呼吸係統的作用,研究證明,針灸經穴不僅對呼吸運動的頻率和幅度,而且對支氣管平滑肌運動功能、通氣量、肺活量、氣道阻力、呼吸肌以及橫膈運動等均具有一定的調整作用。因而針灸不僅能治療急性及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發作,而且可用電針素髎、內關、太衝等穴治療中樞性及外周性呼吸衰竭,肺結核咯血亦有良好效果。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身體針灸療法有哪些

中醫學認為,慢性支氣管炎與肺、脾、腎三髒虛虧有關。針刺治療本病,其取穴與手法是基於這種認識及經驗的。

療法1

【選穴】 取列缺、尺澤、魚際、少澤、合穀、解溪、昆侖等穴。

【針法】 針刺各穴,進針0.5~1.0寸(※注),得氣後持續運針1~2分鍾,留針10~20分鍾。每日針1~2穴。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功效】 適用於慢性咳嗽、咳痰者。

※注:本書中的“寸”為針灸學上的骨度分寸。

療法2

【選穴】 取肺腧、風府、外關、合穀、列缺、大椎等穴。

【針法】 針法同上。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功效】 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尤適用於慢性咳嗽伴低熱、畏寒者。

療法3

【選穴】 取膻中、天突、尺澤、肺腧等穴。

【針法】 針法同上,但膻中、天突宜平刺(針體與胸骨柄平行)得氣後,以2cm艾炷置針柄上燃之,使艾火之溫直達經脈。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功效】適用於咳嗽不止、咳痰清稀、遇冷易犯的患者。

療法4

【選穴】 取孔最、豐隆、內庭、天突、大椎、風池、少商等穴。

【針法】 方法同上,少商穴點刺放血。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功效】 適用於氣急、咳嗽、胸悶、咳痰稠黃者。

采用身體針灸療法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1.針刺前應檢查針尖是否帶勾,針體有無生鏽和硬折傷痕,以防發生折針;出針後要逐穴檢查,如局部發生青紫腫大,表示皮下有出血,輕者可自愈,重者可用棉球壓迫局部數分鍾。

2.針刺時,針體不要全部刺入體內,以防發生折針後難以取出。

3.對於過饑、過飽、醉酒、過度勞累者,不易采用強刺激手法。

4.對於胸、背部和重要髒器(心、肝、肺、脾、腎)等,應避免深刺,以防刺傷內髒。

5.針刺時,可因患者精神緊張,進針不當,出現暈針、滯針、彎針、折針等情況。對此,要沉著冷靜,妥善處理。

(1)暈針:當進針或出針後,患者突然出現頭暈、心慌、麵色蒼白、出冷汗,甚至暈倒,這就是發生暈針了。對此應立即起針,使患者平臥,頭部放低,輕者給飲些熱開水,休息片刻即可緩解;重者,可針刺人中、合穀、足三裏等穴。

(2)滯針:滯針是指在撚針或起針時發滯,甚至不能出針,這是因為附近肌肉痙攣所致。對此不要硬拔,可用手指在穴位周圍輕輕按壓,必要時,可在鄰近再紮一針,以便使肌肉鬆弛,然後將針慢慢拔出。

(3)彎針:由於進針過猛,或患者體位變動,容易發生彎針。出現這種情況後,應囑患者不要動,順著進針的方向向外取出,不可強力硬拔,以免發生折針。

(4)折針:由於針的質量差,有斑痕,日久生鏽,或針刺入後,患者移動體位,這些情況都容易發生折針。折針後,不要讓患者活動,將外露出來的針體部分用鑷子夾住,拔出來。對於針體露出不明顯的,可用手指輕輕下壓針周圍皮膚,再用鑷子將其夾出;如全部折在體內,則應送醫院手術取出。

頭部針灸療法的作用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頭部療法全稱頭皮針療法,又稱顱針療法,是以針刺頭皮上的特定區、線,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根據經絡理論,頭為諸陽之會,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少陽三焦經及督脈、陽維脈、陽蹺脈都循行至頭皮部位,十二經脈的脈氣也上達頭麵。古人早就認識到頭皮通過經脈循行而與全身各部位密切關聯,針刺頭皮上的腧穴,可以治療身體相關部位的疾病。

但是,頭皮針療法作為一種專門療法問世,則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浙江、陝西、山西、上海等地的一些針灸工作者,相繼對頭皮某些腧穴和穴區進行探索,發現針刺頭皮某些特定部位,對腦及身體其他部位的疾病具有治療作用。

頭針療法的應用十分廣泛,包括呼吸係統、運動係統、精神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內分泌係統等多種疾病。

采用頭針療法應注意的事項:在家庭用頭針治療時,宜先請教會針灸者,掌握好進針位置及深度。其餘同體針療法相同。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頭針療法有哪些

按《中國頭皮針施術部位標準化方案》,頭皮針施術部位是按區定穴,聯穴劃線,以線歸經,頭針療法涉及14條線及後補充的5條線,現將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有較好療效的額旁1線和胸腔區作一介紹:

1.定位:

(1)額旁1線:在額部額中線外側,直對目內眥角自發際上0.5寸,即眉衝穴治經向下針1寸,屬足太陽膀胱經(圖1)。

圖1 頭針穴名稱前麵圖 圖2 刺激區前麵圖

(2)胸腔區:在胃區(以瞳孔直上的發際處為起點,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2cm的直線)與前後正中線之間,從發際向上、下各引2cm長的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直線(圖2)。

2.方法:在頭皮針的治療線上,以施行手術針刺為主,亦可配用電針、艾灸、按壓、激光等其他操作方法。在施行針法時,可以提插,也可以撚轉。

療法1

【取穴】 額旁1線。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加額中線;慢性支氣管炎加額旁2線、額旁3線。除額中線外均為雙側。

【方法】 額區各標準線均從上向下透刺,急性發作時可采用上下對刺法。進針至帽狀腱膜下層後,行抽氣手法,每針持續約1~3分鍾。留針1~2小時。留針期間行針2~3次。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每日1次,慢性支氣管炎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功效】 促使炎症消退,有鎮咳祛痰的作用。

療法2

【取穴】 雙側胸腔區。

【方法】 快速進針至帽狀腱膜下層,以200次/分的頻率小幅度快撚轉針柄,持續約30~60秒,留針期間每隔5~10分鍾重複行針1次。療程同方1。

【功效】 定喘鎮咳化痰。

頭穴電針法

【取穴】 取穴同方1、方2。

【方法】進針得氣後,接G6805電針儀,選用連續波,頻率150~200次/分鍾,電流強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通電3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功效】 緩解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咳嗽咳痰症狀。

耳穴針灸療法的作用和注意事項是什麼

耳穴是耳郭表麵與機體髒腑、經絡、組織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溝通的部位,是反映機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窗口。實踐證明:根據耳郭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分布圖——全息論,機體內髒、組織器官的病理變化可以在耳郭上反映出來,而且通過耳穴又可以治療和預防內髒器官的疾病。

利用耳郭診治疾病,我國古代文獻早有記載。目前耳穴療法所治療的病症達到近百種。在刺激耳穴治病的方法上,推出了耳穴刺、耳穴埋針、耳穴電針、耳穴注射、耳穴貼壓、耳穴按摩等多種治療方法。

在臨床中常用的有耳針、耳穴按摩、耳穴貼壓、耳穴埋針、耳穴注射等療法,均有較好的療效。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來說,耳郭好像一個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朝上。頭麵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垂或耳垂鄰近的部位;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軀幹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體;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上、下腳;消化道相應的穴位在耳輪腳周圍;胸腔內髒相應的穴位多在耳甲腔;腹腔內髒相應的穴位多在耳甲艇(圖3、圖4、圖5、圖6、圖7)。

采用耳針療法應注意的事項是:

耳部有感染和外傷時,不用耳針療法。耳穴埋針或用王不留行籽壓貼耳穴時,可用手指按壓,以加強刺激。餘同體針。

圖3 耳甲腔常用穴位 圖4 耳甲艇常用穴位

圖5 耳屏部常用穴位 圖6 三角窩部常用穴位

圖7 對耳輪部常用穴位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耳針療法有哪些

療法1

【選穴】 耳針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取肺、氣管、肝、神門、腎、腎上腺等穴,並可以交感、內分泌、大腸等穴為配穴。

【針法】 針刺雙側,用中等刺激,留針10~20分鍾,隔日1次,10天為1療程。

【功效】 鎮靜安神,定喘止咳。

療法2

【選穴】 同方一。

【針法】上述耳穴埋針或用王不留行籽壓貼耳穴,2~3日1次,兩耳交替,10天為1療程。

【功效】 作用持久,用於定喘止咳化痰。

五、敷貼療法

敷貼療法的作用是什麼

敷貼療法又稱外敷法,是冬病夏治最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是指將鮮藥搗爛,或是將藥物研成細末後以水、酒、醋、蜜、植物油、雞蛋清、蔥汁、生薑汁、蒜汁、菜汁、凡士林等各種不同液汁調勻,並調製成糊狀製劑,直接敷貼於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是中醫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由於經絡有“內屬髒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裏、貫串上下”的作用,敷貼療法不但可以治療局部病變,使藥力直達患處而發揮作用,並且也能使藥性通過皮毛腠理由表入裏,絡傳髒腑,來調節髒腑氣血陰陽,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療全身性疾病的目的。使用時可根據“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則,按照經絡循行走向選擇穴位,然後敷藥,可以收到較好的療效。

應用敷貼療法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采用敷貼療法治病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是:

1.穴位貼藥時,選穴不宜過多,每穴藥量宜少,敷貼麵積不宜過大。

2.敷藥後要覆蓋固定,以防脫落或藥物流失,敷料紙宜柔軟。

3.貼藥部位常規使用75%乙醇消毒,換藥時洗淨殘餘藥物,消毒後再更換敷藥。

4.外敷天然藥物有時會引起水腫、過敏,導致皮膚破損、細菌感染,並使病情加重,除了敷藥部位消毒外,還要進行抗感染藥治療;對敷藥有過敏者(如出現皮疹、瘙癢等)應停止使用,嚴重過敏者可應用抗過敏藥治療。

5.熱熨時注意藥物溫度,防止燙傷。

6.有些外用藥物有劇毒,一定要嚴格按照藥物炮製方法,控製使用劑量和使用時間,切忌內服。

7.一次敷藥時間不宜過長,換藥時將皮膚洗淨後,最好讓局部皮膚“休息”1~2個小時後再敷藥,以免長期刺激造成潰瘍、皮疹等並發症。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敷貼療法有哪些

療法1

【成分】 炙白芥子21g,元胡12g,細辛21g,甘遂12g。

【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分3次用,每次用生薑45g搗汁,調藥末成為糊狀,攤於6塊3cm方圓的油紙上,貼在肺腧、心腧、膈腧等穴上,用膠布固定。貼前先用指摩擦穴位,使皮膚發紅,每次貼4~6小時。如皮膚感覺灼痛劇烈,可貼2~3小時就取下,每次間隔10天,每年貼3次。夏季三伏天貼,連貼3年。

【功效】 此法利用冬病夏治的原理,有調養潤肺的作用,用於久病咳嗽者。

療法2

【成分】 麻黃15g,杏仁9g,川烏9g,細辛9g,附子9g,川椒9g,白芥子9g,章丹120g,香油400g,樟腦9g。

【用法】 除章丹、樟腦外,其餘浸入香油內用水熬成炭,去渣,入章丹變色滴水成珠為度,後加入樟腦,攪勻,攤製成膏藥。針後將膏藥貼於肺腧、天突、定喘、膻中穴上,每3日1次,10次為1療程。

【功效】 麻黃有宣肺平喘功效,從古至今治肺病多用之,上方合用穴位敷貼,有潤肺定喘止咳的作用。

療法3

【成分】 白礬30g。

【用法】 將白礬研成細粉,與食醋適量共調成膏,敷於足心,外蓋紗布,然後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可連續應用。

【功效】 有化痰止咳作用。

療法4

【成分】 大蒜適量。

【用法】將大蒜去皮搗爛,外敷足心。用前先用菜籽油塗於足心,以防起泡,每日治療1次。

【功效】 有緩解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症狀的作用。

療法5

【成分】 蒼耳子、蒼術、白芥子、細辛各5份,公丁香、肉桂、半夏各3份,麻黃10份,麝香1份。

【用法】 以上藥物除麝香外,烘幹碾成細末,再加入麝香混合均勻,貯瓶密封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角脫脂藥棉薄裹如小球,放入患者臍窩內,外用膠布封貼。每2天換藥1次,10天為1療程。

【功效】 順氣潤肺止咳,一般貼藥1~2個療程可獲顯效。

療法6

【成分】 麻黃15g,公丁香、肉桂各3g,蒼耳子5g,半夏、白芥子各6g。

【用法】 將上藥研為細末,過篩,裝瓶密封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用脫脂藥棉薄裹如小球,塞入患者臍孔內,外以膠布封貼。每2天換藥1次,10天為1療程。

【功效】 減輕咳嗽症狀有顯效,一般貼藥1~2個療程可見顯效。

療法7

【成分】 麻黃、公丁香、肉桂、蒼耳子各適量。

【用法】 將上藥混合共碾為細末,過篩,裝瓶密封備用。用時取藥末6g,用溫開水調和如膏狀,敷於患者的臍孔內,外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

【功效】 能明顯減輕咳嗽症狀。

療法8

【成分】 白術6g,黨參、幹薑、炙甘草各3g。

【用法】 烘幹共碾成細末,直接敷於患者的肚臍上,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3天換藥1次,3次為1療程。

【功效】 一般用藥1療程,咳嗽咳痰症狀可消除,可間隔7天再行第2個療程,以鞏固療效。

療法9

【成分】 蘇葉20g,大蒜5瓣。

【用法】 將蘇葉、大蒜搗爛成泥,每晚洗足後取豆瓣大一團,置小塊膠布上,貼於雙足湧泉穴,次晨取掉,連貼1周。

【功效】 有止咳定喘的功效,用於痰壅咳嗽氣喘者。

療法10

【成分】 麻黃20g,細辛、芫花、肉桂各10g,白芥子、杏仁各30g。

【用法】 將上藥研末,裝瓶封備用,用時以酒調為藥餅,如銅錢大小,烘熱敷貼肺腧、天突穴每晚1次,10日為1療程。

【功效】 潤肺化痰止咳。

療法11

【成分】 牛蒡子、魚腥草各20g,蔥白5g,冰片0.5g。

【用法】 將牛蒡子、魚腥草研末,與蔥白、冰片各搗爛成泥,用前以75%乙醇消毒臍部,然後取藥泥塗於臍周,膠布外貼覆蓋,每日1次,連用1周。

【功效】 用於肺熱咳嗽、痰稠、痰中帶血者。

療法12

【成分】桃仁6g,杏仁3g,白胡椒7粒,梔子6g。

【用法】 上藥共研成細粉和勻,治療時,取藥粉適量,用雞蛋清和成膏狀,敷於患者雙側湧泉穴上,外蓋紗布,然後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效】 有鎮咳化痰的作用。

六、按摩療法

采用按摩療法防病治病有什麼作用

按摩又稱推拿,是以不同的手法作用於人體,刺激患者體表的部位或穴位,運動患者肢體而進行防病治病的中醫外治法。體穴按摩療法具有簡便易行,不用吃藥打針,無損傷,無副作用,在治療過程中給患者舒適的感覺,同時對許多疾病和人體保健具有獨特的不可代替的防治作用。

從中醫學理論和現代醫學觀察分析,體穴按摩具有疏通經絡,宣通氣血,調整人體各個器官的功能。它不僅能用自己雙手提高本身的免疫功能,而且還能使人類獲得自然的抗病能力。根據有關的研究觀察和報道,按摩有以下幾方麵的作用。

1.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體質的強弱是發病與否之根本,長期的精神緊張,缺乏鍛煉必致體質虛弱,為病邪的侵入造成可乘之機。年老退變,代謝不良容易致病。按摩手法的刺激可以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它可以使皮膚表麵的衰亡上皮細胞脫落,改善皮膚的呼吸和營養,有利於腺體(汗腺、皮脂腺)的分泌,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升高局部溫度,增強皮膚光澤和彈性,並能通過末梢神經傳導致中樞,調整機體功能。

2.消除疲勞,促進代謝:按摩可以降低肌肉疲勞和改善肌肉萎縮,提高肌肉的張力,增強肌腱和韌帶的彈性,促進炎症滲出物的吸收,消除痙攣和腫脹,恢複關節活動功能。通過推拿可以使血液成分和代謝變化,增加白細胞總數,提高白細胞噬菌指數,使淋巴細胞比例增高。

3.調整神經功能,促進平衡:神經係統聯絡身體各部,影響各部器官的功能活動。神經功能失常或興奮或抑製,均能使器官功能發生紊亂而發病。按摩可以調整神經係統的興奮和抑製過程,解除大腦的緊張和疲勞,對自主神經產生影響,引起內髒血管腺體等功能活動的改變,在相應的脊髓節段處推拿可引起神經性節段反射的改變,對有關組織器官產生影響。

總之,按摩療法可以使血流加速,代謝旺盛,改善機體的功能,增強抗病能力,使髒腑調和,陰陽平衡:以達康複保健的目的。

采用按摩療法防病治病有什麼優點

按摩療法屬於中醫外治法的範疇,因此它不同於以內服藥物為主的內治法,在家庭中應用具有其獨特的優點。

1.按摩治病,使用簡便:按摩療法用於家庭保健,不僅能治病防病,而且又不需要任何醫藥設備及不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製,是每個家庭中便於操作應用的好方法。

2.手法治病,容易掌握:按摩療法是以手法為主要手段,而且隻要按照手法的操作要領去做,通過反複實踐

就會熟練的掌握各種手法。

3.家庭保健,安全舒適:保健按摩療法是一種比較 。安全舒適的治療方法,沒有危險性。在臨床應用中隻要辨證地選用手法,按照一定的操作要求進行,手法運用得當,就不會發生不良反應和相反的副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4.防治疾病,療效顯著:體穴按摩療法雖說屬外治法,由於運用中醫理論作指導,所以在防治疾病方麵範圍廣泛,對內、外、婦、兒、傷等各科的疾患均可應用,如關節炎、肩周炎、神經性疼痛、慢性支氣管炎等病證經按摩治療後,可收到顯著的治療效果。

按摩療法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1.在按摩前要剪掉指甲,以避免因指甲過長而損傷患者皮膚。並要注意觀察手法操作時的反應,如有不適或發生異常情況(如頭暈、嘔吐、惡心、皮膚損傷)可暫停,待到症狀消失後,再進行治療。

2.患者在過於饑餓、疲勞、精神緊張或情緒不安時,不宜立即進行按摩治療。婦女月經期、妊娠期,不宜在其腹部及腰骶部直接用手操作。身體瘦弱、氣血虧虛者,手法刺激不宜過強。

3.患者要有明確診斷,要知道自己哪些地方不舒服,患的什麼病,然後對症治療。在運用手法治療時要適當選擇正確的體位,使患者感覺舒適,肌肉容易放鬆,便於操作。

4.按摩時選用穴位要準確,手法掌握要熟練,操作運用時手法力量要均勻、柔和,不要過輕或過重。被直接治療的部位可塗上一些潤滑劑,如紅花油、鬆節油、藥酒或黃酒、薑汁、藥膏、藥粉。一是可潤滑皮膚,避免擦破皮膚,二是可增強治療效果。

5.按摩在操作時所需要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局部按摩大約15分鍾,若全身病變較多或有內、婦科疾病的,則大約需要30分鍾。治療10次為1療程。3~5個療程可休息6天再視病情而定治療時間。

6.按摩療法宜在伏天進行,也可在發病時進行,但室內溫度不宜過低,以防受涼。

7.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來說,按摩期間,仍需加強體育鍛煉,在冬季要及時采取防寒、耐寒、抗寒的措施。預防感冒應盡量掌握疾病的發作規律,做到病前預防。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體穴按摩療法有哪些(加人體穴位圖)

1.背部按摩

【手法】 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搓法。

【取穴】 大椎、肺腧、腎腧、命門等。

【操作】

(1)患者俯臥位或坐位,操作者立於患者一側,用手掌在背部自上而下做推法,重點在督脈經、膀胱經處治療,連推3~5遍,並點按上述穴位一遍。

(2)用掌根部位按揉從背部到腰骶部連續操作數遍,最後在肺腧、心腧、大椎及腰部的腎腧、命門穴處橫擦以透熱為度。

2.胸部、上下肢部按摩

【手法】 按法、揉法、搓法、摩法、抖法。

【取穴】 中府、氣戶、膻中、內關、天突、章門、期門、肩井、合穀、足三裏、豐隆。

【操作】

(1)患者仰臥位或坐位,操作者用雙手五指指麵搓摩胸脅來回操作5遍。

(2)用手掌麵橫摩前胸部,沿鎖骨下緣開始到12肋往返操作3遍,並點按上述穴位一遍。

(3)用掌摩法按順時針方向按摩胸部5分鍾。

(4)用雙手拿肩井穴2分鍾,再拿上肢,從肩部拿到前臂部往返操作3遍,先做一側上肢,再做另一側。

(5)用點法點按中府、尺澤、孔最、列缺、內關、合穀、足三裏、豐隆穴一遍,每穴半分鍾,達酸脹感為宜,最後搓、抖上肢,大幅度地搖上肢結束治濘。

3.自我按摩一

(1)用雙手掌的小魚際部,橫搓印堂穴,再沿鼻根兩側下移。按摩迎香穴,再返回按印堂穴。如此反複數10次。然後用拇指指端掐按合穀穴1分鍾,兩側交替進行(圖8、圖9)。

圖8 擦印堂及鼻根兩側 圖9 掐合穀

(2)用右手中指指端勾點天突穴,用拇指指腹按壓璿機和膻中穴,再用一手中指指端按揉中府穴,以上各穴分別按壓1分鍾(圖10)。

圖10 勾點天突

(3)用手掌麵來回搓抹前胸至脅肋部3~5遍,先操作胸脅部一側,再操作另一側;用右手五指麵推前胸部,左手放右手上麵稍助力,從鎖骨下一直推到兩側的12肋部位,連續操作30遍。

(4)自感呼吸困難、氣急時,可用右手示指指尖點天突穴。用拇指按中府、膻中、孔最、尺澤、內關等穴30秒。

(5)咳嗽痰多而稠者加按揉足三裏、豐隆穴各1~2分鍾。

(6)用右手擦左側脅肋部,用左手擦右側脅肋部,擦至有熱感為宜。用示指指間關節或中指端或用示指第一指間關節突起部按揉腎腧、命門各1分鍾,再用雙手掌根部自上而下摩擦腰部,達到有溫熱感為適宜。

(7)兩手五指微張與肋間隙等寬,分別用兩手指腹叩壓在胸壁上,自胸肋關節處向兩側脅肋部分推。然後用兩手掌指重疊按壓中脘穴(圖11)。

圖11 分推兩肋

(8)用手掌自上而下推摩胸部數次。用雙手中指按於第5肋間隙,手掌按於乳根穴進行揉擦1~2分鍾(圖12)。

圖12 推擦乳根

(9)用示指、中指、環指並攏推大椎穴1分鍾。然後用左右手掌交替擦頸項,以發熱為度。

圖13 推大椎 圖14 推頸椎

(10)用拇指指端交替點按雙側內關、郤門穴,各1~2分鍾(圖15)。

(1) (2)

圖15 按內關

4.自我按摩二

(1)兩手微握空拳,用屈曲的拇指指背,平貼在鼻梁的兩側,然後,做自鼻根至鼻翼旁側迎香穴處的往返推擦,同時,用拇指指間關節按壓迎香、鼻通穴(圖16、圖17)。

圖16 鼻通、迎香穴 圖17 推擦鼻翼、點按鼻通、迎香

(2)用兩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雙側風池穴,而後用中指按揉大椎穴(圖18、圖19)。

圖18 按揉風馳 圖19 點按大椎

(3)以雙手拇、示指相對,揉捏、提拉耳垂,逐漸向上乃至全耳,用力不宜太大。

(4)用兩手示指、中指、環指三指的指腹,從印堂穴推向太陽穴(圖20、圖21)。

圖20 印堂、太陽穴 圖21 推抹印堂、太陽穴

(5)兩手五指張開,屈曲呈“梳狀”,用十指尖端叩壓在前頭部,依次自前頭部向後頭部按壓,直至頭頂,而後改五指並攏沿後頭部向後滑捋至頸部(圖22)。

圖22 推捋後頭部頸部

(6)取坐位,先用熱水洗腳,用小魚際摩擦湧泉穴(圖23)。

圖23 擦湧泉

(7)用拇指點揉雙側足三裏、三陰交穴。此法對咳嗽、咳痰伴四肢無力、體倦懶言、全身酸痛者治療效果好(圖24、圖25)。

(1) (2) (1) (2)

圖24 按揉足三裏 圖25 按揉三陰交

七、氧氣療法

氧氣療法的作用是什麼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氣道阻塞不暢,有肺通氣障礙,表現為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病情控製不好時表現得更為突出。慢性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可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引起肺心病、呼吸衰竭。根據缺氧程度不同,可分為輕、中、重度。通常用動脈血氧分壓表示,正常動脈血氧分壓為12.8~13.3幹帕,當動脈血氧分壓低於正常而在6.67千帕以上時,我們稱之為輕度低氧血症;動脈血氧分壓低於5.33幹帕時為重度低氧血症;介於5.33~6.67幹帕之間時為中度低氧血症。

氧是維持人體生命必需的物質。人體的氧儲備極少,健康成人體內存氧量僅1.0~1.5升,3~4分鍾即可耗盡。代謝所需的氧全靠呼吸器官不斷從空氣中攝取,並借助循環和血液係統的功能運往全身各器官、組織。

缺氧對機體危害很大,尤其在中、重度低氧血症時表現得更為突出。機體各組織器官的代謝都需要用氧,代謝活躍的組織器官如心、腦、腎對氧的需要量更大。總之,缺氧對機體的危害廣泛而嚴重,可導致體內的代謝異常和生理紊亂,嚴重者可致重要髒器組織損害和功能障礙,甚至引起細胞死亡而危及生命。對於中、重度低氧血症的患者,必須及時予以糾正。

糾正機體髒器缺氧,改善低氧血症,治療方法有兩種: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改善呼吸道通氣;二是提高吸入空氣的氧濃度。解除呼吸道梗阻,可以選用消炎藥、平喘藥,以減少支氣管內黏液分泌,減輕呼吸道管壁水腫,緩解支氣管痙攣。但對慢性支氣管炎、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氣管梗阻不暢難以完全解除,還必須配合氧氣吸入,方可提高肺泡的氧分壓,以緩解病情。而氧氣療法(簡稱氧療)即是糾正缺氧的最好辦法。

氧療可以在醫院進行,也可以在家中進行。家庭氧療是指在家庭中給以氧氣吸入的治病方法。現代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對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在其病情穩定時,做持續低流量氧氣吸入,是緩解病情的最為有效的方法。

家庭氧療的開展給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的康複治療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它被認為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據研究,對嚴重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長程家庭氧療者,比沒有氧療者的5年生存率增加l倍,且患者在健康狀況、生活質量和提高運動耐力等方麵也均有顯著改善。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便攜式供氧裝置的麵世和家庭用氧源(壓縮氧氣、液態氧和氧濃縮器)的發展,為家庭氧療開拓了更廣泛的前景。

采用氧氣療法時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為了達到合理氧療的目的,可將低氧血症分為兩類,即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常見於慢阻肺、肺心病患者)和單純低氧血症(如急性肺損傷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其在臨床上具有指導意義。此外,應用氧療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吸入氣的濕化。從壓縮瓶內放出的氧氣,濕度大多低於4%。低流量給氧一般用氣泡式濕化瓶,高流量給氧宜用高效濕化器。

2.預防交叉感染。所有供氧裝置、給氧裝置,包括鼻導管、鼻塞、麵罩等一切氧療用品均應定期消毒,並供專人使用。

3.注意防火和安全。氧是助燃劑,一定注意不要漏氣,嚴禁將火源帶入氧療病區(家庭氧療更應注意),不能在氧療患者附近打火、吸煙。氧氣鋼瓶內係高壓(盛滿氧氣時壓力達150kg/cm2),為防止高壓氣體傷人,安裝氧氣表時必須將螺母擰緊後再開放鋼瓶閥門,卸下氧氣表時必須先將鋼瓶閥門關緊。氧氣鋼瓶要放置穩妥,以免傾倒。經過氧氣流量表減壓的氧氣壓力也在100幹帕(1 kg/cm2)左右,這對人體是相當大的壓力。氧氣必須先通到大氣中再給患者吸入,而且要有開放的呼氣通道,絕不能將氧氣直接通入肺內。

4.高濃度吸氧對肺組織有直接損傷,有人觀察,吸氧濃度大於60%時,24小時後肺組織就有明顯損傷並導致纖維化。因此,吸入氣的氧濃度一定要控製在30%以下。

5.重視全麵綜合治療。氧療隻是糾正低氧血症和組織缺氧,對於導致缺氧的基礎疾病則必須針對病因,采取各種綜合性措施,如維持患者的水和電解質平衡、控製感染、消除氣道的痙攣等。

隨著氧療的開展和推廣,家庭氧療和高壓氧療的應用也在逐步增多。給氧有治療作用,但使用不當也可發生不良反應,必須重視可能發生的氧中毒。研究表明,吸入氣中的氧分壓越高,氧的毒性作用就越大;吸入高氧分壓的時間越長,毒性也就越大。氧分壓過高可損害人體任何組織,肺接觸的氧分壓最高,損傷最顯著。如吸入100%氧後,早期出現胸骨後疼痛、刺激性幹咳,至24小時發生肺活量顯著降低,伴惡心、頭痛、感覺異常等,再持續長時間吸入高濃度氧則可出現肺間質水腫,並進行性發展為呼吸窘迫、呼吸衰竭和死亡。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氧氣療法有哪些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進行氧療的總原則是低流量、持續性、長療程吸氧。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缺氧嚴重,為什麼不給以大流量、高濃度氧呢?因為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在缺氧的同時往往還伴有體內二氧化碳瀦留,體內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會使呼吸中樞麻醉,此時缺氧成為對呼吸中樞的惟一刺激。倘若提高吸入氣體氧的濃度,使血氧分壓上升,將會抑製呼吸中樞,甚至出現呼吸停止。而采用低流量吸氧,即每分鍾氧流量為1~2升,將動脈血氧分壓維持在8千帕左右,這樣既可保證機體組織的用氧需要,又不致抑製呼吸中樞。

值得注意的是,間斷用氧非但不能改善缺氧,反而會使缺氧加重,因為肺泡內氧、二氧化碳、氮和水蒸氣壓力之和為1個大氣壓,氮和水蒸氣壓力較為恒定。間歇給氧時,在停止吸氧階段,大量二氧化碳排入肺泡,可使血氧分壓迅速下降,所以吸氧一定要持續。

總之,長時間長療程吸氧,較短時間內吸氧更能收到顯著的效果。

臨床上有各種各樣的給氧裝置可供選擇和應用,這些裝置在價格、效果、送氧的精確性和操作的複雜性方麵均存在差異。

1.鼻導管或鼻塞給氧是一種簡便、價廉、方便、舒適的給氧裝置。使用方法為:經一側鼻腔插入直達軟齶水平,離鼻孔8~10cm,深度相當於鼻尖至耳垂的2/3;每8~12小時換一根鼻導管,換另一側鼻孔插入;也可用鼻塞或雙側鼻腔導管(插入深度約2cm),單側與雙側鼻導管的吸氧效果相似。鼻導管吸入氧濃度(%)=21+4×氧流量(升/分)。如當氧流量為2升/分時,吸入氧濃度應為21+4×2=29%。這種吸入氧濃度的估計是粗略的,實際上還受患者潮氣量和呼吸頻率的影響。患者在張口呼吸、咳嗽、說話、進食時,吸入氧流量不變,但吸入氧濃度會降低。其他缺點還有流量大、易堵塞,幹燥氧易致鼻幹、痰黏,氧流量在7升/分以上時患者多不能耐受等。

2.簡單麵罩。優點是能提供較好的濕化,呼出氣的二氧化碳可在麵罩內積聚。一般給氧流量為5~6升/分,適於缺氧嚴重而無二氧化碳瀦留的患者。

3.附貯袋的麵罩。用於以較低流量氧來提供較高的吸入氧濃度。

4.Venturi麵罩。調整麵罩邊縫的大小可改變空氣與氧的比例,比例的大小決定吸入氧濃度的高低。如今該麵罩已廣泛用於臨床,對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及需嚴格控製的持續低流量氧療者效果較佳。

5.通氣機給氧。對各種嚴重的通氣障礙、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自主呼吸微弱、呼吸暫停等,均可通過人工氣道使用機械通氣。

6.如經氣管給氧、氧帳或頭罩等也偶有使用。

家庭吸氧所用的氧氣裝置可以是氧氣瓶、氧氣袋或小型便攜式化學製氧機等。我國目前多采用大氧氣筒,連接的導管宜長一些,以便於進行室內活動。吸氧的方法宜采用鼻塞法,氧氣有流量表,可把氧流量控製在l~2升/分,這樣吸入氣的氧濃度可達25%~30%。

八、刮痧療法

為什麼刮痧療法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刮痧療法就是利用表麵光滑的硬物等作為刮痧器具,配以刮痧介質,在人體表麵特定部位(經絡、穴位、疾病反應點等)進行反複刮拭,刮出“痧疹”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非藥物療法。它同針灸、按摩等療法一樣同屬中醫外治法範疇。患者經刮痧治療後,在局部可出現突出皮膚表麵的鮮紅色或紫紅色的“痧疹”。中醫認為,這種“痧疹”就是潛伏在人體內的一種致病因素,通過刮拭等法可以使其排出體表。

中醫認為刮痧的作用機製為:調合陰陽、扶正祛邪、疏理通絡,具體說刮痧療法之所以能治病,就是因為:

1.刮痧療法采用刮拭人體的特定部位(經絡、穴位及疾病反應點等)而激發人體內經氣,通過經絡係統的傳導,加強了體表與體內的相互協調,也加強了體內各髒腑、組織器官之間的相互協調,以糾正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現象,使人體陰陽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

2.通過刮拭人體特定部位,一方麵加強了體內精氣的運行,使人體正氣得以充實,而起到扶持正氣、增強抗病能力之目的;另一方麵,使皮膚腠理得以開泄,為病邪的排除開通了道路,以達到祛除病邪之目的。

3.通過反複的刮拭,可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中醫認為,經絡不通,氣血淤滯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保證經絡疏通,才能暢通氣血運行,使經絡髒腑的生理功能恢複正常。

4.現代醫學證實,刮痧具有鎮痛作用,可治療頭痛、風濕痛、胃痛等疼痛性疾病;刮痧對局部和全身的血液、淋巴循環有增強作用,可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刮痧對循環、呼吸中樞具有鎮靜作用;刮痧還具有強心、發汗、增強免疫和養顏美容、防止皮膚老化等作用。

刮痧療法使用的刮痧器具有哪些

進行刮痧治療時,人們常用的刮痧用具是多樣的,也可以就地取材。它們是:

1.木器:選用沉香木、檀香木、桃木等加工成邊緣光滑無棱角的小長方木塊,作為刮痧用具。

2.水牛角板:選用水牛角加工成表麵及邊緣光滑無棱角的小長方塊或凹形塊作為刮痧器具。

3.麻:麻類植物均可,以八棱麻為優,取其莖葉,洗淨,放在鍋內炒軟(不放油)擠去汁,用布包裹之作為刮痧用具。多用於小兒嬌嫩皮膚及成人胸部的刮痧治療。唐代時人們常選用已成熟的苧麻,剝皮曬幹,摘去枝葉,用根部較粗的纖維捏成一團,作為刮痧用具。

4.硬幣:選用古銅錢、銀元及銅質或鋁質錢幣等作為刮痧用具。

5.匙:選用邊緣光滑無損的瓷湯匙、牛角藥匙或銅勺柄等作為刮痧用具。亦可從廚房就地取材,還可選用小酒杯或小茶盅作為刮痧器具。

6.小蚌殼:選用邊緣光滑無損或磨成鈍緣的蚌殼,作為刮痧用具。沿海或湖泊地區的漁民常用。

7.有機玻璃紐扣:選用較大且邊緣光滑的紐扣作為刮痧用具。

8.棉紗或頭發:將其包裹亦可作為刮痧器具。

9.石器:選用表麵光滑無棱角又便於手握手捏的石塊作為刮痧器具。石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常用。

10.陶器:選用特製的陶器或瓷碗、瓷杯及瓷調羹等瓷器的邊緣光滑部位作為刮痧器具。陶器在漢代常用。

刮痧療法使用的刮痧介質有哪些

在刮痧治療時,為了減少刮痧阻力,避免皮膚損傷,增強刮痧療效,操作之前必須給刮痧部位塗上一層刮痧介質,常見的刮痧介質有:

1.水劑:用涼開水或溫開水作刮痧介質。治療熱證時用涼開水,治療寒證時用溫開水。

2.植物油:采用芝麻油(香油)、菜油、橄欖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作為刮痧介質,主要起潤滑和保護皮膚的作用。

3.刮痧油:由芳香藥物的揮發油與植物油經提煉、濃縮製成,具有祛風除濕、行氣開竅、止痛等作用。

4.刮痧活血劑:以天然植物為原料,經提煉、濃縮調配而成,具有活血化淤、促進血液循環、擴張毛細血管、促使出痧等作用。

5.活血潤滑劑:用菜油加中藥血竭、白芷、紅花、麝香等,經最新科技方法提煉濃縮而成,具有消毒殺菌、活血止痛等作用。

6.止痛靈:用天然中藥丹參、桃仁、血竭、蜈蚣、三七、麝香和乙醇(酒精)提煉而成,具有消毒殺菌、活血止痛等作用。

7.其他:還有用液體石蠟、滑石粉等作刮痧介質的,主要起潤滑作用。

采用刮痧療法治病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采用刮痧療法治病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1.根據刮痧部位,選擇適當的體位,暴露刮痧部位,用毛巾擦洗幹淨皮膚,再用75%乙醇棉球對刮痧局部、刮痧器具及醫者手指進行消毒。

2.在刮痧部位上塗上一層刮痧介質,刮痧器具與刮痧部位成45ο夾角,靈活利用腕力、臂力斜刮。

3.操作手法由輕到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用力宜均勻適中。

4.刮痧時應單向刮,不要來回刮;刮到局部出現微紅或紫紅斑塊、痧點為止。

5.刮四肢部時,呈離心方向刮;刮腰部及腹部時由上而下刮;刮肩背部及胸部時宜由內向外刮。

6.刮平坦部位時宜用刮痧器的寬麵邊緣刮;刮凹凸不平部位時,可用刮痧器角部圓鈍處刮治。

7.保健刮痧和頭部刮痧時,可不用刮痧介質。也可隔衣刮拭,手法宜輕。

另外,慢性支氣管炎在急性期應積極配合藥物對症抗炎、抗感染治療,以及早控製病情發展。發病期間,應忌食辛辣厚膩之品,應戒煙酒,恢複期間應注意保暖,以防感冒誘發本病。平時應保持心情舒暢,適當參加體育鍛煉。

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的刮痧療法有哪些

急、慢性支氣管炎均可采用刮痧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刮手太陰肺經

由中府穴處沿上肢前外側向下,經尺澤、孔最、列缺等穴,刮至太淵穴處。

2.刮足太陽膀胱經

由大杼穴處沿脊柱兩側向下,經風門、肺腧、心腧、膈腧、肝腧、脾腧、胃腧等穴,刮至腎腧穴處。

3.刮任脈

由天突穴處沿前正中線向下,經華蓋、膻中、中脘、氣海等穴刮至關元穴處。

4.隨證加減

急性期加刮督脈之大椎穴,刮手陽明大腸經;由曲池穴處沿前臂後外側向下,經手三裏刮至合穀穴處;痰多者加刮足陽明胃經,由足三裏穴處沿小腿外側向下刮至豐隆穴處;喘甚者加刮定喘穴處。

九、心理療法

為什麼悲觀情緒對慢性支氣管炎的康複不利

中醫一直認為人的情誌活動與內髒有著密切的關係。中醫名著《黃帝內經》就記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悲傷肺就是指經常悲觀、消沉容易損傷肺氣,導致肺的功能失調而產生一係列與肺有關的疾病。過度的悲哀會使人意誌消沉,精神沮喪,肺氣耗損,表現為心境淒涼、垂頭喪氣、歎息不已、愁眉不展、麵色慘淡、胸悶氣短、飲食不下、肌肉麻木。長期處於悲哀狀態下的人,機體容易衰老,很少有長壽者。

人們一旦得了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或肺氣腫等疾病後,往往有不少心理負擔,即使性格開朗的人在病情反複發作、痛苦難忍之時,也會產生消極悲觀情緒。若長期處於這種精神緊張狀態,不僅對肺的生理功能有影響,而且對病情也是有害的。

肺有衛外作用,呼吸道經常感染的人與肺氣不足有密切的關係。而像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本身就肺氣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急性發病。若長期處於悶悶不樂的精神狀態下,必然會使肺氣更加損耗,身體抗病能力不斷下降,對病情不利。

所以,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疾病的人一定要保持樂觀的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如何保持樂觀情緒

樂觀的情緒就是調養精神、排除不良情緒因素、增進健康、防止病情惡化的最好精神安慰劑。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耳。”心情愉快,則氣血流暢而能滋養神氣,使神誌調和,誌意舒暢,保持精神內守狀態。精神內守自能摒棄雜念,避免消極悲觀情緒。

現代心理學認為,愉快歡樂的心理活動能夠驅散各種憂慮情緒,克服孤獨寂寞的抑鬱心理,糾正孤僻內向的性格,使其變得達觀快樂,精神振作。古人說“樂而忘憂”就是這個意思。樂觀的情緒還能使人體的生理活動正常進行,並糾正各種生理失調狀態,增強藥物的療效,促進疾病的康複。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煩惱催人老,笑笑變年少。”這是很有道理的。悲哀最是傷人,而歡笑最能益人。歡笑能補腦髓、活筋絡、舒血氣、消食滯,勝於服藥。

要保持樂觀的情緒,首先必須培養樂觀主義精神,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穩定。樂觀的人習慣從好的方麵來看問題,對生活、對前途充滿信心,相信黑夜過後是早晨,嚴冬過後是陽春,不會沉湎於自己的病痛中,從而有利於疾病治愈。

為什麼說笑口常開有利於支氣管炎的康複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笑一笑,十年少。”當人們遇到順心高興的事時,不僅興高采烈,還會年輕許多,同時也會忘卻一切不愉快之事。笑的確是一味良藥。

醫學家已經肯定,笑是一種有益於健康的運動。笑一笑,可使人體內的膈、胸、腹、心、肺,甚至肝髒,都能得到短暫的活動。笑得有力,則能使顏麵、臂與腿的肌肉得到鬆弛,使動脈擴張,毛細血管充血,引起麵部、頸項發紅,有時頭皮和手也會發紅。還有報道指出,笑能刺激大腦產生一種被命名為苯鄰二酚胺的激素,可以減輕心、肺、肌膚及關節的疼痛和不適。總之,喜笑能增加肺活量,清潔呼吸道,鬆弛肌肉,消除神經緊張,減輕各種精神壓力,促進食欲,增加消化液分泌和加強消化器官的活力,故對支氣管炎的康複是有利的。

為什麼說音樂療法有利於支氣管炎的康複

音樂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古人認為音樂可以“通神明”,音樂之聲與“人氣相接”,能“動蕩血脈,流通精神”,可以“使人喜,使人悲”。此外,音樂旋律的陰陽升降可以協調人體陰陽的平衡,對人體有醫療作用。

現代科學研究指出,音樂對人體有兩方麵的作用。一是物理作用。據研究,人體的各種器官具有一定的振動頻率,當人患病時,器官的振動頻率也會改變。而音樂通過本身的聲波振動,可以糾正病變器官的頻率,使之調諧,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二是心理效應。悅耳動聽的樂曲,悠揚輕快的旋律,沁人肺腑的聲樂,使人凝全神於音樂中,排除雜念,逐漸平心靜氣,呼吸深緩,全身鬆弛,從而調節內髒、大腦和軀體,具有明顯的降壓、止痛、鎮靜、止喘等作用。不同的樂曲,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音調,可以讓人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對人體的醫療保健作用也不一樣。音樂中的吹、拉、彈、唱,不僅有利於演奏者自身的健康,而且也對他人有利。

為什麼說吹管樂有利於支氣管炎康複

吹管樂活動不僅能增強神經係統的靈敏性,而且也能加大五髒六腑及部分肌肉的活動量.對改善機體呼吸、消化、血液、循環及神經係統的功能都有很大的幫助,有利於支氣管炎及其他一些呼吸係統疾病的康複。其醫療作用如下:

1.增加肺活量:由於吹管樂需要的空氣量大,吸氣多,所以經常吹奏,勢必會逐步增強胸廓的擴張能力和肺的儲氣量。吹管樂不僅鍛煉了呼吸器官,而且由於大量氧氣的吸入,也有利於身體健康和支氣管炎的康複。

2.增加橫膈肌等的活動量:吹管樂,除能增加氣、唇、指、舌的活動量外,同時還能增加呼吸道、胸、腹、腰、背,尤其是橫膈肌的活動量,有利於改變慢性支氣管炎呼吸急促的症狀。

3.促進各器官運動:由於吹管樂的呼吸動作幅度較大,腹壓變化劇烈,在膈肌、腹肌等肌肉的影響下,胸、腹腔各器官的運動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強,起到了類似中醫的內髒按摩作用,使肺髒等髒器功能加強。

4.有類似養心的作用:吹管樂,使精神集中以調心,要求一定的演奏姿勢以調身,以口腔吹出來的氣息為動力,采用胸腹式呼吸法以調息,故吹管樂有類似“養心”的醫療作用,使呼吸功能加強,有利於支氣管炎的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