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調精神:老年人重在精神調攝,遇事皆恬靜虛無,泰然處之,切忌大喜大悲。
2.慎起居:夏季自然界萬物生長旺盛,老年人的起居也應隨之做適應性調節,如清晨早起,洗漱後在室外清靜處散步慢跑,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
3.節飲食:夏季晝長夜短,天氣溫熱,應注意飲食調節,切勿極饑而後食,食不可過飽。亦忌極渴而後飲,飲亦不宜過多。老年人還須慎食瓜果冷飲,以免傷脾胃陽氣。
4.巧運動:老年人宜通過各種有益的運動來活動筋骨、調暢氣血,養護陽氣。
5.重食療:素體陽虛的老年人,常食雄雞、紅棗、核桃、鯉魚等益氣溫陽的食物,以及具有溫陽祛寒功效的藥粥等,往往能收到益氣強壯的功效。
6.借藥治:老年人素體陽氣贏弱者,可適當服用益氣補陽滋品來養陽度夏。
中醫如何認識冬季防病與養生?
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個節氣,冬季是一年中寒氣最盛的時期,這一季節的特點是天寒地凍,霜雪冷風,陽氣潛伏於內,陰氣至盛太極,自然界萬物封藏: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人體的新陳代謝也處於蟄伏封藏的緩慢時期,在冬季養生應注重顧護和填補陰精,斂陽兼溫補氣血。
冬季封藏之季,是一年中人體處於養精蓄銳的時期,如果冬季損陽傷陰,耗損氣血,則來年春夏.機體必然難以適應春生夏長這一代謝旺盛時期的需要,容易舊病複發或產生新的疾病。冬季飲食上應適當進食一些厚味補腎之食品或進食一些補益氣血的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狗肉、黃芪老雞湯、烏骨雞燉木耳、甲魚枸杞湯、山藥羊肉煲、鹿角豬髓湯等。冬季應慎食寒涼生冷之品,如冷飲、冰西瓜汁、冰啤酒等,以免造成寒從口入,有損中陽脾胃而出現脾陽不振、脾虛瀉泄或中氣下陷等證候。同時,亦應注意在溫補之時,不可過量,也不可用過於大溫大熱大辛之品,以防內熱蘊積,生瘀生火或造成瘀熱互結於內,或辛熱傷陰,陰虛火旺,而引發宿疾。
冬季在起居方麵應該防止暴寒而傷及肺陽,肺陽為寒氣所傷則咳嗽、肺氣不利。同時,室內亦不可過溫過暖,否則,室內外溫差過大,會影響人的調節適應機製,易患疾病。冬季應經常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若室內空氣缺氧又汙濁,易致人精神不振,神疲乏力,或產生呼吸道疾病。冬季應保持一定時間的戶外有氧運動,這樣可以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增強呼吸道的免疫力,還可以改善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與抑製的平衡調節機能,振奮精神。運動形式可豐富多樣,如跑步、武術、球類等,其中效果較好的有太極拳、長跑等。
為何“冬病夏治”對疾病恢複意義重大
冬病夏治的產生,源於人們對疾病規律的認識。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關節炎、老年畏寒證以及屬於中醫脾胃寒類疾病。夏治指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此暫未發作的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治的方法,以預防冬季舊病複發,或減輕其症狀。從小暑至立秋,人稱為“伏夏”,即“三伏天”,這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予以治療,可以使患者的陽氣充實,增強抗病能力。依據中醫“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原則,除了在冬天發作時治療之外,常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療。在夏天未發病時,就培本以扶助正氣。人體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到了冬天就可以少發病或不發病。實踐證明,冬病夏治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利用夏季調理脾胃,可健脾去痰,使冬季病情得以緩解,有的還可治愈;支氣管哮喘患者利用三伏天進行敷貼,可使冬季病情明顯得以緩解;糖尿病患者可以利用夏季把血糖降到正常範圍,對日後病情的控製極為有利;關節炎患者可以利用夏季進行治療,減少冬季發病的機會。這一切都說明了夏季對疾病恢複的重要意義。
為什麼說冬病夏治屬於預防性的治療措施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冬病夏治屬於預防性的治療措施之一。《內經》中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記載。“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發病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這是最理想的積極防病措施;二是“既病防變”是指一旦疾病已發生,則應爭取盡早診治,以防疾病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地發展、轉變。《內經》還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於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這其中“養”的含義,便是要求人類應順乎四時陰陽生長變化的規律來養生。“春來陽氣動,人亦順之以生少陽之氣,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自然界的陽氣,本是春季始生,夏季最盛,人亦順之。盛夏的暑氣使人腠理大開,更易耗陽氣於外,致令內陽相對虧虛。如果春令適應了溫熱之氣,到了暑夏就沒有難適應之心緒。精神適從了,活動就能與時氣統一。陽氣若不得養,冬季便易舊疾重發或生他患。祖國醫學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概括了攝生中的精神修練、運動調節、膳食養生和藥物調治等內容。對於中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來說,夏季不僅應當注重養陽,而且還要注重防病治病。不注意養陽,奉長、奉收、奉藏、奉生者少。《內經》揭示和闡明了一個重要的調、養、治原則:“春夏宜養陽以防陽氣易損。秋冬宜養陰以防陰精易耗。”這個理論也指導了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治療原則,提示人們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
一般說來,春夏溫熱,人體陽氣活動旺盛,陰津往往容易隨汗液外泄而耗傷。人們為了適應這種氣候變化,比較注意養護陰津,往往不自覺地忽視了養護陽氣。素體陽虛之人若不注意保養,則陽氣虛損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因此,肺腎陽氣虛弱的咳喘病人至夏季容易複發或病情加重。
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髒病、風濕性關節痛、卒中(腦血管意外)、胃腸道疾病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體虛易感冒者,好發於冬季、反複發作,危害健康。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治病重在治本。一般從每年六月份開始(農曆三伏天前後)開始冬病夏治,中西醫結合,內外兼治,有利於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強患者自身對疾病的抵抗力。
冬病夏治有什麼特點
所謂四時養生防病,就是按一年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調節人體,健身防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這是祖國醫學中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是攝生保健的重要環節。冬病夏治、冬病夏防可減少一些疾病在冬季的複發及新病的產生,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冬病夏治是指對一些冬季發作頻繁、症狀明顯,而夏日卻症狀緩解,發作較少甚至不發作的疾病的治療方法。冬病夏治是中醫學的一種獨特治療方法,主要用於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及風濕性關節炎等病,多采用針灸、貼膏藥、中藥等方法治療,均取得了明顯而持久的療效。
中醫養生學家發現,冬季常發的慢性病及一些陽虛陰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情得以好轉。其中,以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最顯著。從小暑至立秋,人稱為伏夏,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夏天在中醫看來是陽氣最為旺盛、氣血充盈、機體各種機能條達、經絡通暢之時。春夏養陽,此時予以治療,可以使患者的陽氣充實,增強抗病能力。此是依據中醫“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原則,除了在冬天發作時治療之外,就常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療。在夏天未發病時,就培本以扶助正氣,人體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到了冬天就可以少發病或不發病。中醫理論認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高明的醫生要有治未病的預防思想。這也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有許多疾病在夏秋之際發作不明顯,症狀也不重,而到了冬季往往症狀加重,時有發作。如呼吸係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和肺心病等就是如此。根據中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夏秋之際正是扶正培本、滋養陽氣的有利時機。如能注意調養,使“正氣內存,邪不可幹”,到了冬季就會減少上述疾病的發作或減輕病情。以兒童為例,如往年冬季每個月會感冒1~2次以上,稱為“易感兒”。這些兒童抵抗力差,在不常發病的季節注意調養,往往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曾有一個患兒每到冬季反複感冒,從幼兒園直到上小學都是這樣,成了家長的一塊心病。後來在夏末秋初之時,按照中醫的處方吃藥調理,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在當年的冬季隻感冒1次,而且很快就痊愈了。這充分體現了中醫預防為主的思想,事實上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從表麵看,呼吸道疾病發作的原因是細菌感染或病毒侵襲所致,但實質上是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所造成的。夏季,人體汗腺分泌亢進、表皮毛細血管擴張、皮膚呼吸暢通、機體代謝旺盛,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對呼吸道疾病患者,進行益氣固本治療,提高機體的整體免疫功能,激發自身的防病潛力,可防患於未然。
對一些冬季發作較劇、夏天病情緩解的疾病,應趁其發作緩解季節,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藥,以預防冬季舊病複發或減輕症狀,這便是中醫冬病夏治的一種獨特療法。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等疾病屬於“本虛標實”,皆適宜於冬病夏治。按照中醫病因病理分析,上述疾病大多是由於肺氣不足、脾腎陽虛,導致機體抗病能力減退、外界病邪容易侵入呼吸道而引起病變,所以中醫治療這類疾病特別重視“扶正固本”,即增補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因此,當夏天病情趨於緩解、邪氣處於次要地位時,應不失時機地補益正氣,以增強體質。
實踐證明,夏季“扶正固本”以服用中藥療效較好。如補肺固表,可用玉屏風散;健脾化痰可用六君子湯(由黨參、白術、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組成);益腎納氣可用金匱腎氣丸,或吞服紫河車粉、人參、哈蚧粉。另外,亦可在背部的肺俞、腎俞等穴位進行灸療。與此同時,最好再做一些有利於呼吸和補肺養腎的體育健身運動,如健身功、呼吸操等,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冬病夏治有哪兩種常用方法
冬病夏治的兩種常用方法如下:
1.內服溫補藥物以扶助正氣。根據患者的體質情況,分別采用補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腎納氣等療法。具體來說,如果患者平時怕風汗,容易罹患感冒,經常打噴嚏和鼻塞流涕,當以補肺固表為主,可藥用玉屏風散(由黃芪、防風、白術組成);如果患者麵色萎黃、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平時痰多,適宜健脾化痰法,藥用六君子丸(由黨參、白術、陳皮、半夏、茯苓和甘草組成);如果患者常感腰酸肢軟、畏寒神疲、夜尿頻多,稍動即覺呼吸短促,當用益腎納氣法,藥用金匱腎氣丸。
2.外貼發泡藥或外擦溫散藥水。外貼發泡藥物是一種敷灸療法,能促使皮膚潮紅到發生水泡,結合穴位刺激作用,達到防治目的。溫散藥物能溫經散寒通絡,亦可獲得同樣效果。其中發泡藥如白芥子(白芥子15g,搗爛成泥)、鮮毛茛(鮮毛茛30g,冷開水洗淨,加食鹽少許搗爛)、大蒜頭(大蒜頭7瓣,去皮搗爛)等,任選1種,捏成小餅,貼在肺俞穴(第3胸椎下,天柱穴旁開1.5寸凹陷中)、腎俞穴(第二腰椎下命門穴旁開1.5寸凹陷中)、定喘穴(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的大椎穴旁開0.5寸)等穴位上約2~3小時,等貼敷處有灼熱疼痛感即去藥,用消毒紗布妥加保護。如敷藥處起泡有水,不要挑破,最好任其自行吸收;如果挑破放水,先用消毒針刺破放水,再塗甲紫以防感染。此法每半個月1次,連續2次。亦可用辛溫藥物如桂枝6g、紅花3g、大蒜頭7瓣,浸在50度左右的100ml白酒內3日,間日1次,在肺俞、腎俞、定喘等穴位,用消毒棉球蘸藥酒微擦,擦至皮膚潮紅為度,擦3次。此外,還有采用化膿灸的治療方法(艾炷在特定穴位灼灸,使局部起泡結痂,五六周後脫痂自愈),因操作比較複雜,應有由醫生掌握應用。
為什麼慢支采取冬病夏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小暑至立秋,人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的原理,有陽虛病症和冬季常發的疾患,可以趁夏天來調養,所以,中醫對伏夏特別重視。我國民間在夏天用伏針、灸治、敷貼等療法,頗有效驗。
中醫養生學家發現,冬季常發的慢性病及一些陽虛陰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情得以好轉。其中,老年慢性支氣管炎,以在伏天調養最為合適且治療效果最顯著。“春夏養陽”,此時予以治療,可以使患者的陽氣充實,增強抗病能力。依據中醫“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原則,除了在冬天發作時對症治療之外,常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療。在夏天未發病時,就培本以扶助正氣,人體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到了冬天就可以少發病或不發病。
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在冬季發病,主要因為老慢支患者衛外不固,抵抗力低下,在寒冷季節,容易發生各種感染,常見的細菌感染如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病毒感染如鼻病毒及流感病毒等。其次,天氣寒冷,氣溫驟變,氣壓改變,濕度改變,均能降低支氣管自淨一排出功能,誘發慢性支氣管炎。再者,對具有過敏體質的人,冷空氣可作為過敏原,直接刺激支氣管,引起慢性支氣管炎的發作。
臨床上,慢性支氣管炎以長期咳嗽、咳痰、喘息為主證。常在寒冷季節及氣候劇變時反複發作。本病如遷延不愈,可並發肺氣腫,甚至肺源性心髒病。中醫認為,支氣管炎是由陽虛引起的,即是由腎氣不足造成的。腎氣不足則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為了防治各種慢性疾病,尤其是防治慢性支氣管炎及類風濕病,必須補腎氣以增強體質。夏季養陽,是補腎氣的最佳時節。從現代醫學觀點看來,補腎氣之後,能使體內多分泌激素,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臨床實踐證明,腎氣補足後增強免疫力約需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因而伏天應用中藥或針灸治療,到冬季身體免疫力增強,不怕冷空氣刺激,故冬病夏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慢性支氣管炎冬病夏治的敷貼療法如何選用
慢性支氣管炎冬病夏治的敷貼療法如下:
1.蔥白數根切碎,用布袋包起,放在蒸鍋中蒸,再以毛巾裹之,趁熱燙敷咽部和前胸。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咽痛、咳嗽、氣逆。
2.伏貼,是伏天治療慢性支氣管用的一種方法,采用配製的藥膏攤在方塊紙上,分別貼於有關穴位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即用細辛、延胡索各12g,甘遂、白芥子各21g,研成細末,生薑汁調糊(每次用鮮薑60g,洗淨浸泡後搗碎,擠出薑汁),再取直徑約5cm的油紙或塑膜,共6塊,將藥糊攤上。其中每次藥糊直徑為3cm,分別貼於雙側肺俞、心俞、膈俞的穴位上,然後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如貼後局部燒灼疼痛,可以提前取下,如局部有微癢或溫熱舒適感,可以多貼幾個小時。每隔10日貼1次,即每伏1次,共3次,一般可以收到顯著效果。
3.蒼耳子、細辛、罌粟殼各40g,公丁香81g、茱萸18g,白芥子24g,肉桂20g,麻黃150g,共研細末,每次取少量填臍,膠布蓋貼,隔日換1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連用3~4個療程。
4.甘遂、細辛各12g,白芥子、延胡索各21g,共研細末,加薑汁調成糊狀,敷貼於背部,兩側心俞、肺俞、膈俞等穴,每付(天)貼1~2小時,整個夏季共貼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