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功女人的魅力來自素養 六、把握好尊嚴的尺度
(一)負疚感不利身心健康
生活中基本上存在兩種負疚感:一種是健康的,另一種是不健康的。
健康的負疚感就像是功能完好的“心靈報警器”,它提示我們,我們犯了錯,有心或無意,傷害了別人。它會提醒我們不再重蹈覆轍。
而不健康的負疚感則可以說是一種習慣性行為。當局者可能並沒有做錯事,沒有必要為之所苦。
眉迪今年31歲,原來在一家外企做總經理秘書,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明明和非非是一對雙胞胎,聰明可人,就快3歲了。“那會兒我工作的時候總是覺得很不安,雖然家裏請了保姆,兩個孩子不是沒有人看,可我老是覺得對不起小家夥似的,他們那麼小,而我這個母親卻不能陪著他們,親自照顧他們。每天回到家都累得要命,幹什麼都力不從心。”
“我覺得自己既不是好媽媽,甚至也不是好太太。所以,孩子一歲多的時候,我下決心辭職了。現在我待在家裏,可以親自照顧孩子們了,可是家裏的經濟狀況卻惡化了。”
不健康的負疚感往往源起於童年,那些朦朧繽紛的日子也是你最孱弱無力的日子,年幼的你無能和無助。這時候負疚感仿佛救命稻草,盡管它也並不好受,而你也沒有理由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但與空洞的無可奈何、無能為力相比,至少它讓你感覺有所依托。比如,一個孩子麵對病重的母親,往往會為母親的狀況責備自己,“都是我不乖”——將自己放在責任承擔者的位置上,自我譴責,似乎總比陷入絕望要好些。
隨著慢慢長大,一觸即發的不健康負疚感會將你耗得精疲力竭。日複一日,它可能把你塑造成為完美主義者,對自己要求過於嚴苛以至於動不動就焦慮沮喪。
我們所希望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與真實的我們總會存在著種種差異。這些理想形象對我們有所幫助,它會激勵我們,使我們明確努力的方向。但是,不幸的是,當一些人意識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太大以致難以逾越時,不必要的負疚、羞恥感就可能應運而生。
不健康的負疚感有害無益。因為它毫無根據,它並不是由實質性的錯誤所引發的,自然也就不構成值得反思的理由,所以體驗這種負疚感從任何角度來說都很難有什麼裨益。
(二)心理困境的自療法
人一生,“不如意常八九”,總有失意與困惑的時候。事業的挫折、家庭的矛盾、人際關係的衝突等,會導致內心矛盾的衝突,使自己陷入鬱悶、焦慮、悲痛等心理困境之中,對身心健康危害極大。因而每個人應學會一些心理困境自救法。
1.回避法。俗話說惹不起咱躲得起,“躲”也就是回避,雖簡單但有實效。找一安靜處,靜默十分鍾,或聽聽音樂、散散步,都可分散注意力,淡忘煩惱,使內心趨於平靜。
2.自勉法。自勉就是以積極的信念暗示自己,努力挖掘自己的優點與長處,而不是無意中把悲觀沮喪、挫折感放大,隻有在不幸與失敗中奮起的人才能最終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