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龍潭三傑——小記魏國的三大奠基人王朗、華歆、鍾繇 第三節 鍾繇,留下的不隻是書法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官至太傅,魏文帝時與當時的名士華歆、王朗並為三公。
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曆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後張昶、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都從各方麵吸收了鍾體之長。
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記載,鍾繇的書法是跟著名的蔡文姬學的,而鍾繇的徒孫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的書聖王羲之。
但是由於鍾繇與王朗、華歆為曹丕政權的三巨頭,所以也別指望他有什麼好的名聲,就連他的書法也受到了別人的質疑。據西晉虞喜《誌林》一書記載,鍾繇和韋誕同朝為官,韋誕的手裏有一本蔡邕(蔡文姬的父親)的練筆秘訣,鍾繇一直想看,可是由於這本書太珍貴,韋誕就是沒有借給他。後來無論鍾繇如何苦苦哀求,甚至以死相威脅,可韋誕就是不借。韋誕死時把這本書當陪葬帶到了棺材裏,鍾繇非常生氣,派人掘了韋誕的墓硬是把這本書給挖了出來,從此書法進步迅猛。這件事很顯然是虛構的,因為據可靠史料記載韋誕比鍾繇晚死了二十多年,鍾繇不可能去盜韋誕墓。
這個事很顯然在表達一種民意,那就是人們認為人品可以體現在書法上,人品好的人才配寫出好的書法來。
就像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其實這個蔡襄是被人後來才替換上去的,被換掉那位是北宋著名的大奸臣蔡京。替換的原因隻是因為蔡襄是個好官,比蔡京的名聲要好得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單論書法造詣來說,蔡襄的火候和蔡京比還是差著檔次的。
鍾繇和蔡京的遭遇顯然是一樣的,不過鍾繇比蔡京更冤,因為鍾繇不是一個奸臣,相反他在政治和司法刑獄上都非常有作為。
鍾繇也是個比較幸運的人,他能夠上學,完全是因為小時候一個相師的一句話。
鍾繇小時候和他的叔叔鍾瑜到洛陽去,在路上碰見了一個看相的人,這個人一看到鍾繇便說道:“此童有貴相,然而會遭水厄,小心啊。”
這對叔侄對相士的話不以為意,可事實證明這個相士是有點本事的,因為兩人沒走幾裏,遇到了一座橋,過橋時鍾繇的馬驚了,鍾繇落水,差點丟了性命,好在鍾瑜水性好,才把小鍾繇救了出來。親戚們聽說這件事後,都覺得太神了,所以都出資讓鍾繇讀書,寄望於能夠借鍾繇飛黃騰達。
鍾繇的仕途果然走得順風順水,先是舉孝廉,做了尚書郎,並在陽陵(今陝西高陵)任縣令,後來又升任廷尉、黃門侍郎,成為皇帝身邊侍從官。
董卓死後,李傕、郭汜繼續挾持漢帝,皇帝被二人隔在了函穀關以西,曹操當時正在做兗州牧,派人上疏皇帝。李傕、郭汜等人認為曹操想在函穀關以東自立為君,而他上疏皇帝其實就是個假象。
所以李傕、郭汜就想扣了曹操的使者,阻止曹操與皇帝溝通。鍾繇經曆了董卓之亂,也經曆了李傕、郭汜的長安之亂,他恨這支西涼的野蠻部隊,他知道這幫人絕對長不了,他同時也看到了討伐董卓的戰爭中曹操的表現,他終於看到了一個真正英雄的影子。麵對李傕、郭汜對曹操正當要求的無理拒絕,他想為曹操做一些事情,於是出來勸道:“現在天下豪傑並起,每個人都以天子之命為旗號欲達一己之私,隻有曹操一心匡扶漢室,如果拒絕他的一片忠心,就寒了天下想要奉養皇帝的人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