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對魏國朝內這種自滿情緒非常擔憂,便對這些持樂觀態度的人說道:“你們這些人,邊關正在遭受強敵的圍攻,可你們卻能安坐廟堂之上,疆場上一旦有所變化,你們的心馬上就會開始動搖,這是社稷之憂啊!”
事情果然同司馬懿預見的一樣,六月,四地的戰報如雪片一般飛來,之前還滿不在乎的大臣們,都急得坐立難安。
司馬懿不想再跟朝中那些隻會嘴把式的大臣們白費口舌,二話不說率軍出征。有時候,隻有行動才能擋住別人的質疑和口舌。
六月南征,對一支北方軍隊而言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因為此時正是南方酷熱難當,且最為潮濕的時候,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桑拿天。
司馬懿決定先解樊城之圍,他不願在這樣的天氣下行軍,所以先派輕騎兵快馬來到襄樊戰場。朱然一聽司馬懿的騎兵到了,竟然嚇得按兵不動,帶來的軍隊統統偃旗息鼓,連大聲說話都不敢。
見朱然如此不堪,司馬懿命令後續部隊加緊休整,並在當地招募鄉勇。
然後,司馬懿突然對朱然的部隊展開了攻擊的架勢。注意!不是展開了攻擊,而是展開了攻擊的架勢,還沒打呢。結果很搞笑,吳軍驚懼,連夜撤退。人家到了,你不敢打,人家剛擺個pose,你就跑了,隻能用一句話形容朱然,這家夥是被嚇大的。
魏軍見吳軍掉頭就跑,都有點茫然,這也跑得太快了吧,是不是陰謀呢?前邊有埋伏?司馬懿搖了搖頭,沒有這樣設埋伏的,因為前方沒有可以設伏的地方。一場萬人的長跑大賽開始了,前邊是吳軍拚命地跑,後邊是魏軍玩兒命地追。在三州口(荊、豫、揚三州之接合處),魏軍終於追上了吳軍,其實隻差一點吳軍就可以上船逃回到江東去了。
經過一番廝殺,吳軍丟下萬餘具屍體狼狽上船,倉皇而逃。經此一戰,吳軍船艦物資損失甚多,吳國的有生力量徹底被摧毀,自此之後,吳軍再也沒能組織起對魏國的有效攻擊。而進攻六安、柤中的吳軍也因為朱然的敗退,全部無功而還。
隻有諸葛恪把軍隊推進到宛城,在這裏當上了釘子戶,周邊的魏國軍民深感不安。司馬懿心裏極其鬱悶,當年你叔父費盡氣力都沒能奈何我,現在你小子也敢來我這兒搗亂,所以就要發兵攻打諸葛恪。可是多嘴多舌的朝臣們又開始了質疑,他們認為諸葛恪占據堅城,廣有糧穀,孤軍遠攻,救兵必至,那時進退失據,魏軍未見得占得著便宜。
司馬懿對這幫目光短淺卻從來不願意思考的人說道:“吳軍隻善於水戰,現在攻下座城池來,他們其實是在觀望,他如果想發揮長處,我大軍來了,他必然棄城奔走,那樣我們就勝利了。若要是固守,快到冬季了,枯水期吳國的水軍過不來,隻能派陸軍過來,那樣的話,他們有可能打敗我們的精銳步騎嗎?這不還是我們占便宜嗎?”
於是,司馬懿在正始四年(243年)九月率軍出征。軍隊剛到達舒城,諸葛恪焚燒糧草棄城而走,宛城光複。
司馬懿的軍事上的巨大成功,讓一個人看紅了眼,這就是曹爽。雖然曹爽很會弄權,在軍功上卻和司馬懿差得很遠。所以,曹爽急於在軍事上有所建樹,這樣才能徹底解除司馬懿對自己的威脅。
吳國剛剛被司馬懿打得屁滾尿流,所以曹爽準備拿蜀國試刀。
而吳國和蜀國雖然實力不如魏國,卻可以與魏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是因為他們都有獨特的優勢,也就是說如果兩國沒有內亂的話,想要徹底消滅他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和諸葛亮當年在隆中的判斷一樣,必須要等魏國有變的情況下再攻打。
可是曹爽急於立威,力主討伐蜀國,司馬懿極力反對,卻沒有得到曹芳的支持。正始五年(244年)春,大將軍曹爽出征了,目標漢中。但是,結果卻非常的糟糕,曹爽遇上的是蜀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王平。
都說“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句話其實也是後來人們對三國的一種誤解。在後三國時代,蜀中並非沒有大將,這位王平就應該算是一位蜀中名將,隻不過曆史給他留下的表演時間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