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終極智者,司馬懿的來去匆匆 第八節 忍無可忍(3 / 3)

這就沒辦法了,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

曹魏的軍政大權從此完全落入司馬懿手中,這也為司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礎。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為其封邑,前後其計八縣,食邑二萬戶,特許奏事不必通報。

司馬懿很聰明,他知道現在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盯著自己,如今他大權在握,沒必要爭這些虛名,於是辭去丞相之職。十二月,曹芳詔命司馬懿加九錫之禮,朝會可以不向皇帝下拜,司馬懿還是不肯接受。

眼前是少不經事的小皇帝曹芳和一副曹爽留下的爛攤子,司馬懿隻能選擇把這副擔子扛在肩上。可是在是否要取代曹氏的問題上,司馬懿其實並沒有多想,一切順其自然吧,這個世界上強勢必將取代弱勢,這是必然,即便人類有再多的規矩,也無法改變這種規律。

司馬懿的不明確又給了野心家機會,嘉平二年(250年)春,曹芳命司馬懿在洛陽立廟。司馬懿久病,不任朝請,每遇大事,曹芳都要親自到他府中去征詢意見。兗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淩見曹芳實在是不堪大任,而司馬懿又久病不起,所以就想謀立在壽春的楚王曹彪為帝。

這事還沒開始運作令狐愚就死了,王淩卻並沒有就此放棄計劃。嘉平三年(251年)春正月,王淩借口吳人塞塗水,請求出兵征討。司馬懿知其陰謀造反,所以不同意其興兵。

不久,王淩叛亂事發,司馬懿不顧重病,率軍討伐王淩。王淩見大勢已去,自縛而來,五月,王淩到項城,絕望中服毒而死。司馬懿進軍壽春,凡是參與王淩之謀的人一律誅滅三族。司馬懿還派人挖了令狐愚的墳墓,在附近的街市上剖棺暴屍三天,然後燒掉令狐愚的印綬、官服,將其裸埋土中。司馬懿把楚王曹彪也殺了,並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察,不準他們互相交結往來。

司馬懿借此機會將曹氏諸王的勢力悉數剪除,而後辭去了相國、郡公職務。此時的司馬懿就像一支燃燒許久的蠟燭,掙紮良久,終於油盡燈枯。嘉平三年 (251年)八月,司馬懿離世,享年七十三歲,諡文貞,追封相國、郡公。

司馬懿這一生雖然漫長,但是也是短暫的,因為他好像隻做過一件事情,那就是幫助曹操統一天下,而當他每一次看到曙光的時候,卻總會讓他失望。

生命對與司馬懿來說是那麼的短暫,曙光他總能看到,卻從來不曾見過豔陽高照。司馬懿來去匆匆,他為三國的最終統一,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三國亂世就像是一場好的足球賽,連裁判看的都不願意吹響那聲終場哨。

這對司馬懿來說是最為遺憾的,他隻能帶著無限的遺憾離開了屬於他的時代,而遺憾歸遺憾,曆史總會給這位英雄一個最為公平的評價。

司馬懿的悼詞:

我認為司馬懿不是奸臣,也不是陰謀篡位者,他一生忠於曹氏,背叛曹氏的事都是他的子孫幹的。

司馬懿和曹操不一樣,曹操的上麵一直是那個無用的漢獻帝,而司馬懿的上邊是曹操、曹丕、曹睿。即便是最不堪的曹丕,也不糊塗,他們都把權力的重心牢牢抓在了手中。司馬懿就算有篡位之心,也沒有機會。

但是詭詐的曹操仍舊看出了司馬懿對於曹氏的隱患,《晉書·宣帝紀》上說,曹操知司馬懿“有雄豪誌”,而曹丕也知道,所以他在彌留之際才會說出那樣糊裏糊塗的話來。

可是所有人都知道,世界總是在變化的,允許曹氏取代漢室,就允許司馬氏取代曹氏。我想曹操是明白這樣的道理的,即便自己再英明,也不可能把後麵所有的事都安排妥當,所以,隨之去吧。

在司馬懿心中也是如此,他為曹魏辦的事情實在太多,而且哪件都很重要,在他的性格中有隱忍且又狠毒多變的特點。但是他有篡奪曹氏政權的想法,我覺得那最起碼是曹睿死後的事情了。

而他對司馬氏取代漢室所持的態度也是順其自然,因為無論誰做皇帝,中國的統一,才是最終的目標,他有意無意為中國的統一所作的努力,也有意無意的為司馬昭、司馬炎日後建立晉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前人撒種後人收!

在東晉的時候,司馬懿的後代晉明帝在聽大臣王導說起司馬懿的創業和司馬昭的種種作為時,把臉埋覆在床上大哭。這場哭泣中有悔恨先祖的殘忍,也有敬佩司馬懿創業時的艱難。

其實一個人的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得到後世的肯定,那些隻為了生前名利活著的人,擁有的其實隻是最低級的抱負罷了,隻有名留青史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而司馬懿就是這樣的人。

無論大家對他的印象如何,是他為最後統一三國亂世,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英雄之稱,莫如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