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曆史的締造者秦宣太後(1 / 3)

第十五章 曆史的締造者秦宣太後

曆史人物往往分為這麼幾種,層次比較低的是那種跑龍套的角色,這些人的作用就是當符號用,即便把他們的名字換成別人的名字也和曆史的走向沒有太大的關係。

再高一個層次的就是曆史的推動者,這些人對曆史事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改變了曆史的走向。

曆史人物的最高層次就是曆史的締造者,他們開創了一個時代,並最終改變了一個時代。

而秦國的曆史上,秦宣太後,就是這樣一位可以改變時代的女性。她到底牛到啥程度呢?這麼說吧,到現在都還有學者堅信,秦始皇的兵馬俑其實不是給秦始皇陪葬的,而是給這位秦宣太後的。

秦宣太後本是秦惠王身邊地位比較低下的女人,她是楚國人,從種種跡象來看,她很有可能是陪嫁來的媵妾。秦宣太後在秦惠文王的時代被稱為羋(琇)八子,這並不是啥名字,而是一個封號。

這裏來簡要地談一下,秦漢後宮的等級,秦漢後宮比起後世的明清來說,皇帝的女人封號還是比較簡單的,秦國後宮分八級:皇後(王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後來漢朝也沿用了這套製度,並把八子等同於男性官員中的中更一級,比五大夫還高兩級,等於侯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張良給劉邦立下了多少功勞,最後就是個留侯的爵位,可是在秦漢時代一旦皇帝喜歡這個女人,就很有可能被賜予侯爵待遇,誰說女子不如男?

在正式開始講這位傳奇太後之前,我們還是要複習一下功課,把秦國在戰國時的發展的背景簡要地說一下。

在第一卷中,我們講到了秦穆公及其女性故事,談到了那位著名的晉國女子穆姬嫁給了秦穆公,並且給秦穆公帶去了秦國第一位外籍雇員百裏奚。從此,秦國開始走了一條比較有意思的發展路線,他們靠外援打天下。

這個傳統一直被延續到了戰國,戰國開始後,三晉韓、趙、魏率先變法,體製的改革,實際都要早於秦國。但是秦國繼續發揮他們的優勢,雇傭軍模式,結果一個改變曆史的重要人物登場了,這就是商鞅。

商鞅,姬姓,是衛國的公族。最初,商鞅的首選並不是秦國,而是他師傅李悝所在的魏國,但是魏國看不起商鞅,那沒辦法了,找工作是件挺困難的事,哪給發工資去哪吧,就這樣商鞅來到了秦國,因為商鞅知道,秦國人不排斥外來知識分子。而讓商鞅沒想到的是秦國是知識分子的天堂,這裏不僅發工資,還給上五險一金,這下可是把商鞅美壞了。

商鞅來到秦國的這一年正好是公元前362年,也就是秦孝公即位的當年。

很多人認為商鞅是法家,主張用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商鞅一直勸孝公學堯舜禹湯的仁義,行所謂帝王之道。可是這套東西,就像我們小學時上的思想品德政治課一樣,太死板,都是理論,是沒有什麼人願意聽的。

政治家的思路是廣闊的,既然這種老套的思想不能打動秦孝公,那麼就換一個思路。商鞅大談富國圖霸之術,秦孝公立刻被打動了。

怎麼富國呢,照抄一下中學曆史課本,商鞅是這樣做的,編製民戶,加強刑賞;鼓勵小農生產,崇本抑末;獎勵軍功,按軍功重新規定給予名位的標準;廢除井田製,開阡陌封疆;推行縣製;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等。

這次變法裏的很多條款實際是一次政治利益的重新洗牌,財富的再分配。商鞅的新法雖得秦國民眾的歡迎,卻嚴重地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舊貴族的頑強反抗。毛澤東同誌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革命革到自己頭上,那就是不革命,甚至是反革命了。"而對於秦國的舊貴族來說,確實是這樣的。在秦孝公死後,商鞅知道情勢不好想溜,但是沒跑遠,被逮回來了,最後被五馬分屍處死了。

雖然商鞅死了,但是他所留下的變法精神,卻沒有因為秦國政權的更替而改變,這是難能可貴的。這種治國精神得到了傳承,一直到秦國統一中國,甚至秦國最終的滅亡也和這種商鞅的治國精神有著很大的關係。

而秦宣太後,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登上曆史舞台的。

奪位

秦宣太後是一個比較受秦惠文王寵愛的女人,從她生孩子的數量上就能看出來,當時王宮中的女人,能夠得到秦王的一夜寵幸都實屬不易,可是秦宣太後卻為秦惠文王生了三個兒子,可見秦惠文王對她的恩寵。

但是,羋八子的大兒子嬴稷,卻被送到了燕國去當了人質。燕國是個小國,也和秦國並不接壤,更談不上和強秦抗衡。秦國怎麼會把一位王子派到那裏去當人質呢?

我想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秦惠文王的王後很討厭這個受到君王寵愛的女人,她想報複這個得寵的女人,怎麼報複呢,她想到了把這個女人的孩子送到外國去當人質這種惡毒的辦法。

秦惠文王辭世後,嫡長子秦武王即位,這位秦武王是那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家夥,他任用的人也都是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主。曆史就是這樣神奇,如果這位秦武王多活兩年的話,整個秦國的走向很可能會向負麵發展,而此時上天要把天命賦予秦國。

秦武王很快就死了,他在位隻有三年,這一年是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得非常搞笑。《史記》記載:"王與孟說舉鼎,絕臏。"他跟一個叫孟說的大力士比誰能把鼎舉起來,人家霸王舉鼎是因為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而秦武王純粹屬於健美教練的級別,連舉重運動員都不算。結果,秦武王沒玩好,傷了氣,不久就死去了,這麼蠢的皇帝在日後還有很多,這些蠢皇帝的事跡請參看我寫的《他們曾經這樣蠢》一書。

秦武王的王後是一位魏國的女子,這位女子並沒有留下子嗣。也沒有史料記載其他女人為秦武王生過孩子。好了,既然沒有嫡子,那麼秦武王的兄弟就成了秦國繼承人的合法候選人。秦惠文王的兒子到底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秦宣太後的生育數量推斷,應該不會少。

王位這個東西永遠是狼多肉少,想要得到它就要費盡心機。機會往往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有準備的是兩撥人,一撥是秦武王的妻子和母親,她們很快推舉了公子壯為王。另一個集團就是以秦宣太後為首的利益集團,原來秦宣太後早就看著秦武王不著調,早晚有一天要出事,而自己的兒子也都在壯年,很有可能作為王位的有力爭奪者,所以她做了細致的準備。

首先,她私下聯係了燕國和趙國,讓他們在外圍造勢,推舉在燕國的公子嬴稷回國即位。趙國不知道正是這個舉動讓後來的長平之戰毀了整個趙國。在內部羋八子的同母異父弟弟魏冉,成為了最可依靠的外戚勢力。

結果既意外也不意外,遠在燕國的嬴稷回國即位了,經過長達三年史稱季君之亂的王位爭奪戰以秦宣太後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勝利的一方笑逐顏開,失敗的一方卻隻能接受悲慘的結局。公子壯、惠文後,以及其他的惠文王王子們,都被魏冉殺得幹幹淨淨,武王後也被趕回了娘家魏國。(《史記.秦本紀》:"惠文後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後出歸魏。")

魏冉由於秦宣太後在助子奪位的功勞,被授予將軍一職,嬴稷憑借母親和舅舅的幫助,成為新一任秦王,也就是秦昭襄王。

一個二流的後妃,一下子成了一個西方強國的太後,這種轉變,有誰會想到呢?

可是誰又會想到呢,秦國從秦昭襄王到秦始皇,曆代君王都非常有作為,他們為秦國最終統一中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秦國是由秦宣太後締造的,這又有誰能想到呢?

秦宣太後的眼光

此時,雖然秦國的大局已定,但是秦國實際是萬分危險的,因為各國都在觀察秦國的動態,而秦國自身也要麵臨多線作戰的嚴重威脅。

秦宣太後為了避免這種威脅,做出了大膽的聯姻計劃。她命令兒子秦昭襄王娶楚國的公主為王後,同時也將秦女嫁給了楚國。再加上趙、燕兩國和自己關係不錯,這就讓秦國的局勢頓時穩定了下來。

在內政方麵,秦宣太後大膽使用了外戚,也就是自己的親戚。在楚懷王的推薦下,秦宣太後讓自己母族的壽擔任秦國的宰相。魏冉又升官了,他掌握軍權,被封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鄧縣),後來又加上陶邑(山東定陶)。還有一位秦宣太後的同父弟弟羋戎,被封華陽君,封地先是陝西高陵,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變成了河南密縣。秦宣太後的另兩個兒子,公子市被封為涇陽君,封地在今陝西涇陽,後來又換了一塊封地是宛(河南南陽);公子悝被封為高陵君,封地在陝西高陵,後來又換封地為鄧(河南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