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些時候,有的人,一生隻要做對一件事情就是無比偉大的了,即便這件事情是她無心為之,比如趙姬生下秦始皇,並且能夠保住這個孩子的性命,這就是一種偉大的曆史貢獻。我們不管趙姬、呂不韋還是秦莊襄王那些不清不楚的關係,我們隻知道,秦王嬴政將會站在中國曆史的岔路口上。
秦始皇滅掉趙國後,下令處死了那些曾經給過他們母子痛苦回憶的人,這是一種他對自己童年不堪回首的抹去。
秦始皇!
他將親手開創一個時代,也將親手毀滅一個時代。
而圍繞著他,一個重要的女性也會登上曆史舞台。
注釋1:尉繚子,秦國著名軍事家,他並沒有留下姓氏,尉是他的官名,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繚是他的名,子是德高望重的人的意思,他著有兵書《尉繚子》,流傳後世。
魯、楚、魏三國的女性故事(1)
戰國時秦、趙、齊三國的女性故事,在前邊已經為大家說得差不多了,為了給這個時代打個結,從現在開始,我要把戰國時代其他各國的女性故事做一下梳理。
戰國時的女性故事和春秋比起來,減少了很多,除了戰國三大主角秦、趙、齊外,隻有魯國、楚國和魏國有一些女性故事。
後來,我仔細想了想,覺得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因為秦、趙、齊是曆史的主流,而魯、楚、魏卻是戰國時代各種勢力的代表。
魯國是落後的禮教國家,楚國是老牌強國,而魏國是經過改革的新興小國,這三個國家正好證明了戰國時代的各國經濟文化,犬牙交錯十分複雜。而這三個國家的女性故事,也正好代表了這三個國家的基本特點。魯國雖然弱小,但一直遵循禮教,楚國雖然強大,但是文化和計謀一直跟不上發展,而魏國雖然變法圖強,但是自身條件所限,難成大事。
下麵,請大家隨我一起來看一看,這三個國家的女性在落日餘暉下到底是怎麼樣的?
魯冊
我在前邊闡述過一個問題,一提戰國就說戰國七雄,弄得很多人都以為戰國隻有七個國家,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春秋時有的諸侯國,戰國幾乎都有,隻不過有很多在春秋時非常活躍的國家,在戰國卻偃旗息鼓,沒有什麼作為,比如說魯國。
當秦、趙正醞釀著長平大戰之際,公元前261年,楚乘虛攻取魯的徐州。直到公元前256年,楚國才將魯國滅亡,而在這之前魯國除了土地一直再被外國侵吞外,毫無作為。在戰國的這二百多年裏,魯國幾乎沒有什麼作為,唯一能夠給我們留下一些印象的,是魯國的幾個女人。
魯國的女人和她們的男人一樣,顯示出的是她們的道義。
在戰國時,魯國唯一比較有作為的君王是魯穆公。魯穆公叫姬顯,是魯國第二十九任君主。他是魯元公的兒子,在位33年。他禮賢下士,曾隆重禮拜孔伋(子思),谘以國事,容許墨翟(墨子)在魯授徒傳道,組織學派,魯國一度出現安定局麵。
在魯穆公期間,魯國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魯國有個人家,一個寡婦帶著九個兒子,寡婦門前是非多啊。可是這位寡母含辛茹苦,把家裏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教導諸子心向大義,就這樣一個女人把九個兒子都拉扯大了,並都給他們娶了媳婦。
這位寡婦的娘家也不容易,父母年紀大了,而家裏的孩子又多,照顧不過來。
寡婦就對兒子們說:"婦人之義,不是有大變故,是不能出夫家的門的。但是我的娘家孩子多,大人少,照顧不過來,雖然於理不合,但是我還是要回去的,請你們跟我一起去來監督我。"
諸子皆頓首許諾,這位魯母又召了九個兒媳過來說:"婦人有三從之義,而無專製之行。少係於父母,長係於夫,老係於子。現在我的兒子們允許我回娘家,但是我為了守婦人的規矩,我要和他們一起去。你們給我看好家,我晚上就回來!"
這樣的婆婆誰敢不聽從,於是魯母帶著兒子們回姥姥家去了。來得太早,這位魯母就在娘家門口站著,不肯進去,而到了黃昏的時候,她就準時離開。
魯國的大夫在高台上非常奇怪,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女人,所以他就特別注意了這個女人,沒想到這個女人每天的規律都是一樣,絲毫沒有越禮之事,而且把娘家的事也料理得非常好。
魯、楚、魏三國的女性故事(2)
魯大夫就派人把這位魯母召到跟前,說道:"你每天從北方來,不到天亮不進門,到了黃昏你就離開。我不知原因是什麼,非常奇怪,所以才找您來問問。"
魯母說道:"妾不幸,丈夫早死,和九個兒子一起住。家裏祭祀的事情都料理完了,跟諸子一起回娘家來看看。而我那些兒媳婦也多有懷孕的了,我也要照顧她們,所以黃昏我還要回去。這樣既滿足了人情,又不違反禮儀。我來得太早,又不能回去,所以隻能呆在門外,到時候才能進去。"
魯國大夫非常感動,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魯穆公,魯穆公封這位母親以"母師"的稱號。然後魯穆公去朝拜這位母親,魯宮中的女人都去拜見這位母親,並以她作為老師。
這就是魯之母師的故事。
除了母師之外,魯穆公還遇上了一個女人,這已經是他晚年的事情了。年輕時的魯穆公可以招賢納士掌控國家的一切,而年邁的魯穆公的太子卻太小。
一位魯國的女子,因為生活在漆室邑,而被稱為漆室女,她很大歲數都沒有出嫁,有一天,她突然抱著柱子然後大嘯起來,注意不是哭,也不是鬧,而是像武俠小說中那些內功很深的大俠那樣長嘯。
旁邊的人經過,聽這姑娘嘯得這個慘啊,都不敢靠近她。漆室女的鄰居大媽來勸她:"為什麼嘯得這麼悲啊?你是不是想嫁人了,哪天大媽給你找個好小夥。"漆室女搖了搖頭,說道:"天啊!我還以為您知道我為啥悲傷呢,原來你根本不知道。我怎麼會為了嫁不出去這種小事悲傷呢?我憂魯君老,太子幼。"這話,差點沒把鄰居大媽氣得背過氣去,笑道:"這是魯國大夫要擔憂的,跟你個婦道人家有何相幹?"
漆室女說:"不然,您不知道。當年有個晉國的客商到我家來做客,把馬拴在我家園中。那馬掙脫跑了,踐踏了我種的向日葵,結果到現在我都沒吃到葵子。我鄰居家的老婆跟人家跑了,他的男人找我哥哥一起去追。卻碰上了洪水,我哥哥溺水而死。所以我才沒有兄長疼愛。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防範和預料的風險,卻沒有人提出來,致使慘劇發生。今魯君老悖,太子少愚。魯國的大難就要到了,君臣父子皆被殺,一定會禍及其他人,我們到那時還能說沒我們什麼事嗎!吾擔憂這件事。您說這怎麼不是我該管的事呢?"
鄰家大媽沒話了,從牙縫裏最後擠出來一句話,"子之所慮,非妾所及。"這句話不知道是相信了漆室女的判斷,還是在嘲笑她杞人憂天。
但是不管是什麼,三年後,這位鄰家大媽徹底明白了,原來漆室女說的是有道理的。三年後,魯國果然大亂,齊國和楚國聯合攻魯,而魯國國內也是盜賊橫行。魯國的男人全都被派上了戰場,而女人也為了供給男人去打仗,時刻不得休息的生產。魯國人這才感歎,這和離漆室女的擔憂多麼接近啊。
美國電影《蜘蛛俠》裏有這樣一個情節,蜘蛛俠曾經對一個搶劫犯的逃脫視而不見,而最終這個壞人殺害了他的伯父。世界上的事啊,並不是你想躲就能躲掉的。私事是這樣,國家大事也是這樣!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那麼女人的責任呢?我個人認為女人其實也有責任去心懷天下,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聯係在一起的,誰也不能獨善其身,如果女人都錯誤地以為,這個世界的變化和爭鬥隻是男人的事情,那就大錯特錯了。
有句話說,地球離了誰都轉,實際上,世界離了誰都無法正常運轉,因為一個人的離開勢必會打破某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打破自然會引起其他的變化。
漆室女心懷天下的舉動應該讓那些整天把目光集中在帥氣的男生,把金錢浪費在昂貴的服裝和化妝品,把時間耽誤在開心網偷菜的女生們有所感觸吧!
這兩個魯國女人的故事並不新鮮,而且多少讓人感到有些反感和老套。但是很多事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聰明的人自然能從這兩個老套的故事中得出許多啟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