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孔子(1 / 3)

這話雖不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人的口氣,卻很可想見孔子的為人。他又說他自己道: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這是何等精神!《論語》說: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歟?”

“知其不可而為之”七個字寫出一個孳孳懇懇、終身不倦的誌士。

孔子的時代

孟子說孔子的時代,是:

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這個時代,既叫做邪說暴行的時代,且看是些什麼樣的邪說暴行。

第一,“暴行”就是孟子所說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了。《春秋》二百四十年中,共有弑君36次,內中有許多是子弑父的,如楚太子商臣之類。此外還有貴族世卿專權竊國,如齊之田氏,晉之六卿,魯之三家。還有種種醜行,如魯之文薑,陳之夏姬,衛之南子、彌子瑕,怪不得那時的隱君子要說: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

第二,“邪說”一層,孟子卻不曾細述。我如今且把那時代的“邪說”略舉幾條。

(一)老子

老子的學說,在當時真可以算得“大逆不道”的“邪說”了。你看他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又說“聖人不仁”,又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又說“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聖去知,民利百倍”。這都是最激烈的破壞派的理想(詳見上篇)。

(二)少正卯

孔子作司寇,七日便殺了一個“亂政大夫少正卯”。有人問他為什麼把少正卯殺了。孔子數了他的三大罪:

一、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

二、其談話足以飾邪熒眾。

三、其強禦足以反是獨立。

這三件罪名,譯成今文,便是“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淆亂是非”。

(三)鄧析

孔子同時思想界的革命家,除了老子,便該算鄧析。鄧析是鄭國人,和子產、孔子同時。《左傳》魯定公九年(西曆前501),“鄭駟顓殺鄧析而用其竹刑”。那時子產已死了21年(子產死於昭公二十年,西曆前522),《呂氏春秋》和《列子》都說鄧析是子產殺的,這話恐怕不確。第一因為子產是極不願意壓製言論自由的。《左傳》說:

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如何?”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可見子產決不是殺鄧析的人。第二子產鑄刑書,在西曆前536年。駟顓用竹刑,在西曆前501年。兩件事相差三十餘年。可見子產鑄的是“金刑”,駟顓用的是“竹刑”,決不是一件事(金刑還是極笨的刑鼎,竹刑是可以傳寫流通的刑書)。

這話雖不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人的口氣,卻很可想見孔子的為人。他又說他自己道: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這是何等精神!《論語》說: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歟?”

“知其不可而為之”七個字寫出一個孳孳懇懇、終身不倦的誌士。

孔子的時代

孟子說孔子的時代,是:

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這個時代,既叫做邪說暴行的時代,且看是些什麼樣的邪說暴行。

第一,“暴行”就是孟子所說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了。《春秋》二百四十年中,共有弑君36次,內中有許多是子弑父的,如楚太子商臣之類。此外還有貴族世卿專權竊國,如齊之田氏,晉之六卿,魯之三家。還有種種醜行,如魯之文薑,陳之夏姬,衛之南子、彌子瑕,怪不得那時的隱君子要說: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

第二,“邪說”一層,孟子卻不曾細述。我如今且把那時代的“邪說”略舉幾條。

(一)老子

老子的學說,在當時真可以算得“大逆不道”的“邪說”了。你看他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又說“聖人不仁”,又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又說“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聖去知,民利百倍”。這都是最激烈的破壞派的理想(詳見上篇)。

(二)少正卯

孔子作司寇,七日便殺了一個“亂政大夫少正卯”。有人問他為什麼把少正卯殺了。孔子數了他的三大罪:

一、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

二、其談話足以飾邪熒眾。

三、其強禦足以反是獨立。

這三件罪名,譯成今文,便是“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淆亂是非”。

(三)鄧析

孔子同時思想界的革命家,除了老子,便該算鄧析。鄧析是鄭國人,和子產、孔子同時。《左傳》魯定公九年(西曆前501),“鄭駟顓殺鄧析而用其竹刑”。那時子產已死了21年(子產死於昭公二十年,西曆前522),《呂氏春秋》和《列子》都說鄧析是子產殺的,這話恐怕不確。第一因為子產是極不願意壓製言論自由的。《左傳》說:

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如何?”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可見子產決不是殺鄧析的人。第二子產鑄刑書,在西曆前536年。駟顓用竹刑,在西曆前501年。兩件事相差三十餘年。可見子產鑄的是“金刑”,駟顓用的是“竹刑”,決不是一件事(金刑還是極笨的刑鼎,竹刑是可以傳寫流通的刑書)。

鄧析的書都散失了。如今所傳《鄧析子》,乃是後人假造的。我看一部《鄧析子》,隻有開端幾句或是鄧析的話。那幾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