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常把乾坤(“—”、“--”)代表“易”、“簡”。有了極易極簡的,才有極繁賾的。所以說:“乾坤其易之門耶。”又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萬物變化,既然都從極簡易的原起漸漸變出來,若能知道那簡易的遠因,便可以推知後來那些複雜的後果,所以《易·係辭傳》說:
德行恒易以知險,……德行恒簡以知阻。
因為如此,所以能“彰往而察來”,所以能“溫故而知新”。《論語》上子張問十世以後的事可能前知嗎?孔子說,不但十世,百世亦可推知。這都因孔子深信萬物變化都是由簡而繁,成一條前後不斷的直線,所以能由前段推知後段,由前因推到後果。
這便是《易經》的第一個基本觀念。
第二,象
《係辭傳》說:“易也者,象也。”這五個字是一部《易》的關鍵。這是說一切變遷進化都隻是一個“象”的作用。要知此話怎講,須先問這象字做何解。《係辭傳》說:“象也者,像也”(像字是後人所改。古無像字。孟京、虞董姚皆作象,可證)。《韓非子》說:“人希見生象也,而案其圖以想其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解老篇》)我以為《韓非子》這種說法似乎太牽強了。象字古代大概用“相”字。《說文》:“相,省視也。從目從木。”目視物,得物的形象,故相訓省視。從此引申,遂把所省視的“對象”也叫做“相”(如《詩·棫樸》“金玉其相”之相)。後來相人術的相字,還是此義。相字既成專門名詞,故普通的形相,遂借用同音的“象”字(如僖十五年《左傳》:“物生而後有象”)。引申為象效之意。凡象效之事,與所仿效的原本,都叫做“象”。這一個彎可轉得深了。本來是“物生而後有象”,象是仿本,物是原本。到了後來把所仿效的原本叫做象,如畫工畫虎,所用作模型的虎也是“象”(亦稱法象),便是把原本叫做“象”了。例如《老子》說: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有人根據王弼注,以為原本當是“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句在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二句應在後。這是“物生而後有象”的說法。卻不知道老子偏要說“象生而後有物”。他前文曾說“無物之象”可以作證。老子的意思大概以為先有一種“無物之象”,後來從這些法象上漸漸生了萬物來。故先說“其中有象”,後說“其中有物”。但這個學說,老子的書裏不曾有詳細的發揮。孔子接著這個意思,也主張“象生而後有物”。象是原本的模型,物是仿效這個模型而成的。《係辭傳》說: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這和老子先說“有象”,後說“有物”,同一意思。“易也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正是說易(變化)的道理隻是一個象效的作用。先有一種法象,然後有仿效這法象而成的物類。
以上說《易經》的象字是法象之意(法象即是模範)。孔子以為人類曆史上種種文物製度的起原都由於象,都起於仿效種種法象。這些法象,大約可分兩種:
一種是天然界的種種“現象”(如雲“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則之”);一種是物象所引起的“意象”,又名“觀念”。《係辭傳》說: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蓋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文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這一大段說的有兩種象:第一是先有天然界的種種“現象”,然後有庖犧氏觀察這些“現象”,起了種種“意象”,都用卦來表出。這些符號,每個或代表一種“現象”,或代表一種“意象”。
後來的聖人從這物象意象上,又生出別的新意象來,例如渙代表一個“風行水上”(或“木在水上”)的意象。後人從這意象上忽然想到一個“船”的意象,因此便造出船來。所以說:
刳木為舟,剡木為輯,……蓋取諸渙。
又如小過代表一個“上動下靜”的意象。後人見了這個觀念,忽然想到一種上動下靜的物事的意象,因此便造出杵臼來。所以說:
斷木為杵,鑿地為臼,……蓋取諸小過。
又如大過代表一個“澤滅木”的意象。後人見了這個意象,忽然發生兩個意象:一是怕大小浸沒了他的父母的葬地,若不封不樹,便認不出來了;一是怕大水把那柴裹的死屍要浸爛了。因此便生出“棺槨”的意象來,造作棺槨,以免“澤滅木”的危險。所以說: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