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孔子何嚐不說孝道,但總不如曾子說得透切圓滿。曾子說: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次能養。(《禮記·祭義》)
什麼叫做尊親呢?第一,是增高自己的人格,如《孝經》說的“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第二,是增高父母的人格,所謂“先意承誌,諭父母於道。”尊親即是《孝經》的“嚴父”。《孝經》說: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謂尊嚴其父),嚴父莫大於配天。
什麼叫做弗辱呢?第一即是《孝經》所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意思。《祭文》所說“父母全而生子,子全而歸之”,也是此意。第二,是不敢玷辱父母傳與我的人格。這一層曾子說得最好。他說:
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及其親,敢不敬乎?(《祭義》)
什麼叫做能養呢?孔子說的: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二)
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四)
這都是精神的養親之道。不料後來的人隻從這個養字上用力,因此造出許多繁文縟禮來,例如《禮記》上說的:
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櫛縱、笄總、拂髦,冠緌纓、端緌紳、搢笏。左右佩用: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大觿、木燧。倡屨著綦。……以適父母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屙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進盥,少者捧盤,長者捧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之。(《內則》)
這竟是現今戲台上的台步、臉譜、武場套數,成了刻板文字,便失了孝的真意了。曾子說的三種孝,後人隻記得那最下等的一項,隻在一個“養”字上做工夫。甚至於一個母親發了癡心冬天要吃鮮魚,他兒子便去睡在冰上,冰裏麵便跳出活鯉魚來了(《晉書·王祥傳》)。這種鬼話,竟有人信以為真,以為孝子應該如此!可見孝的真義久已埋沒了。
孔子的人生哲學,雖是倫理的,雖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卻並不曾用“孝”字去包括一切倫理。到了他的門弟子,以為人倫之中獨有父子一倫最為親切,所以便把這一倫提出來格外注意,格外用功。如《孝經》所說:
父子之道,天性也。……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又如有子說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
孔門論仁,最重“親親之殺”,最重“推恩”,故說孝悌是為仁之本。後來更進一步,便把一切倫理都包括在“孝”字之內。不說你要做人,便該怎樣,便不該怎樣;卻說你要做孝子,便該怎樣,便不該怎樣。例如上文所引曾子說的“戰陳無勇”,“朋友不信”,他不說你要做人,要盡人道,故戰陳不可無勇,故交友不可不信;隻說你要做一個孝子,故不可如此如此。這個區別,在人生哲學史上,非常重要。孔子雖注重個人的倫理關係,但他同時又提出一個“仁”字,要人盡人道,做一個“成人”。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隻是仁,隻是盡做人的道理。這是“仁”的人生哲學。那“孝”的人生哲學便不同了。細看《祭義》和《孝經》的學說,簡直可算得不承認個人的存在。我並不是我,不過是我的父母的兒子。故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又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我的身並不是我,隻是父母的遺體,故居處不莊,事君不忠,戰陳無勇,都隻是對不住父母,都隻是不孝。《孝經》說天子應該如何,諸侯應該如何,卿大夫應該如何,士庶人應該如何。他並不說你做了天子諸侯或是做了卿大夫士庶人,若不如此做,便不能盡你做人之道。他隻說你若要做孝子,非得如此做去,不能盡孝道,不能對得住你的父母。總而言之。你無論在什麼地位,無論做什麼事,你須要記得這並不是“你”做了天子諸侯等等,乃是“你父母的兒子”做了天子諸侯等等。
孝
孔子何嚐不說孝道,但總不如曾子說得透切圓滿。曾子說: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次能養。(《禮記·祭義》)
什麼叫做尊親呢?第一,是增高自己的人格,如《孝經》說的“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第二,是增高父母的人格,所謂“先意承誌,諭父母於道。”尊親即是《孝經》的“嚴父”。《孝經》說: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謂尊嚴其父),嚴父莫大於配天。
什麼叫做弗辱呢?第一即是《孝經》所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意思。《祭文》所說“父母全而生子,子全而歸之”,也是此意。第二,是不敢玷辱父母傳與我的人格。這一層曾子說得最好。他說:
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及其親,敢不敬乎?(《祭義》)
什麼叫做能養呢?孔子說的: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二)
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四)
這都是精神的養親之道。不料後來的人隻從這個養字上用力,因此造出許多繁文縟禮來,例如《禮記》上說的:
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櫛縱、笄總、拂髦,冠緌纓、端緌紳、搢笏。左右佩用: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大觿、木燧。倡屨著綦。……以適父母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屙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進盥,少者捧盤,長者捧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之。(《內則》)
這竟是現今戲台上的台步、臉譜、武場套數,成了刻板文字,便失了孝的真意了。曾子說的三種孝,後人隻記得那最下等的一項,隻在一個“養”字上做工夫。甚至於一個母親發了癡心冬天要吃鮮魚,他兒子便去睡在冰上,冰裏麵便跳出活鯉魚來了(《晉書·王祥傳》)。這種鬼話,竟有人信以為真,以為孝子應該如此!可見孝的真義久已埋沒了。
孔子的人生哲學,雖是倫理的,雖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卻並不曾用“孝”字去包括一切倫理。到了他的門弟子,以為人倫之中獨有父子一倫最為親切,所以便把這一倫提出來格外注意,格外用功。如《孝經》所說:
父子之道,天性也。……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又如有子說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