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墨子(1 / 3)

第二,墨子決不會見吳起之死。(《呂氏春秋·上德篇》)說吳起死時,陽城君得罪逃走了,楚國派兵來收他的國。那時“墨者钜子孟勝”替陽城君守城,遂和他的弟子一百八十三人都死在城內。孟勝將死之前,還先派兩個弟子把“钜子”的職位傳給宋國的田襄子,免得把墨家的學派斷絕了。

照這條看來,吳起死時,墨學久已成了一種宗教。那時“墨者钜子”傳授的法子,也已經成為定製了。那時的“墨者”已有了新立的領袖。孟勝的弟子勸他不要死,說:“絕墨者於世,不可。”要是墨子還沒有死,誰能說這話呢?可見吳起死時,墨子已死了許多年了。

依以上所舉各種證據,我們可定墨子大概生在周敬王二十年與三十年之間(西曆紀元前500至前490年),死在周威烈王元年與十年之間(西曆紀元前425至前416年)。墨子生時約當孔子五十歲六十歲之間(孔子生西曆紀元前551年)。到吳起死時,墨子已死了差不多四十年了。

以上所說墨子的生地和生時,很可注意。他生當魯國,又當孔門正盛之時。所以他的學說,處處和儒家有關係。《淮南要略》說:

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

墨子究竟曾否“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我們雖不能決定,但是墨子所受的儒家的影響,一定不少(《呂氏春秋·當染篇》說史角之後在於魯,墨子學焉。可見墨子在魯國受過教育)。我想儒家自孔子死後,那一班孔門弟子不能傳孔子學說的大端,都去講究那喪葬小節。請看《禮記·檀弓篇》所記孔門大弟子子遊、曾子的種種故事,那一樁不是爭一個極小極瑣碎的禮節?(“如曾子吊於負夏”及“曾子襲裘而吊”,“子遊裼裘而吊”諸條)再看一部《儀禮》那種繁瑣的禮儀,真可令今人駭怪。墨子生在魯國,眼見這種種怪現狀,怪不得他要反對儒家,自創一種新學派。墨子攻擊儒家的壞處,約有四端:

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又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然後起,杖然後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又弦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又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不可損益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喪天下(《墨子·公孟篇》)。

這個儒墨的關係是極重要不可忽略的。因為儒家不信鬼(孔子言:“未知生,焉生死”,“未能事神,焉能事鬼”。又說:“敬鬼神而遠之。”《說苑》十八記子貢問死人有知無知,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耶,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死者無知,恐不孝子孫棄親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此猶是懷疑主義[Agnosticism]。後來的儒家直說無鬼神。故《墨子·公孟篇》的公孟子曰:“無鬼神。”此直是無神主義[Atheism]),所以墨子倡“明鬼”論。因為儒家厚葬久喪,所以墨子倡“節葬”論。因為儒家重禮樂,所以墨子倡“非樂”論。因為儒家信天命(《論語》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孔子自己也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說:“道之將行也歟,命也。道之將廢也歟,命也。”),所以墨子倡“非命”論。

第二,墨子決不會見吳起之死。(《呂氏春秋·上德篇》)說吳起死時,陽城君得罪逃走了,楚國派兵來收他的國。那時“墨者钜子孟勝”替陽城君守城,遂和他的弟子一百八十三人都死在城內。孟勝將死之前,還先派兩個弟子把“钜子”的職位傳給宋國的田襄子,免得把墨家的學派斷絕了。

照這條看來,吳起死時,墨學久已成了一種宗教。那時“墨者钜子”傳授的法子,也已經成為定製了。那時的“墨者”已有了新立的領袖。孟勝的弟子勸他不要死,說:“絕墨者於世,不可。”要是墨子還沒有死,誰能說這話呢?可見吳起死時,墨子已死了許多年了。

依以上所舉各種證據,我們可定墨子大概生在周敬王二十年與三十年之間(西曆紀元前500至前490年),死在周威烈王元年與十年之間(西曆紀元前425至前416年)。墨子生時約當孔子五十歲六十歲之間(孔子生西曆紀元前551年)。到吳起死時,墨子已死了差不多四十年了。

以上所說墨子的生地和生時,很可注意。他生當魯國,又當孔門正盛之時。所以他的學說,處處和儒家有關係。《淮南要略》說:

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

墨子究竟曾否“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我們雖不能決定,但是墨子所受的儒家的影響,一定不少(《呂氏春秋·當染篇》說史角之後在於魯,墨子學焉。可見墨子在魯國受過教育)。我想儒家自孔子死後,那一班孔門弟子不能傳孔子學說的大端,都去講究那喪葬小節。請看《禮記·檀弓篇》所記孔門大弟子子遊、曾子的種種故事,那一樁不是爭一個極小極瑣碎的禮節?(“如曾子吊於負夏”及“曾子襲裘而吊”,“子遊裼裘而吊”諸條)再看一部《儀禮》那種繁瑣的禮儀,真可令今人駭怪。墨子生在魯國,眼見這種種怪現狀,怪不得他要反對儒家,自創一種新學派。墨子攻擊儒家的壞處,約有四端:

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又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然後起,杖然後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又弦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又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不可損益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喪天下(《墨子·公孟篇》)。

這個儒墨的關係是極重要不可忽略的。因為儒家不信鬼(孔子言:“未知生,焉生死”,“未能事神,焉能事鬼”。又說:“敬鬼神而遠之。”《說苑》十八記子貢問死人有知無知,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耶,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死者無知,恐不孝子孫棄親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此猶是懷疑主義[Agnosticism]。後來的儒家直說無鬼神。故《墨子·公孟篇》的公孟子曰:“無鬼神。”此直是無神主義[Atheism]),所以墨子倡“明鬼”論。因為儒家厚葬久喪,所以墨子倡“節葬”論。因為儒家重禮樂,所以墨子倡“非樂”論。因為儒家信天命(《論語》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孔子自己也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說:“道之將行也歟,命也。道之將廢也歟,命也。”),所以墨子倡“非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