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別墨(一)(2 / 3)

《經說上》篇乃是《經上》的詳細解釋。《經上》全是很短的界說,不容易明白,所以必須有詳細的說明,或舉例設譬使人易曉,《經說上》卻不是兩行的,也不是旁行的。自篇首到篇中“戶樞免瑟”一句(《間詁》十,頁十七至二十二下),都是《經上篇》上行的解釋。自“止,無久之不止”(頁二十二下)到篇末,是《經上篇》下行的解說。所以上文舉例“故,所得而後成也”的解說在十七頁,“止,以久也”的解說卻在二十二頁上。

第二,《經下》、《經說下》

《經下篇》全是許多“定理”,文體極像幾何學書裏的“定理”。也分作兩行,旁行讀。《經說下》是《經下》的詳細說明,讀法如《經說上》。自篇首(頁三十一下)到“應有深淺大常中”(適校當作“大小不中”頁四十六止),說明《經下》上行的各條。此以下,說明下行各條。

第三,《大取》

《大取篇》最難讀,裏麵有許多錯簡,又有許多脫誤。但是其中卻也有許多極重要的學說。學者可選讀那些可讀的,其餘的不可讀的,隻好暫闕疑了。

第四,《小取》

《小取篇》最為完全可讀。這一篇和前五篇不同,並不是一句一條的界說,乃是一篇有條理有格局的文章。全篇分九節:

一、至“不求諸人”,總論“辯”。

二、至“吾豈謂也者異也”,論“辯”之七法。

三、至第一個“則不可偏觀也”,論辟、侔、援、推四法之謬誤。

四、至“非也”共四十八字,衍二十二字。總論立辭之難,總起下文。

五、論“物或是而然”。

六、論“或是而不然”。

七、論“或不是而然”。原文作“此乃是而然”,似有誤。

八、論“一周而一不周”。

九、論“一是而一非”。

《墨辯》論知識

知識論起於老子、孔子,到“別墨”始有精密的知識論。

《墨辯》論“知”,分為三層:

(一)“知,材也。”(《經上》)《說》曰:“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舊脫不字,今據下文“而不必得”語法增)若明。”這個“知”是人“所以知”的才能(才能通)。有了這官能,卻不必便有知識。譬如眼睛能看物,這是眼睛的“明”,但是有了這“明”,卻不必有所見。為什麼呢?因為眼須見物,才是見;知有所知,才是知(此所謂知,如佛家所謂“根”)。

(二)“知,接也。”(《經上》)《說》曰:“知,知也者,以其知過物而能貌之若見。”這個“知”是“感覺”(Sensation)。人本有“所以知”的官能,遇著外麵的物事,便可以知道這物事的態貌,才可發生一種“感覺”。譬如有了眼睛,見著物事,才有“見”的感覺(此所謂知,如佛家所謂“塵”。此所謂接,如佛家所謂“受”)。

(三)“(知心),明也”(《經上》。舊作恕。今依顧千裏校改)。《說》曰:“(知心),(知心)(舊皆作恕)也者,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這個“(知心)”是“心知”,是“識”。有了“感覺”,還不算知識。譬如眼前有一物瞥然飛過,雖有一種“感覺”,究竟不是知識。須要能理會得這飛過的是什麼東西(論譯“理會”最切。王念孫校《荀子·正名篇》:“辭也者,兼異寔之名以論一意也。”謂論當作諭。諭,明也。其說亦可通,但不改亦可通),須要明白這是何物(著,明也),才可說有了知覺(此所謂(知心),如佛家所謂“識”)。如《經上》說:

聞,耳之聰也。循所聞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執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辯也。

所以“知覺”含有三個分子:一是“所以知”的官能,二是由外物發生的感覺,三是“心”的作用。要這三物同力合作,才有“知覺”。

但是這三物如何能同力合作呢?這中間須靠兩種作用:一個是“久”,一個是“宇”。《墨經》說:

久,彌異時也。(《經上》)《說》曰:久,合古今旦莫。(校改)

宇,彌異所也。(《經上》)《說》曰:宇,冡東西南北。(校改冡即蒙字)

久即是“宙”,即是“時間。”宇即是“空間”(Time and Space)。須有這兩種的作用,方才可有知覺。《經下》說:

不堅白,說在無久與字。堅白,說在因(原文有誤讀處,今正。因疑作盈)。《說》曰:無堅得白,必相盈也。

《經上》說:

堅白不相外也。《說》曰:堅〔白〕異處不相盈,相非(通排),是相外也。

我們看見一個白的物事,用手去摸,才知道他又是堅硬的。但是眼可以見白,而不可得堅;手可以得堅,而不可見白。何以我們能知道這是一塊“堅白石”呢?這都是心知的作用。知道剛才的堅物,就是此刻的白物,是時間的組合。知道堅白兩性相盈,成為一物,是空間的組合。這都是心知的作用,有這貫串組合的心知,方才有知識。

有了久與宇的作用,才有“記憶”。《墨辯》叫作“止”,止即是“誌”。古代沒有去聲,所以止誌通用(《論語》:“多見而識之”,“賢者識其大者”,古本皆作誌)。久的作用,於“記憶”更為重要。所以《經下》說:

知而不以五路,說在久。《說》曰: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而火不見。惟以五路知。久,不當以火見,若以火(參看章炳麟《原名篇》說此條)。

“五路”即是“五官”。先由五路知物,後來長久了,雖不由五路,也可見物。譬如昨天看梅蘭芳的戲,今天雖不在吉祥園,還可以想起昨天的戲來。這就是記憶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