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墨家名學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重要。儒家極重名,以為正名便可以正百物了。當時的個人主義一派,如楊朱之流,以為隻有個體的事物,沒有公共的名稱:“名無實,實無名,名者偽而已矣。”這兩派絕對相反:儒家的正名論,老子、楊朱的無名論,都是極端派。“別墨”於兩種極端派之間,別尋出一種執中的名學。他們不問名是否有實,實是否有名。他們單提出名與實在名學上的作用。故說:“所謂,實也;所以謂,名也。”實隻是“主詞”(Subject),名隻是“表詞”(Predicable),都隻有名學上的作用,不成為“本體學”(本體學原名Ontology,論萬物本體的性質與存在諸問題)的問題了(別墨以前的實,乃是西洋哲學所謂Substance,名即所謂Universals,皆有本體學的問題,故有“有名”、“無名”之爭)。這是墨家名學的第一種貢獻。中國的學派隻有“別墨”這一派研究物的所以然之故。根據同異有無的道理,設為效、辟、侔、援、推各種方法。墨家名學的方法,不但可為論辯之用,實有科學的精神,可算得“科學的方法”。試看《墨辯》所記各種科學的議論,可以想見這種科學的方法應用。這是墨家名學的第二種貢獻。墨家論知識,注重經驗,注重推論。看《墨辯》中論光學和力學的諸條,可見墨家學者真能作許多實地試驗。這是真正科學的精神,是墨學的第三種貢獻。墨家名學論“法”的觀念,上承儒家“象”的觀念,下開法家“法”的觀念(看下文第十二篇)。這是墨家名學的第四種貢獻。——總而言之,古代哲學的方法論,莫如墨家的完密,墨子的實用主義和三表法,已是極重要的方法論(詳見第六篇)。後來的墨者論“辯”的各法,比墨子更為精密,更為完全。從此以後,無論哪一派的哲學,都受這種方法論的影響。荀子的《正名篇》雖攻擊當時的辯者,其實全是墨學的影響。孟子雖詆罵墨家,但他書中論方法的各條(如《離婁篇》首章及“博學而詳說之”,“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諸章),無一不顯出墨學的影響。莊子的名學,也是墨家辯者的反動(詳見第九篇)。至於惠施公孫龍一般人,都是直接的墨者,更不用說了(詳見下章)。
惠施
一、惠施傳略
惠施曾相梁惠王。梁惠王死時,惠施還在(《戰國策》),惠王死在西曆紀元前319年。又據《呂氏春秋》(二十一)齊梁會於徐州,相推為王,乃是惠施的政策。徐州之會在紀元前334年。據此看來,惠施的時代大約在前380年與前300年之間。《莊子·天下篇》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又說有一個人叫作黃繚的,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和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隻可惜那五車的書和那“萬物說”,都失掉了,我們所知道的,不過是他的幾條殘缺不完的學說。
再說墨家名學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重要。儒家極重名,以為正名便可以正百物了。當時的個人主義一派,如楊朱之流,以為隻有個體的事物,沒有公共的名稱:“名無實,實無名,名者偽而已矣。”這兩派絕對相反:儒家的正名論,老子、楊朱的無名論,都是極端派。“別墨”於兩種極端派之間,別尋出一種執中的名學。他們不問名是否有實,實是否有名。他們單提出名與實在名學上的作用。故說:“所謂,實也;所以謂,名也。”實隻是“主詞”(Subject),名隻是“表詞”(Predicable),都隻有名學上的作用,不成為“本體學”(本體學原名Ontology,論萬物本體的性質與存在諸問題)的問題了(別墨以前的實,乃是西洋哲學所謂Substance,名即所謂Universals,皆有本體學的問題,故有“有名”、“無名”之爭)。這是墨家名學的第一種貢獻。中國的學派隻有“別墨”這一派研究物的所以然之故。根據同異有無的道理,設為效、辟、侔、援、推各種方法。墨家名學的方法,不但可為論辯之用,實有科學的精神,可算得“科學的方法”。試看《墨辯》所記各種科學的議論,可以想見這種科學的方法應用。這是墨家名學的第二種貢獻。墨家論知識,注重經驗,注重推論。看《墨辯》中論光學和力學的諸條,可見墨家學者真能作許多實地試驗。這是真正科學的精神,是墨學的第三種貢獻。墨家名學論“法”的觀念,上承儒家“象”的觀念,下開法家“法”的觀念(看下文第十二篇)。這是墨家名學的第四種貢獻。——總而言之,古代哲學的方法論,莫如墨家的完密,墨子的實用主義和三表法,已是極重要的方法論(詳見第六篇)。後來的墨者論“辯”的各法,比墨子更為精密,更為完全。從此以後,無論哪一派的哲學,都受這種方法論的影響。荀子的《正名篇》雖攻擊當時的辯者,其實全是墨學的影響。孟子雖詆罵墨家,但他書中論方法的各條(如《離婁篇》首章及“博學而詳說之”,“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諸章),無一不顯出墨學的影響。莊子的名學,也是墨家辯者的反動(詳見第九篇)。至於惠施公孫龍一般人,都是直接的墨者,更不用說了(詳見下章)。
惠施
一、惠施傳略
惠施曾相梁惠王。梁惠王死時,惠施還在(《戰國策》),惠王死在西曆紀元前319年。又據《呂氏春秋》(二十一)齊梁會於徐州,相推為王,乃是惠施的政策。徐州之會在紀元前334年。據此看來,惠施的時代大約在前380年與前300年之間。《莊子·天下篇》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又說有一個人叫作黃繚的,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和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隻可惜那五車的書和那“萬物說”,都失掉了,我們所知道的,不過是他的幾條殘缺不完的學說。
二、惠施“厤物之意”
惠施的學說,如今所傳,盡在《莊子·天下篇》中。原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