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莊子(1 / 3)

三、《列子》書中的生物進化論

《列子》這部書本是後人東西雜湊的,所以這裏麵有許多互相衝突的議論。即如進化論,這書中也有兩種。第一種說:

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複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這一大段全是《周易·乾鑿度》的話(張湛注亦明言此。孔穎達《周易正義》引“夫有形者”至“故曰易也”一段,亦言引《乾鑿度》,不言出自《列子》也)。《乾鑿度》一書決非秦以前的書,這一段定是後人硬拉到《列子》書中去的。我們且看那第二種進化論如何說法: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複。往複,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嚐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嚐有。聲之所生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嚐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嚐顯。味之所味者,嚐矣,而味味者未嚐呈。皆“無”為之職也。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列子·天瑞篇》)

“疑獨”的疑字,前人往往誤解了。後人把兩字並成一字。這段的疑字,如《詩經》“靡所止疑”及《儀禮》“疑立”的疑字,皆當作“定”解。疑獨便是永遠單獨存在。

這一段說的是有一種“無”:無形、無色、無聲、無味,卻又是形聲色味的原因;不生、不化,卻又能生生化化。因為他自己不生,所以永久是單獨的(疑獨)。因為他自己不化,所以化來化去終歸不變(往複)。這個“無”可不是老子的“無”了。老子的“無”是虛空的空處。《列子》書的“無”,是一種不生、不化,無形色聲味的原質。一切天地萬物都是這個“無”“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的結果。

既然說萬物“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自然不承認一個主宰的“天”了。《列子》書中有一個故事,最足破除這種主宰的天的迷信。

三、《列子》書中的生物進化論

《列子》這部書本是後人東西雜湊的,所以這裏麵有許多互相衝突的議論。即如進化論,這書中也有兩種。第一種說:

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複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這一大段全是《周易·乾鑿度》的話(張湛注亦明言此。孔穎達《周易正義》引“夫有形者”至“故曰易也”一段,亦言引《乾鑿度》,不言出自《列子》也)。《乾鑿度》一書決非秦以前的書,這一段定是後人硬拉到《列子》書中去的。我們且看那第二種進化論如何說法: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複。往複,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嚐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嚐有。聲之所生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嚐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嚐顯。味之所味者,嚐矣,而味味者未嚐呈。皆“無”為之職也。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列子·天瑞篇》)

“疑獨”的疑字,前人往往誤解了。後人把兩字並成一字。這段的疑字,如《詩經》“靡所止疑”及《儀禮》“疑立”的疑字,皆當作“定”解。疑獨便是永遠單獨存在。

這一段說的是有一種“無”:無形、無色、無聲、無味,卻又是形聲色味的原因;不生、不化,卻又能生生化化。因為他自己不生,所以永久是單獨的(疑獨)。因為他自己不化,所以化來化去終歸不變(往複)。這個“無”可不是老子的“無”了。老子的“無”是虛空的空處。《列子》書的“無”,是一種不生、不化,無形色聲味的原質。一切天地萬物都是這個“無”“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的結果。

既然說萬物“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自然不承認一個主宰的“天”了。《列子》書中有一個故事,最足破除這種主宰的天的迷信。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歎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大小智力而相製,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噆膚,虎狼食肉,豈天本為蟻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說符篇》)

此即是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和鄧析“天之於人無厚也”的意思。

這幾條都不認“天”是有意誌的,更不認“天”是有“好生之德”的。《列子》書中這一段更合近世生物學家所說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話。

四、莊子書中的生物進化論

《莊子·秋水篇》說: